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MCRCC)影像学征象和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行螺旋CT(SCT)多期增强扫描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MCRCC影像特征.结果 所有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囊壁薄,边缘光整,囊内液性成分密度略高于水,间隔边缘毛糙.MCRCC间隔菲薄型6例,间隔增厚型8例,间隔结节型4例.SCT动态增强和CEUS均显示菲薄间隔多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节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增厚型间隔则有上述两种形式强化;肿瘤间隔的SCT强化程度与CEUS的峰值强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MCRCC的典型影像特征为多囊液性密度、分隔毛糙和壁结节,囊壁薄而规则,多有轻到中度以上强化.充分结合CEUS和SCT的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对MCRCC的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肾癌与乏脂肪肾错构瘤(AML)各种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癌53例,病理证实的肾错构瘤且CT图像无确切脂肪密度16例.比较两者在密度、边缘、强化特征、包膜、钙化、癌栓、淋巴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增强实质期多数肾癌CT值明显低于乏脂肪AML(P=0.03).②“杯口征”及“劈裂征”检出率乏脂肪AML明显高于肾癌(P<0.05).[结论]测量增强实质期CT值,观察“杯口征”与“劈裂征”,钙化、假包膜、淋巴结转移与癌栓有无,分析强化曲线,有助于鉴别肾癌与乏脂肪AM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cm)术前MS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32例患者中平扫病灶等密度6例,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5例,3例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20例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24例。透明细胞癌25例,主要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乳头状细胞癌3例,为轻度均匀强化;嫌色细胞癌及肉瘤样细胞癌各2例,为中度强化。32例患者中检出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3.75%,分期正确率84.38%。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是小肾癌诊断及其亚型鉴别诊断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多期螺旋CT扫描资料,并对部分扫描资料进行CT图像后处理。结果 15例小肾癌平均呈等略低密度10例,等密度4例,略高密度1例;边缘清楚10例,边缘模糊5例。增强扫描14例有强化(4例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结论 小肾癌的螺旋CT平扫大部分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皮质期一过性不均匀、显著强化,皮质后期及实质期强化迅速减低,这种多期扫描的快进快出型的强化特点,能提高小肾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应用MSCT对46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增强前后容积扫描,所得数据在工作站利用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MPR、MIP及3D等图像。并对MSCT(后处理重建图像)图像、IVP、B超及膀胱镜检查比较分析。结果:四种检查方法对膀胱癌诊断存在明显差异,其敏感性依次为:膀胱镜检>CT>超声>IVP;MSCT增强、薄层扫描及图像重建在发现<5 mm病灶及分期方面有重要意义,MS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达84.78%。结论:MSCT在膀胱癌诊断及分期中是一种较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MSCT增强及图像后处理重建在膀胱癌的诊断及分期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对病理确诊的50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内镜(CT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横断面图像,记录术前MSCT分期和预计手术方案,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MSCT对于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敏感度为100.0%(50/50),N分期诊断的敏感度为80.0% (16/20),预测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为96.0% (48/50).MSCT术前评估得到CT-TNM分期准确率为90.0%,与病理TNM分期高度一致(Kappa =0.811,P<0.05).结论 MSCT可以有效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和部位,确定肿痛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为临床医师预测食管癌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探讨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多排螺旋CT(MDCT)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行64排MD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剂量胸部CT检查参数的患者有48例,使用低剂量参数的患者57例。由两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肿瘤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ROC曲线下面积(Az)的差异。结果 和常规剂量组相比,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MDCT对乳腺癌影像特征的显示效果能达到诊断要求,同时显著降低了照射剂量。结合动态增强特征,常规剂量组Az(0.943S)与低剂量组(0.90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324)。结论 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MDCT能有效安全地诊断乳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5例胃间质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均单发,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腔内型4例,腔外型14例,哑铃型7例。良性19例,直径均〈5 cm,密度均匀,强化较均匀;恶性6例,直径均〉5 cm,密度多不均匀,见囊变、坏死,且强化不均匀。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瘤内见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多排螺旋CT可同时观察肿瘤本身、周围脏器及有无转移等重要征象,对鉴别良、恶性肿瘤,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及少见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3例,包括平扫密度均匀者8例,其中5例平扫病变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不均匀者5例,增强后密度均匀、不均匀者实质成分强化均明显,皮质期强化程度介于皮髓质间.MRI检查8例,其中2例信号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5例平扫出现T1WI高信号,强化模式与CT类似.5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密度、信号及强化模式类似.结论 嫌色细胞肾癌属于较少见的恶性肾细胞癌,CT和MRI可以反映其成分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平扫密度高或T1WI出现高信号、病变大而坏死少、病变内出现条带状强化等征象时有助于嫌色细胞肾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在肾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肾癌患者双能量增强CT扫描数据及病理结果,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双能量碘分布图在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中存在的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相当,CT值[常规平扫:肾实质(31.90±4.10) HU,腹主动脉(45.60±6.30) HU,腰大肌(50.00±6.63) HU,肾癌(1.41±17.06) HU;虚拟平扫:肾实质(33.20±5.50) HU,腹主动脉(48.30±8.00)HU,腰大肌(52.40±10.63) HU,肾癌(0.87±17.48) HU]、信噪比(常规平扫:肾实质3.22±1.49,腹主动脉5.13±2.57,腰大肌4.56±2.12,肾癌3.24±2.27;虚拟平扫:肾实质2.73±1.08,腹主动脉3.79±1.64,腰大肌3.23±1.35,肾癌2.18±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碘分布图像碘值[(2.75±1.05) mg/ml]高于非透明细胞癌[(1.25±0.7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5).结论 肾癌患者CT检查中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近似于常规平扫,降低了辐射剂量.碘分布图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判断肾癌的血供和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规律。方法 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行CT扫描,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评估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记录CT、病理同时检出的74例食管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征。结果 CT对117例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0 %、80.6 %、84.6 %。食管癌转移淋巴结胸上段以最上纵隔组[8/14(57.1 %)]、气管旁组[4/14(28.6 %)]最多;胸中段以气管旁组[21/41(51.2 %)]、主肺动脉窗组[17/41(41.5 %)]、隆突下组[15/41(36.6 %)]为最多;胸下段以贲门旁[7/19(36.8 %)]、胃左动脉旁[5/19(26.3 %)]为最多。结论 螺旋CT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乙腈(^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临床怀疑为肺癌患者的^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种方法及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350例患者分别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手术治疗及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最后证实200例为肺癌患者。结果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分别为74.5%(149/200)、68.7%(103/150)、72.0%(252/350),97.5%(195/200)、42.7%(64/150)、74.0%(259/350)及62.5%(125/200)、28.7%(43/150)、48.0%(168/350)。三法联合应用为99.5%(199/200)、82.0%(123/150)、92.0%(322/350)。结论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各有其独特的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螺旋CT分期和手术预后评价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胆囊癌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相关手术与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经过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17例表现为胆囊肿块边界不清晰,21例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突出。侵犯肝脏30例,侵犯十二指肠22例,侵犯结肠5例,侵犯胆管18例。根据螺旋CT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Ⅲ期6例,1W8例。通过CT分期与手术结果比较发现,只有3例患者因为侵犯十二指肠只进行了细胞穿刺学检查。结论螺旋CT能清晰显示原发性胆囊癌的形态学分型与对邻近器官侵犯,为胆囊癌术前分期提供重要信息,并以此可评估其手术可切除性,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21例(22处病变),对照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非黏液产生型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20例,21处病变,黏液产生型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野口分类:A型3例,B型12例,C型5例,黏液型未作分类。病期分类:21例均为ⅠA期,肿瘤最大径0.3~3.0 cm(平均1.3 cm)。全病例均无胸膜和脉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HRCT所见:根据磨玻璃密度影(GGO)的含量多少,将病变分为4种类型,病变全部呈GGO为A型(5例);GGO中心少量线状影为B型(7例);GGO中心及周边线状影散在为C型(7例);结节形成型为D型(3例)。伴有胸膜牵引11例。肿瘤境界清晰,边缘光整的病例5例,余17处病变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阴影中心部伴有血管、支气管阴影者21例。结论 HRCT能够反映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理组织学的结构特征,对于病理侵袭度的预测及预后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