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预后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及其发达程度。侧支循环的存在可防御或减少心肌缺血或坏死。以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着重于血管内压及血流等物理因素。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伴随血管新生过程引人注目。本文以心脏组织中大量存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血管新生因子aFGF(acid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是通过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减轻患者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或者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准确、全面评估侧支循环进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近年来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及评估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侧支血管评价心功能指数和心肌梗死面积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冠状动脉侧支血管能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和治疗提供线索,本文将68例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分为侧支血管发展良好组和侧支血管发展不良组,比较两组间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运动负荷试验、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发现,与侧支血管发展不良组相比,侧支血管发展良好组心电图ST-T改变明显减少,QRS波积分和室壁异常运动积分明显降低,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压明显减小(P均<0.01),两组间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侧支血管发展良好组中有4例未发生心肌梗死,其中3例运动负荷试验为阴性。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时观察侧支血管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预测和治疗的指导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功能改变(如痉挛)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冠状动脉的反复或慢性缺血会引发侧支循环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脉血流储备,缩小受损心肌的面积,降低急性冠脉事件后的死亡率,这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而如何评估冠脉侧支循环的作用,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为阻塞远端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因此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近年来,对影响冠脉侧支形成的临床和生化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利用增加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急性或慢性冠脉阻塞的潜在临床前景。该文简要介绍冠脉侧支循环的心肌保护作用、形成机制、临床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糖尿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将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脉血管支径狭窄≥75%的265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再以55岁为界分成4个亚组,进行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冠脉开放率糖尿病组(45.7%)低于非糖尿病组(69.2%),P<0.05,其中<55岁糖尿病组(69.2%)高于非糖尿病组(38.9%),P<0.01;≥55岁糖尿病组(40.4%)低于非糖尿病组(67.2%)P<0.01。提示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整体上,糖尿病是冠脉侧支循环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在不同年龄段有很大差别,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55岁者,而<55岁者的抑制作用不但不明显,而且表现为侧支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预后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98例患者被分为CHD无侧支循环组(62例)、CHD有侧支循环组(20例)、正常对照组(16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HD组(无论有无侧支循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外(P〈0.01),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侧支循环与无侧支循环CHD患者相比,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率(29.0%比10.0%),心肌梗死(61.3%比30.0%)、室壁瘤(22.6%比0)的发生率较有侧支循环患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CAD)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其预后,预防猝死,提高CAD患者生活质。我们对经冠状动脉造影(SCA)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冠状动脉狭窄时,相关的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明显增长并提供替代血流,良好的侧支血管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肌缺血、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直径狭窄≥75%的214支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79支见侧支循环开放,63例72支完全闭塞血管中,31例38支侧支循环发展良好(A组),32例34支侧支循环发展不良(B组)。心肌缺血病程长、无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及右冠状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发展良好率高。心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侧支循环开放依赖冠状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多数不能消除负荷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简介1.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生理状态下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 (CHD)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 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非CHD组 )、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D组与非CHD组相比 ,除糖尿病发病率 (无论有无侧支循环 )较高外 (P <0 .0 1) ,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 ,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冠心病(CAD)是全球范围内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能够减少和改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1],大量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已成为降低冠心病导致的负面事件(包  相似文献   

17.
9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的特点。方法:选择91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的病人,按CAG结果,分析阳性组总体及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的冠脉病变血管的分布、侧支循环形成的比例及二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的冠脉病变以累及左前降支(LAD)最多,且常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其次为右冠(RCA)、左回旋支(LCX),而对角支(Dig)及左主干(LM)累及最少;(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变部位有关,其中RCA病变形成侧支循环比例最高,其次为LCX和LAD。此外,虽然随病变冠脉支数增加侧支循环建立的比例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2)右冠病变最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出现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6至2011-06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分为四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785例(24 h之内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328例(7天至2周内组);STEMI 1个月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2例(1个月以上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39例(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出现侧支循环的发生率;分别采用Rentrop’s分级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对逆向侧支循环和同侧桥侧支循环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总侧支循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2.7%、1个月以上组71.5%、NSTEMI组57.5%;其中逆向侧支发生率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1.5%、1个月以上组60.5%、NSTEMI组48.5%;同侧桥侧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1.1%、7天至2周内组6.4%、1个月以上组36.0%、NSTEMI组18.4%。24 h之内组内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射血分数增高、死亡率降低(P<0.05);7天至2周内组、1个月以上组、NSTEMI组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12 h内就可以出现逆向侧支循环,随时间延长侧支循环发生率和水平增加。而同侧桥侧支循环多在心肌梗死1个月后出现,而且只见于病变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入院后3~7天及6个月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于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采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50%~75%和>75%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97.6±17.3ng/L、241.6±28.9ng/L和391.7±48.4n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与52例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410.3±42.9ng/L和220.9±105.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愈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愈重,愈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