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的几种炮制方法岳文元,赵玉珍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块茎,主产四川,7─8月采挖。生品有毒,有毒成分可使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流诞、呕吐、张口困难、严重者可窒息。内服必须经过炮制加工,才能药用。因炮制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辅料有白矾、...  相似文献   

2.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是中医治病常用药物之一。但半夏辛温有毒,其毒性限制了半夏的正常使用。半夏之毒性主要表现在对机体粘膜(眼、咽喉、胃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患者的人身伤害。囿于半夏的毒性之说,内服药剂所用半夏(不管是入汤剂、丸剂、散剂或者是其他剂型)均用其制品,因为炮制能解半夏之毒性,只有外用才用生品。  宋代以前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微火炮等法,从宋代开始出现矾制法。现代将半夏的炮制方法归纳为三种方法,也就是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的炮制方法。但…  相似文献   

3.
现今临床所用的半夏,多属其炮制品。因生半夏有毒,许多人望而生畏,不敢使用,药房亦常不备。临床只要使用得法,并不会使人中毒,且能收到矾制半夏所起不到的疗效。此类例子,古今皆有,只是未被有些医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半夏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有毒,故半夏的炮制非常重要。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常用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作扼要论述,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半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后的功效。方法用特定的几种辅料加工至所需要求。结果经炮制后得加工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结论半夏在炮制后使其功能主治范围增大,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程黎晖 《医学教育探索》2007,(6):I0001-I0002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常用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为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嗽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状的良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半夏的炮制,并在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资料。例如汤洗、汤泡、洗浸,破如枣核、治半夏、姜制、水煮、微火炮、制曲,矾制,姜矾制、姜萝卜制,姜苷草制,酒姜制,法制半夏等炮制工艺。为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炮制经验,本文就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整理,为半夏炮制的现代研究和炮制工艺的合理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主要功能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嗽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但是由于半夏有毒,一般治疗都需要用炮制后的半夏。半夏的炮制去毒的关键不在于水漂,而在于适宜的辅料或加热处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炮制半夏将产生不同的功用,用于各种方剂中。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平喘药物.因生品具有毒性,所以临床上多使用半夏的炮制品,最常用的3种半夏炮制品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等疾病;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和止呕降逆,多用于寒饮呕...  相似文献   

9.
炮制对水半夏化学成份的影响吴皓,蔡宝昌,杨卫贤(南京中医学院210029)主题词半夏/生产和制备,半夏/分析,炮制中药半夏是天南里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由于资源不足,商品中常见有部分...  相似文献   

10.
姜半夏传统制作工艺:完整半夏姜制法多在前期生半夏汤洗的基础上进行,亦有直接用姜汤洗的记载。半夏片为汤洗后切片,再用姜汁浸、炒、煮、蒸等,以炒法为优。半夏粉为半夏汤洗切片研细粉,再用姜汤浸澄,多用于制作糊丸或包衣。半夏饼为汤洗后半夏研粉与生姜汁或去皮生姜混合制成的饼状物,再经炙、煨、炒等法而成。半夏曲始于宋代,当时半夏曲有制饼与发酵两种,均以生姜为辅料。制饼者并没有发酵的过程,实为半夏饼。半夏曲的配方众多,生姜必不可少。地方炮制经验中将生半夏水浸泡,生姜煮取汁,再共同煮制为主流。地方炮制规范中多为生半夏水浸透,姜汤矾水共煮。现代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炮制工艺优选与炮制原理两方面。建议恢复姜半夏的传统汤洗姜制工艺。  相似文献   

11.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至宋代半夏炮制的沿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查阅历代医药学文献,对有毒中药半夏自汉代以来至宋代的炮制方法,发展脉胳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半夏的汤洗、姜制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炮制方法,其他的炮制方法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姜制半夏是半夏炮制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半夏与其混淆品水半夏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别半夏与其混淆品水半夏。方法:从性状、显微、理化三个方面进行鉴别。结果:半夏与混淆品水半夏具不同鉴别特征。结论:能准确地对半夏与混淆品水半夏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半夏炮制过程中加矾量及采用加热方式与所炮制饮片的质量和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夏加热加压 30min和经 8%白矾溶液浸制均可使半夏的麻辣消除,水浸出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半夏炮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半夏毒性及炮制历史沿革及炮制机理的分析,探讨半夏现行炮制方法的合理性。方法:综合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结果。结果:半夏现行炮制方法不但去毒效果好、有效成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结论:半夏现行炮制方法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的沿革进行了探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方法包括半夏姜汁制饼与制饼后发酵两种,以半夏姜汁制饼为主流。金元时沿袭宋代工艺,半夏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认为“片则刀峻,曲则力柔。”明代李时珍对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混淆问题进行了澄清,韩懋的《韩氏医通》收载了5首半夏曲方,对半夏曲配方的扩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代医家在继承《韩氏医通》半夏曲方的基础上,总结为韩飞霞制曲十法;当时的半夏曲与神曲的制作工艺相互影响。建国后,半夏曲的地方炮制经验深受清代影响,地方炮制规范逐渐趋同。该文同时对半夏曲炮制工艺中的“半夏”与“曲”孰重孰轻、半夏的前期处理、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概念区分、面粉用量与添加时机、神曲粉的加入、白矾在半夏曲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半夏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4种。在处方上应分别注明,防止混用,但是在医院药房,大部分医师的处方上全部写半夏,没有注明半夏的种类,这给药房的调配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影响。4种半夏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为同,疗效也各异。  相似文献   

18.
半夏是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生品对口腔和咽喉有强烈的刺激性,因而入药需经炮制.  相似文献   

19.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性状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生品辛、温,有毒;具燥湿化痰,止呕之功。用于痰饮、咳喘、胸腔痞闷,恶心呕吐,眩晕;生品外用治痛肿。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胃肠、眼、咽喉等粘膜的强烈刺激。生食可使人口腔麻木,肿痛,流诞,张口困难,重者呕吐甚至导致窒息。用白矾、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半…  相似文献   

20.
半夏及炮制品对动物黏膜刺激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但半夏有毒,临床上内服必须经过严格炮制,曾有近10种制法,到近代,有的制法已不用.从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至今仅保留了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4种.半夏生品有毒,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载有“凡使半夏,须用汤洗十余遍,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近代研究认为,半夏毒性主要表现为对所接触黏膜的刺激性[1],但生半夏及炮制品对动物黏膜的刺激性比较,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1 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