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气管内滴入小剂量盐酸氨溴索(225 mg/d),观察组给予气管内滴入大剂量盐酸氨溴索(450 mg/d),均连续治疗5 d。比较两组氧合指标、心脏指数、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5.63%(P<0.05);观察组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氨溴索有助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联合小潮气量通气对老年患者围麻醉期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规潮气量(9ml/kg)通气组(CV组)、小潮气量(6 ml/kg)复合3 cmH2O(1 cmH2O≈98 Pa)PEEP组(LV3组)、小潮气量复合6 cmH2O PEEP组(LV6组)、小潮气量复合9cmH2O PEEP组(LV9组),各15例。观察术前(T1)、麻醉插管后30 min(T2)、麻醉插管后60min(T3)、拔管后15 min(T4)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顺应性(CL)、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术中的气道峰压(Ppeak)。结果 CV组T3时点较T2时点Ppeak增高、CL下降(<0.05);LV9组各指标变化与CV组相似,但Ppeak明显高于LV3组及LV6组(<0.05)。LV3组及LV6组T3时点PaO2、CL较CV组明显增高、Ppeak明显降低(<0.05);与LV9组相比,PaO2、PaCO2及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LV3组及LV6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LV9组T2、T3时点MAP及HR均低于CV组及LV3组,T3时点CVP低于以上3组(<0.05)。结论 6 cmH2O PEEP联合小潮气量通气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减少肺部并发症,更有利于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新鲜气体流量对潮气量及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鲜气体流量(FGF)对不同类型麻醉机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 ̄Ⅱ级全麻下拟行脑部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0岁。根据使用麻醉机的类型随机分为两组: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A组);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B组),每组20例。在FGF为1L/min时调整每个病人的设定潮气量(VTs),使A组病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维持在38-42mmHg,B组病人PETCO2维持在30-35mmHg,VTs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固定不变。两组呼吸频率均为12/min,I∶E为1∶2。20min后依次调整FGF为2、3、4、5、6L/min。每次FGF通气20min,每5min观察记录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肺顺应性(C)和PETCO2。结果A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均随之增大,而PETCO2随之减少,且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基本不变(P>0.05);潮气量、Vte均与FGF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B组随着FGF增大,潮气量、VTe、Ppeak、Pplat、PEEP、PETCO2、肺顺应性的变化非常小,在不同FGF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FGF对潮气量补偿型和非补偿型麻醉机的实际输出潮气量和通气相关参数的影响不同。当FGF增加时,潮气量非补偿型麻醉机的输出潮气量随着增加,PETCO2则减小,其他各通气相关参数都会发生改变;而潮气量补偿型麻醉机的各通气相关参数不会随着FGF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NPPV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p O2、Pa O2和Pa C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Sp O2、Pa 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能改善患者通气功能,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 O2)、酸碱度(p H)、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根据治疗转归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HR、RR、Pa O2、Sp O2、Pa CO2、p H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预后,促进病情愈合,降低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予以祛痰、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两组在酸碱度(p H)、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气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 H、Pa O2、Pa CO2、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和24 h的Pa O2和p H均呈上升趋势高,Pa CO2、心率、呼吸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较对照组p H、Pa O2升高更显著,Pa CO2、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观察组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加重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老年食管癌手术时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最佳呼吸参数.方法 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3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快速静脉麻醉诱导下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通气模式,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进胸后改行单肺通气.A组采用普通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10 ml/kg,PEEP 0 cm H2O),B组采用保护性单肺通气模式(潮气量6 ml/kg,将PEEP维持在8 cm H2O左右).连续监测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平均压气道(Pmean)、气道阻力(Raw),动脉氧分压(PaO2),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食管癌手术采用低潮气量结合呼气末正压的保护性肺通气可改善单肺通气中的氧合,有利于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单肺通气(OLV)模式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将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的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5例。单肺间歇正压(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组(A组),单肺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1 cmH2O≈98 Pa)通气组(B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通气组(C组)及单肺IPPV低潮气量通气加PEEP 5 cmH2O通气组(D组)。分别于OLV前(T1)、OLV 15 min(T2)、OLV 30 min(T3)和恢复双肺通气15 min(T4)4个时间点观察患者气道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ABP、HR及PaO2。结果 OLV后B组各时点Ppeak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1),而A、C及D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B组各时点Pmean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5),而A、C及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各观察时点4组HR及A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OLV后各组PaO2明显下降(<0.01),D组OLV后时点的PaO2明显高于其他3组(<0.05)。结论在OLV期间应用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H2O,通气可降低Ppeak,改善氧合,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ICU中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CU病房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治疗,将2.5 L/min设定为基本的氧流量。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双水平正压通气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以及心率(HR)进行检查并统计分析;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等动脉血气情况;并利用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呼吸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影响、临床症状、活动影响以及总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ICU中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疗效优于低流量持续吸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大庆  万勇 《四川医学》2003,24(10):1011-1012
目的:对比分析BIPAP和常规通气方式在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不同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肺损伤患者137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方式(IPPV/SIMV PEEP)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BIPAP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应用次数及气压伤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应用BIPAP治疗急性肺损伤可以减少住ICU的时间,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是一种治疗急性肺损伤较为理想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