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en F  Wu D  Wu L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67-9, 1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及眼底变化特征。方法对35例(37只眼)眼底有黄斑出血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其中8只眼行靛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nangiography,ICGA)。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表现:(1)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neovascularization,SRNV)形成导致的黄斑出血(23只眼),ICGA显示的SRNV较FFA清晰;(2)无SRNV的黄斑出血(14只眼),在出血下或边缘有漆样裂纹显露者9只眼;对其中6只眼进行了随访,发现其黄斑出血是由于出血下或其边缘有脉络膜毛细血管和Bruch膜的破裂致新的漆样裂纹形成的缘故。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原因除常见的SRNV形成外,还有尚不伴SRNV的黄斑出血。FFA结合ICGA能更早期、准确地确定引起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这两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60例患者(65只眼)做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平均追踪时间15个月。结果 做FFA检查的65只眼中有62只眼(95%)伴有漆裂样纹。其中54只眼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出血多在1—3个月吸收,预后较好;另外11只眼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视力预后较差。结论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可分为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前者出血吸收快,后者视力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出血原因及其眼底改变特征。方法:对32例(33只眼)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格了眼底形态改变的随访观察,其中9例(9只眼)作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所有患眼至少随访3个月以上,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5.2个月。结果: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为:①出血灶呈类圆形,大小一般不超过1PD,周围无渗出、水肿;②81.8%的单纯型黄斑出血在出血吸收后于原出血的下方可见新的漆样裂纹形成;③部分患眼ICGA可透过因发现呈弱荧光条索的早期漆样裂纹。④出血吸收后视力均有明显增进,绝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可恢复到出血前水平。结论:单纯型高度近高黄斑因的原因是因为新漆样裂纹过程中Bruch膜裂开牵拉其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绝大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与靛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与靛青绿血管造影张承芬,陈有信60年代Novotny和Alvis发明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亦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技术日益成熟。由于FFA能反映...  相似文献   

5.
漆样裂纹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及视力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改变特征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37例(38眼)不伴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矫正视力的随访观察,其中11例(11眼)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84.2%的患眼在出血吸收后于原出血下方可见新的漆样裂纹形成;行ICGA的11只患眼中,7眼(63.6%)于ICGA可透过出血发现呈弱荧光条索的早期漆样裂纹。81.6%的患眼于出血吸收后视力均有明显增进。结论 不伴CNV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与新漆样裂纹形成相关,建议称之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大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黄斑孔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41例外伤性黄斑孔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多数发病为青年男性,平均年龄为26.3岁,均为钝挫伤所致,视力低于0.1者为73.1%.6例板层孔造影为不显荧光;9例不全孔为点状或颗粒状透见荧光;26例全层孔呈均匀一致的圆型透见荧光.造影显示了黄斑孔的层次、范围、以及孔周围粘连贴附的程度,对其诊断、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出血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28例(31只眼)进行FFA、ICGA及OCT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图像。结果单纯型出血15只眼(48.4%),FFA表现:出血部位遮蔽荧光,其中8只眼(53.5%)可见漆样裂纹透见荧光;ICGA表现:造影期间出血部位为淡的低荧光,晚期均可见漆样裂纹性条状低荧光;OCT表现:9只眼(60%)在神经上皮层下和4只眼(26.7%)在色素上皮(RPE)下可见中高反射光团,周围神经上皮无水肿增厚,其下脉络膜光带连续,其中2只眼(13.3%)OCT无明显改变;新生血管(CNV)型出血16只眼(51.6%),FFA表现:14只眼(87.5%)为典型性CNV,2只眼(12.5%)为隐匿性CNV;ICGA表现:14只眼(87.5%)为焦点状CNV,无明显染料渗漏,2只眼(12.5%)未见CNV改变;OCT表现:14只眼(87.5%)为RPE光带断裂,RPE上梭形或类圆形中、高反射光团,2只眼(12.5%)为RPE层断裂伴不规则增厚中高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均增厚水肿。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分为单纯型和新生血管型,新生血管多表现为典型CNV,不同类型的出血其FFA、ICGA、OCT的改变各具特征,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率,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8.
岳岩坤  张恩魁  王海伟  赵晓玲  田沫 《眼科》2014,23(2):103-10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所致单纯黄斑出血与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黄斑出血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上的图像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7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患者。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7月-2013年5月就诊,并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发荧光(FAF)、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的47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的47眼,对其视力及光学影像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OCT,自发荧光结果及视力。结果  47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中,通过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明确诊断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27眼,单纯的黄斑区出血20眼。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下较高反射信号的团块状影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之下,RPE层结构破坏、隆起,及RPE层上的中高反射信号影;单纯黄斑出血,其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隆起,神经上皮层下三角形稍高反射信号影,其后信号略减弱,RPE层反射条带完整。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组,24/27眼IS/OS破坏,3/27眼IS/OS完整,仅表现IS/OS的隆起;而单纯黄斑出血组,7/20眼IS/OS破坏,13/20眼IS/OS完整(χ2=14.86,P=0.000)。FAF检查在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组可呈小片状中央弱自发荧光,周围环以强自发荧光或正常荧光;而在单纯黄斑出血组,自发荧光可呈正常或片状弱自发荧光。结论 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可明确分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是继发于CNV还是单纯黄斑出血。(眼科,2014, 23: 103-106)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28列32眼分别作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A/B超、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给予中西药物治疗,随访观察2-2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经FFA检查32眼中28眼(87.5%)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其中25眼(89.3%)伴有漆裂样纹。出血经治疗多在15天至2个月吸收。另外4眼FFA显示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最终均因反复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脉络膜萎缩而预后较差。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分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型,前者出现吸收快,后者反复出血严重损害中心视力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陈家彝 《临床眼科杂志》2003,11(1):55-57,T001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样条纹合并黄斑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所见。方法:通过3例眼底血管样条纹合并黄斑病变的FFA检查小结此病的FFA所见的荧光现象。结果:FFA可观察到眼底血管样条纹有下述荧光现象:①比较细小的条纹或宽条纹的两侧可见高荧光带,早期高荧光是透过条纹表面萎缩的RPE见到脉络膜背景荧光(窗样缺损),晚期高荧光是破裂的玻璃膜边缘和脉络膜的着色所致;②条纹中心带可见低荧光,这是由于玻璃膜破裂后裂缝中央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或断裂形成的充盈缺损,这在邻近视盘较宽的条纹中可见到;③条纹中有时可见斑点状低荧光,这可能由于色素增厚(色素遮挡)所致。黄斑病变的FFA所见与其他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FFA所见相同。结论:此病的FFA有助于从解剖异常角度理解眼底血管样条纹,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视网膜下出血中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 cularization, CNV)的定位、分型,以及对出血面积测量的效果。方法选取经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确诊为AMD视网膜下出血的177例患者(177只眼)的相关资料,分别在其FFA和ICGA图像上进行CNV的定位和分型,并从中随机抽取30例AMD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的FFA和ICGA图像进行出血面积测量。结果FFA图像显示,177例患者中,160例患者( 90.4%)的CNV能够较明确定位和分型,24例患者(13.6%)的CNV符合激光光凝条件;ICGA图像显示,175例患者(98.9%)的CNV能够较明确定位和分型,51例患者(28.8%)的CNV符合激光光凝条件。2种造影检查对CNV定位和分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Z=-0.383,P=0.701;χ2=2.993,P=0.810)。视网膜下出血的面积测量中,由FFA测得的 数值(x-=26.610 mm2,M=13.548 mm2)较ICGA(x-=24 .714 mm2,M=12.875 mm2)大,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Z=-3.000,P=0.00 3)。结论ICGA检查不但能提高AMD视网膜下出血中CNV显影的可能性,还能提高AMD患者激光光凝治疗的可行性;而FFA对评估AMD视网膜下出血的面积效果较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9-15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正常人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后部强荧光区形态表现,探讨后部脉络膜的循环状态。方法对50例正常人行常规ICGA检查。结果①眼底后部强荧光区出现时间平均为(30.80±5.42秒);②后部强荧光区的形态为上下两团对称型者占58%,为一团型者占42%;③后部强荧光区的面积平均为(57.27±14.08)mm2;④后部强荧光区持续时间平均为(172.44±59.70)秒。结论正常人ICGA检查在眼底后部可见有明确的强荧光区,其时限及形态特征体现后部脉络膜的正常血液供应及循环状态,此参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1-3)  相似文献   

13.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类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类型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对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88例(125眼)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根据其FFA表现可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25例36眼,占28.8%;(2)新生血管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22例32眼。占25.6%;(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12例16眼,占12.8%;(4)高度近视性Fuchs斑:9例12眼,占9.6%;(5)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14例23眼,占18.4%;(6)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6例6眼,占4、8%.结论根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进行分类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眼科新进展2007;27(2):113-1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AMD患者375例742只眼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萎缩型504只眼(67.9%),渗出型238只眼(32.1%).在同步进行FFA和ICGA检查的渗出型AMD93只眼中,FFA检查发现典型性CNV 14只眼(15.1%),隐匿性CNV 79只眼(84.9%);ICGA检查发现边界清楚的CNV48只眼(5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97,P<0.01).ICGA检查发现CNV的供养血管6只眼(6.5%),均位于中心凹旁或中心凹外.在发现边界清楚CNV的48只眼中,中心凹下CNV29只眼(60.4%),中心凹旁CNV 12只眼(25.0%),中心凹外CNV7只眼(14.6%).结论 与FFA相比,ICGA可以更加准确地显示CNV,发现CNV的供养血管,对AM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作用,进行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01/2014-09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80例135眼,为治疗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选择同期患者45例64眼,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1 mo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视力改善状况,并跟踪随访6mo,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9%(115/135),高于对照组78.13%(5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矫正视力为0.48±0.11,高于对照组0.36±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屈光度和黄斑出血范围为-9.81±0.85D和0.51±0.27PD,均低于对照组-10.76±0.91D和0.78±0.23P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底出血吸收时间为25.34±2.28d,短于对照组(29.72±2.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次出血7.81%(5/64),高于治疗组5.19%(7/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该检查患者的眼底疾病构成,以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行FF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565例(1063只眼),诊断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和分级,并根据诊断结果指导治疗。结果565例糖尿病患者1063只眼中DR 697只眼(65.6%)、老年黄斑病变37只眼(3.5%)、视网膜静脉阻塞20只眼(1.9%)、高度近视眼底改变10只眼(0.9%)、视神经炎9只眼(0.8%)、视网膜色素变性6只眼(0.6%)、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只眼(0.3%)、其他3只眼(0.3%),未发生DR 366只眼(34.4%),正常眼底278只眼(26.1%);除外视网膜其他病变,共计975只眼,其中无明显视网膜病变(28.5%)、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16.7%)、中度NPDR(14.4%)、重度NPDR(22.1%)、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18.3%);局限性黄斑水肿(33.1%)、弥漫性黄斑水肿(35.1%)、囊样黄斑水肿(23.1%)、缺血性黄斑水肿(3.8%)、增生性黄斑水肿(4.9%);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DR的发病率逐渐增加(χ2=54.927 P <0.0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DR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χ2=11.798 P <0.05);随着DR严重程度的增加,黄斑水肿的程度增加(χ2=63.15 P <0.05)。结论 FFA能够及早发现程度不同的DR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DME)改变以及是否伴随其它的视网膜病变,可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增加糖尿病患者对DR的认知能力,对预防患者视力下降及失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斑裂孔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在老年黄斑变性(age—rd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eon TRC-50IX眼底照相机对94例153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94例153眼中萎缩型120眼,占78.43%,渗出型33眼。占21.57%。结论:FFI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e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经典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对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眼底病科2014-01/2015-09收集的62例104眼,均符合FFA及OCT分型的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的特点。
  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FFA分型、OCT分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99,P<0.001);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OCT分型中,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厚度测定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分型越高,患者的BCVA越低,中心凹厚度、屈光度值越小,眼轴长度越长。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 FFA 分型中,患者的BCVA、屈光度、眼轴长度测定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分型越高,患者的屈光度、BCVA值越小,眼轴长度越长;FFA分型患者的中心凹厚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OCT、FFA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同时二者联合应用对进一步诊断疾病性质有积极作用,对于患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敏感性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  聂爱光 《实用眼科杂志》1993,11(10):585-5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