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曾荣  康毅  孙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4):1071-1073
目的 :用神经端侧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长段缺损 13例 ,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和分析。方法 :10例采用供体神经束、膜开窗 ,将受损神经远断端以 45°角端端缝合于供体神经“窗口” ,3例供体神经束、膜开窗 ,受损神经因缺损过长 ,远断端借一段腓肠神经端侧缝合于供体神经“窗口”。结果 :术后随访 13~ 3 6个月 ,优 (M 4S3 ) 7例 ,良 (M 3S4) 3例 ,可 (M 2S2 ) 2例 ,差 (M 1S1) 1例 ,优良率为 76.9%。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通过侧支再生 ,为临床克服难修复的周围神经长段缺损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伤残率较高 ,本世纪以来人们试用多种修复方法以提高疗效。Smith(196 4年 )应用神经束膜缝合术 ,将神经功能优良率由神经外膜缝合时的 5 0 %~ 6 0 %提高到70 %~ 80 %。应用神经移植或神经转位术治疗神经缺损 ,也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神经端端缝合时对感觉束和运动束缺乏准确、实用的定位方法 ;长段、粗大神经缺损时移植物来源困难 ;非自体神经移植物缺乏有效的神经再生微环境 ,尚未完全过渡到临床[1 ] 。有些方法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 ,又带来某些问题[2 ,3] 。近年来神经端侧缝合研究的进展 ,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手指皮瓣分类和急诊修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选择应用伤指本体皮瓣和邻指皮瓣重建指端缺损的方式,总结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01年8月~2005年6月,收治108例112指手外伤,其中男68例71指,女40例41指;年龄16~63岁。损伤原因:均为切削、挤压和撕脱伤,伤后2 h内手术。采取9种皮瓣,对手指指端的急性软组织损伤缺损进行修复.将皮瓣分为两大类:①指动脉主干血管营养皮瓣,包括:指神经血管束V-Y岛状提升瓣,指动脉逆行皮瓣,改良M oberg皮瓣和指神经血管束蒂双翼皮瓣,皮瓣范围2.0 cm×1.5 cm;②指动脉侧支血管营养皮瓣,包括:拇指尺背侧动脉逆行皮瓣,皮瓣范围:1.5cm×1.5 cm~3.0 cm×2.5 cm,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皮瓣,皮瓣范围1.7 cm×1.0 cm~4.5 cm×3.0 cm;指掌横支皮瓣,其皮瓣范围:2.0 cm×1.0 cm~2.5 cm×2.0 cm;食指背岛状皮瓣和手指局部皮瓣。结果术后3指坏死,3指浅表性坏死。其余106指移位完全成活。术后随访2周~8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5~10 mm,指活动良好,外观令人满意。结论选择上述皮瓣可修复所有的末节指端软组织缺损创面,并获得良好的修复外形。  相似文献   

4.
我院在学习国内经验基础上,自1976年以来开展了神经束膜吻合和束间神经移植术共18例,现将随诊2年以上的10例作一报告和初步讨论。一、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均为青壮年病人。其中正中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3例,腓总及指总神经损伤各1例。10例中,6例损伤神经缺损在2cm以内者仅行单纯神经束膜吻合术,另4例行腓肠神经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治疗臂丛下干或C8T1节前损伤的术式。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对32侧成人上肢进行肌皮神经肱肌肌支与相应平面正中神经干内屈指功能束的解剖学研究,设计肱肌肌支与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的部位。并将该术式在临床上应用,验证该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1)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在上臂下1/3段由主干发出,以单支型为主,肌支长5.2 cm,平均2.7束;(2)正中神经在肱肌肌支相应平面的主干内,屈指功能束位于后侧部1/3-1/4束组内;(3)在上臂下1/3段内,肱肌肌支可以和正中神经屈指功能束直接缝合。经临床1例证实,该术式既能保留原有功能,又于术后1年恢复了部分屈指功能,肌力2°~3°。结论 在上臂下1/3段内,肌皮神经肱肌肌支能与正中神经主干后侧部屈指功能束(约占主干1/3~1/4)作直接缝合,经临床1例证实该术式是安全的(原有功能未影响)及有效的(屈指功能恢复,肌力2°~3°)。  相似文献   

6.
对于周围神经断裂伤、重建神经连续性是恢复神经功能的惟一方法.对于断端没有明显神经缺损的周围神经损伤,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单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束膜缝合)延用了近百年,但是很难达到相同功能束对接,总会有部分神经束未能正确对合.  相似文献   

7.
阴茎弯曲畸形所致的性交困难可用外科手术矫治,作者所推荐的方法如下:局都阴茎神经阻滞麻醉下,向海绵体内注射罂粟碱60mg,阴茎勃起后,于畸形最明显处做环形切口,深达白膜,但应避免损伤血管及神经束,于畸形凸侧的白膜上做两、三排折叠缝合,缝线为不吸收性的,在阴茎腹侧应避免缝线穿人尿道,外观畸形完全纠正后,可向海绵体内注射新福林250μg/1ml使勃起消失,缝合皮肤切口,加压危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由不同原因致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扣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治疗不同原因致桡神经损伤37例,对于新鲜的桡神经损伤:神经缺损不多,张力不大常采用端端缝合;完全断裂行神经外膜法缝合;部分断裂行神经束膜缝合法或神经束组缝合法。陈旧性桡神经损伤:缺损在其直径4倍以内,张力不大,采用神经外膜法端端缝合;缺损超出其直径4倍以上,张力较大,采用皮神经移植;缺损大于5cm则采用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神经连续性存在,采用神经外膜松解;神经断裂位于神经肌肉接头处,采用神经植入法修复。结果 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3例,良7例,中7例,优良率81.8%。结论 采用适宜的显微外科技术方法修复桡神经损伤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神经束膜切开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束膜是周围神经三层囊膜中最重要的一层结构 ,其功能已有明确的结论。但在神经松解术中 ,是否处理神经束膜 ,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尚无定论。1 历史回顾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 ,神经内松解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得到广泛开展 ,尽管其效果很好 ,但仍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1] 。直到 1984年 ,Mackinnon等[2 ] 制成了大鼠坐骨神经重度嵌压模型 ,1988年对此模型进行了神经内松解 ,对该手术进行了充分肯定 ,其适应证得到进一步明确。Sunderland[3] 将神经内松解术分为 3型 ,即只松解束间瘢痕组织的简单法以及束膜切开法和…  相似文献   

10.
尺神经干中手内肌功能束组走行分布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尺神经内手内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的走行分布,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12具上肢标本,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尺神经及其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它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测量神经干及手内肌神经束组的直径,计算其面积和手内肌束组的分布范围。结果 尺神经干的形态和直径随平面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束组纤维在远端分化集中、定位明确,在近端混合弥散。手内肌神经束组是尺神经中最大的功能束组,在前臂和上臂3/8段以远,纤维相对集中(分布范围占神经的40%~60%),有明确的定位。结论 在前臂和上臂3/8段以远,采用束组缝合法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束组,将减少神经纤维的散失,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束膜浸润对胃癌预后的意义. 方法对176例胃癌组织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神经束膜浸润情况. 结果 105例神经束膜浸润阳性(59.7%).神经束膜浸润阳性率在未分化肿瘤、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增高(P<0.05).随着胃壁浸润深度增加,神经束膜浸润阳性率也增加(P<0.05). 结论神经束膜浸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密切关系;胃癌术后神经束膜浸润的检测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从1987年至1997年,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80例92条神经,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外膜缝合术、外膜束组膜缝合术、束膜缝合术和神经移植术。结果:经术后18个月~60个月随访,优良率80.4%。结论:神经断端精确对合和及早修复可提高其疗效;不同神经、不同的损伤平面、损伤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肌松药     
临床上常用的肌松药可分为两大类。凡是作用于神经肌接头终板后膜胆碱能烟碱样受体,亦即N_2受体的,均称为全麻用肌松药(Skeletal muscle relaxants for anesthesia),为临床麻醉时必备。另一类泛称为解痉药(antispasmoties),严格说来,先得区分为作用于骨骼肌的还是平滑肌或两者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束膜吻合术和神经外膜吻合术治疗腕部尺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腕部尺神经断裂伤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神经束膜吻合组(42例)与神经外膜吻合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尺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3、6、12个月,尺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神经束膜吻合组明显优于神经外膜吻合组(P 0.001)。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神经束膜吻合组(81.0%)高于神经外膜吻合组(47.4%)(P 0.05)。结论神经束膜吻合术治疗腕部尺神经损伤的效果优于神经外膜吻合术。  相似文献   

15.
本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3例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完全离断,1例用“束膜缝合法”,2例用“外膜束膜缝合法”,均取得满意疗效。我们认为“外膜束膜缝合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便于普及、疗效好等优点,尤适于四肢近心端的混合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干膜内由于假性神经瘤或瘢痕组织引起的迟发进行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神经干连续性存在,而有神经膜内神经瘤或瘢痕形成之病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治疗。结果 因神经内假性神经瘤或瘢痕卡压导致的症候群,在手术后对6周内得到解除,平均为2周。对神经纤维不同程度损伤所致假性神经瘤,经切除后,做神经移植修复病例,依据修复神经平面不同,在术后3-12个月获得恢复,平均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的生物力学作用,探讨肘关节内侧不稳定的发生机制。[方法]将人体肘关节尸体标本按照前束的完整程度分为3组:完整组、部分切断组、完全切断组,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及不同程度前束损伤后关节松弛度(关节在极限以内的力或扭矩作用下的活动量或旋转[1])、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结果](1)前束完整组内外翻松弛度及全部切断组内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部分切断组及完全切断组外翻松弛度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束完整组及前束部分切断组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在关节松弛度、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的组间比较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2)关节松弛度与关节内压强呈正相关关系,与关节接触面积呈负相关关系;(3)肘外翻应力试验应在屈肘>30°时进行,如外翻松弛度接近10°考虑MCL前束不完全断裂;如外翻松弛度达15°左右考虑MCL前束完全断裂;(4)前束部分损伤时是治疗肘内侧不稳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研究腋神经中支配三角肌的功能束(组)于四边孔平面在神经干中的分布规律及组织学特征。方法根据自然分束逆行显微解剖分离12具(24侧)福尔马林灌注固定成人尸体标本(左右各半)的腋神经,于四边孔平面观察记录三角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中的分布情况并测量其直径;另取新鲜冷冻尸体上肢标本6具(左右各半),对腋神经束组于四边孔平面断面取材,组织横断面切片,分别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Karnovsky-Roots法)及Loyez髓鞘染色,观察断面纤维束性质及行纤维计数。结果腋神经在四边孔平面可分为两大束组,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前支组成的束组走行于神经干外侧,截面积为(2.449±1.327)mm2,占神经干面积的55.4%±9.3%;纤维束性质表现为运动纤维;纤维计数为(2112±631)根,占神经纤维总数的45.6%±1.1%。结论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进行神经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时,将移位神经选择性与腋神经外侧束组吻接,会减少纤维散失,提高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或骨缺损、骨髓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8~84岁,平均36.7岁。其中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5例,跟腱外露8例,外踝溃烂1例,足跟外露伴跟骨骨髓炎6例,跖骨慢性骨髓炎1例,足背皮肤癌2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面积5.0cm×2.0cm~18.0cm×8.0cm。12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19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1例中29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经2~51个月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12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患者,感染控制,无一例复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皮瓣解剖简单、血供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临床上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带脂肪筋膜蒂皮神经轴型皮瓣修复四肢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命名问题.方法 自1997年1月2006年3月应用四肢带脂肪筋膜蒂皮神经轴型皮瓣12种修复组织缺损153例.其中股后皮神经轴型皮瓣共6例,腓肠神经轴型皮瓣共66例,腓浅神经轴型皮瓣共20例,隐神经轴型皮瓣18例.足背皮神经轴皮瓣12例,前臂外侧皮神经轴型皮瓣修复手背、手掌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轴型皮瓣4例,拇背皮神经轴型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10例,食指指背皮神经轴型皮瓣8例,手背尺神经轴型皮瓣5例.结果 移位皮瓣153例,坏死完全2例,部分坏死7例,完全成活率为92.8%.结论 带脂肪筋膜蒂皮神经轴型皮瓣是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