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技巧和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对85例(106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术。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1.1者13眼占12.3%;≥0.5者46眼占43.4%。矫正视力<0.1者,26-28mm组占5.4%,28-30mm组占12.9%,30-32mm组占16.0%,>32mm组占23.1%。并发症:后囊破裂1例,角膜水肿4例,后囊膜混浊3例,前囊收缩综合症1例。未见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如能熟练掌握其技术,术后可取得较好视力。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力与眼轴长度有关,同时也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27.41mm的31例(36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其中Ⅱ级核5眼,Ⅲ级核30眼,Ⅳ级核1眼,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月视力≥0.5者29眼(80.6%).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破裂2眼(5.6%).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引起白内障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白内障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植入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时的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方法有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9例(7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时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3个月屈光度数与术前预测值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43眼(56.58%),最佳矫正视力≥0.5者61眼(80.26%);3个月裸眼视力≥0.5者48眼(63.16%),最佳矫正视力≥0.5者66眼(86.84%)。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估计值相差≤±1D者49眼(64.47%),±(1~2D)者25眼(32.89%),±(2~3D)者2眼(2.63%)。SRK-T公式对各眼轴长度组计算值的预测性明显优于其他公式(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的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不仅要精确术前的生物测量、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视力需求进行人工晶体度数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张磊  俞存  王素君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4):268-268,27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7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眼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视力变化、屈光度数、眼底视网膜的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共65眼,占85.5%;≥0.5共32眼,占42.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无变化10眼,占13.2%;视力下降1眼,占1.3%。术后。3例后囊膜混浊,1例黄斑区出血,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72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者4 眼,0.1~0.4者34 眼,0.5~0.9者28 眼,1.0~1.5者6眼.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6.9%)和后囊膜破裂(4.2%),无视网膜脱离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改善视力、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视网膜脱离发生等优点,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恢复取决于眼底黄斑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大于20mm的101例(144只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平均年龄64.5岁(43-90岁),核型混浊88只眼,后囊下混浊33只眼,皮质型混浊23只眼,结果:术后1月裸眼视力≥0.5者71只眼(48.61%),矫正视力≥0.5者90只眼(62.5%),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膜破裂5只眼(3.47%),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9只眼(6.25%),葡萄膜后应3只眼(2.08%),角膜水肿12只眼(8.33%),结论: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也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但对棕色或黑色的Ⅳ-Ⅴ级核应持慎重操作的态度,操作者还应具备熟练、准确,动作轻巧的能力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3例(4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随访观察,分析术后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天及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79.2%及89.6%,术中主要并发症是晶状体后囊膜破裂2眼,虹膜损伤1眼;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角膜水肿3眼,色素膜炎 2 眼.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7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26 mm)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31眼,占39.74%,≥0.5者47眼,占60.26%。术中后囊破裂2眼,悬韧带断裂1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禤中宁  雷进民  张家  林辉跃 《广西医学》2002,24(9):1343-134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眼轴≥26mm的48例55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39眼(70.5%);术中2眼后囊膜破裂,术后6个月有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降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较大切口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经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视力矫正的预测因子.方法:以我院2018年4月—2020年8月经超声乳化术治疗的83例(92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为术后正常视力标准:分为低视力组和正常视力组,对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1.
胡庆军  李蕊  邓青  田蓓 《北京医学》2011,33(8):671-67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56例(86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A组(26~29mm,54眼)和B组(>29mm,3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前手动-0.3,屈光度-10.00~23.00 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体于囊袋内,术后1 d、1周、1个...  相似文献   

12.
眼轴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超长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101眼)眼轴超长合并白内障患者和同期的70例(9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眼压等。随访时间5~12个月。结果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26.04~34.81 mm,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2.97%),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0.5者55眼(54.46%),0.3~0.4者20眼(19.80%),0.1~0.25者20眼(19.80%),<0.1者6只眼(5.94%),术后早期角膜水肿19眼(18.81%),晶状体后囊膜浑浊6眼(5.94%),一过性眼压升高者9眼(8.91%),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轴长度21.48~24.76 mm,术中后囊膜破裂2眼(2.04%),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86眼(87.76%),0.3~0.4者10眼(10.20%),0.1~0.25者1眼(1.02%),<0.1者1眼(1.02%),术后早期角膜水肿18眼(18.37%),晶状体后囊膜浑浊4眼(4.08%),一过性眼压升高者10眼(10.20%),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轴超长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力的恢复较非高度近视患者差,眼轴过长导致的眼底病变可能是术后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超长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31例(269眼)施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39例(40眼)行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囊袋内植入12眼,人工晶体光学部前囊固定13眼,睫状沟内植入13眼,2眼需缝线固定,随访1-37个月,裸眼视力≥0.5者33眼(82.5%),≥1.0者19眼(47.5%),矫正视力≥0.5者38眼(95%),≥1.0者25眼(62.5%),并发症主要有:人工晶体偏位3眼,瞳孔变形2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时,控制破口的扩大,利用前,后囊作支撑,结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63例68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反眉状隧遂道式自闭性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术,5.5mm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眼轴26mm-30mm者38眼,>30mm者30只眼。随访0.5年-2年,观察超声能量、时间、术后不同眼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眼轴26mm-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34只眼,占89.5%;>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15只眼,占50.0%。后囊膜破损并玻璃体溢出3只眼(4.4%)半年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只眼(2.9%),角膜水肿11只眼(16.1%)。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但>30mm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26眼)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结果术前眼轴长度30.12~35.76mm,平均为32.45mm。术中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无后囊破裂发生。植入屈光度数为-1.0~-6.0D,术后1周,24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佳矫正视力≥0.2共20眼(76.9%),其中≥0.5者共8眼(30.77%)。2眼因严重的黄斑区网膜萎缩变性,视力无明显提高。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2.00D共22眼(84.6%),〈±1.00D共14眼(53.8%)。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后囊膜皱褶6眼,后发性白内障7眼,5眼行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发生,无眼压升高。4例单眼白内障患者中,1例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既可以进行屈光矫正,又可以增加眼内组织的稳定性,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122只眼因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25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7.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共111只眼(90.2%),〉/0.5者共75只眼(61.5%)。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12只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7只眼,2只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术后发现黄斑变性和眼底出血各1例,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低度数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1年10月武进人民医院眼科高度近视的老年性合并白内障患者67例(80眼),年龄40~86岁,平均66.4岁,行角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77眼通过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或非球面人工晶体,3眼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的人工晶体屈光度为0.00~+10.0(平均5.68)D。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1月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95.0%患者术后1月视力明显提高,仅有4人裸眼视力<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术中使用两种不同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40例60眼,采用MI60人工晶体19例31眼为A组,MA60MA人工晶状体21例29眼为B组,对比2组病人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病人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1),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房深度增加值大于B组(P<0.05).2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术中采用MI60人工晶体相较于MA60MA人工晶体能够维持更深的前房深度,减少后囊膜皱褶和后囊膜混浊的发生,降低对玻璃体视网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伴未成熟期白内障患者行Phaco+IOL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方法高度近视合并未成熟期白内障患者35例68眼,年龄42~55岁,球镜光屈度均>-9.75.00D,平均-11.3±1.26 D,眼轴长度均>27.32 mm,平均(29.22±1.87)mm;所有患者均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可折叠式IOL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视力和眼部状况检查,并记录其视力及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恢复情况:随访至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48眼,占70.58%,其中有10眼裸眼视力≥0.8;并发症情况:术中有3眼发生后囊破裂,予植入张力环后均顺利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早期部分患者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及一过性眼压升高现象,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至术后6个月时有7眼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眼部状况复杂,在白内障未成熟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既可矫正高度近视,又可有效避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系数高,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