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拔5200m重体力劳动45天心肺X线改变及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海拔5200m从事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在劳动前后现场摄取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性肺水肿。在海拔520  相似文献   

2.
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一年青年心脏体积X线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一年的58名青年在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平原时相比较,结果:心脏长径及心胸比率显著较小(P〈0.001);心脏面积缩小,但相关不显著(P〉0.05);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心脏体积及心脏体积指数显著增加(P〈0.001或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模径、主动脉结构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及右肺下动脉  相似文献   

3.
急进海拔5400m20天X线胸片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理,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进驻特高海拔地区的32名青年在上高原前(海拔1400m)和急进(4天)海拔5400m第3、8、20天分别拍摄后前位X线胸片,测量心肺12项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急进海拔5400m第3 ̄20天内,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逐渐缩小;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降支与气管比值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磁共振成像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1例正常人和163例脊髓型颈椎病之脊髓作了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研究。结果为:颈段脊髓前后径在6.5mm以下为脊髓明显受压的标准;脊髓前后径与横径比小于0.45为脊髓受压变扁平的指标;脊髓横断面近似面积在80mm ̄2以下为颈段脊髓萎缩或缩小的标准;脊髓损害程度与脊髓前后径大小有显著关联(P<0.01),和T_2加权像上病变部位出现高信号与否有显著关联(P<0.01);以病部位出现高信号与否分组,两组脊髓前后径、横断面近似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P<0.01)。  相似文献   

5.
笔者报告61例移居高原(4000m)20年,重返低地后(2260m)8年过程中的心血管X线形态学改变。按重返低地居住年限梯度,分析心血管四项指标改变,探讨慢性缺氧所致肺动脉高压在重返低地后再适应过程中的可复性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久居高原群体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等三项指标参数重返低地后2年即已呈减少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纯肺动脉高压下山后恢复快,幅度大,时间短。高原性心脏病者恢复相对缓慢,但随重返低地后居住年限延长,可自行恢复,而高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发肺心病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两个不同不同海拔高度120例男性风心病心血管X线有关参数进行对照观测。结果表明,右肺下动脉横径,肺动脉段突变,降支与毛管横径比值,心脏横径,心胸比率等五项参数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P〈0.01)。左心室厚度及右室宽度两项参数则相反。海拔愈高,上述参数变化愈快,幅度愈大,症状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高原对大鼠血浆与组织6一Keto一PGF_(1α)和TXB_2含量的影响及丹参的保护作用。采用3H一TXB_2及3H-6一Keto一PGF_(1α)药盒及方法。结果:平原大鼠进入海拔4475m高原后,其心、肝、脾脏组织及血浆中血栓素B_2(TXB_2)含量显著升高(P<0.05);心脏和血浆中6一酮一前列腺素F_(1α)(6一Keto一PGF_(1α))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各项T/K比值均显著增大(P<0.01),丹参合剂能有效地预防高原低氧环境对大鼠的上述影响(P<0.05或P<0.01)。提示该药用于防治而原疾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常成人主肺动脉的HRCT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通过正常成人主肺动脉的HRCT测量诊断肺动脉高压与否的可能性。方法:连续测量200例正常成人主肺动脉直径(外径)并计算其与同一层面降主动脉直径(外径)的比值,另外采用相同方法测量11例60~78岁一组已经CT与彩色Doppler证实的COPD患者主肺动脉直径及与降主动脉直径的比值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正常成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主肺动脉直径不同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P<0.05),但其比值与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无关(P>0.05),其比值与COPD患者的比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常成人不同年龄组主肺动脉与降主动脉的比值可作为判断肺动脉高压与否的简单、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高原肺水肿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和心钠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与血浆一氧化氮( N O) 、一氧化氮合成酶( N O S) 和心钠素( A N P) 的关系。方法:在海拔3 700m 对11 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在治疗前和治愈后分别检测其血浆 N O、 N O S和 A N P含量,并与初入海拔3 700 m 的10 名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高原肺水肿组 N O 治愈后较治疗前增高非常显著( P< 0 .01) , A N P 降低非常显著( P< 0 .01) , N O S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治愈后 N O 和 A N P显著低于健康青年组( P< 0 .05) ,治疗前较健康青年 N O、 N O S降低非常显著( P< 0 .01) , A N P 增高显著( P< 0 .05) 。治疗前血浆 N O 含量与 N O S 活性呈高度正相关(r= 0 .8646 , P< 0 .01) 。结论:血浆 N O、 N O S和 A N P均参与了高原肺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 A N P含量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初入海拔5380m及居住一年的青年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进驻高原前1月,快速(5天)进入海拔5380m第4天和在该地居往1年的同一群体25我青年作了3次结膜微循环检测。结果:初入高原较上高原前细动脉收缩,细静脉舒张,血流多呈粒缓流,红细胞严重聚集,管用显著水肿(P〈0.01);居住高原1年较入高原血管形态、血液形态、管周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P〈0.01或P〈0.05)。21项观察指标的加权积分,初入高原较平原显著增加(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1年及返回平原1年的同一群体144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1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返回平原1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1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三个不同海拔高度肺心病X线形态学有关指标的改变,可望为分析肺心病的发病机理,提高防治水平提供一定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 300m地区一年及返回平原一年的同一群体168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一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肺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返回平原一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一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两个不同海拔高度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血管X线10项指标及有关参数改变,旨在探讨高原相对缺氧环境对高心病的影响及其意义。根据高心病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高心病患者120例,男性,平均年龄55 ̄71岁。X线胸片均系同一类型X线机拍摄。常规测量心血管径线。常规统计学处理。右肺下动脉横径、肺动脉段突度、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心脏横径等九项指标改变与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海拔愈高该参数改变愈趋显著,并与肺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驻守海拔2800 m官兵与海拔4820 m官兵的左心功能及右心参数变化差异,探讨海拔高度对高原驻守官兵心脏的影响。方法利用飞利浦便携CX50型超声诊断仪,对驻守海拔2800 m官兵33名( A组)和海拔4820 m官兵25名(B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检查左室短轴舒张末内径(LVDd)、左房收缩末左右径(LASd)、右房收缩末左右径(RASd)、右室舒张末左右径(RVDd)、肺动脉内径(PAd)、二尖瓣口E峰与A峰血流速度(MVE、MV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 E′)、二尖瓣环舒张晚期速度( A′)、肺动脉加速时间( PVAT)、肺动脉平均压力( PAMP)。结果 B组的MVE、MVA、E′、E′/A′均低于A组,LVDd小于A组,PAd及A′大于A组,PVAT明显小于A组,PAMP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RASd、RVDd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与低海拔高原驻守官兵比较,驻守超高海拔高原官兵左室舒张功能减低,PAd增宽,PVAT缩短,PAMP增加,表明超高海拔高原环境对驻守官兵的心脏有一定影响,应该制定相应的健康保障策略,以切实防止或减轻超高海拔高原对官兵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DA是高原地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居首位。本文通过对37例儿童PDAX线分析,认为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PDAX线征象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因高原缺氧易早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肺动脉的凸出,右下肺动脉的增宽及右心房的增大较平原明显,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县较紊乱,易与房或和室间隔缺缺损其它心内系统的复合畸形相混淆,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是手术治疗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的100名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以上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100名驻藏部队官兵列为高原组。后者根据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再分为移居高度Ⅰ组(海拔高度3000~4000m,n=67)和移居高度Ⅱ组(海拔高度4000~5500m,n=33);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移居时间Ⅰ组(进藏1~2年,n=72)和移居时间Ⅱ组(进藏2年以上,n=28)。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P<0.01)等。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右心重构更加明显,移居海拔4000m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m以下者(P<0.01),4500m以上者尤甚。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右心重构亦更加明显,移居时间2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2年以下者(P<0.01),5年以上者尤甚。结论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应用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地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