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晓红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2-113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曾描记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前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及头昏,但无晕厥。当即描记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及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好转。在治疗期间检查心电图发现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情况多变。入院时V_1导联心电图(附图上)见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2s,心房率83次/min,心室率40次/min,每2个P波有1个P波下传心室,P-R间期0.12s,下传的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中见P-P规则,P-P间期0.48s,心房率125次/min;R-R间期不等,分别为1.08s、1.20s、1.40s,平均心室率49次/min,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QRS波群呈3种形态:第2、5个QRS形态正常,呈rS型,P-R间期0.12s;第3、6个QRS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P-R0.44s;第1、4个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0.12s。心电图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3:1),间歇性双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下见P波规律出现,心率88次/min,P-R间期0.12s,QRS波群呈rsR'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心房内3、4相传导阻滞为间歇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类型。现报告右房内3相阻滞、左房内4相阻滞各1例。例1 患者男性,21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电图(图1)Ⅱa、Ⅱb、Ⅱc系同时不连续记录。Ⅱa示两种P波形态:(1)时限0.10s、电压0.15mV,呈双峰形。峰距0.04s,为“二尖瓣型P波”,其P-P间期0.60—0.67s;(2)时限0.09—0.10s、电压0.32—0.35mV呈“肺型P波”,其P-P间期0.60—0.69s,符合间歇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在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约有30%伴有室性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即包含有QRS波群的P-P间期较不包含有QRS波群的P—P间期为短。但如同时伴有P波形态改变,则易误诊为房性异位搏动,现将所遇一例报道如下。临床及心电图资料患者女性,39岁。1965年患“风湿性关节炎”。1971年患“风湿性心肌炎”,当时心电图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972年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974年进展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加重4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可见P波呈两种形态:一种为直立的窦性P波,P-P间期0.75s,心率80次/min,另一种为提前出现的倒置P′波,P-P′间期不等,P′-P′间期分别为2.24、2.14、2.16及6.61s,它们之间存在最大公约数(1.09± 0.03s),因此考虑为房性并行心律.两种形态的P波及P′波后均未继以QRS波群,P或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心房由窦房结及心房起搏点所控制,心室由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1次/min.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并行心律,室性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6岁,因冠心病住院。1985年11月6日描记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P波有两种:(1)窦P:Ⅱ导中多位于QRS之前。(2)房性早搏P′_2落在ST段或T波上,P-P′联律时间固定于0.33s,多数P′未下传,少数下传者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夹有P′的P-P1.20s。  相似文献   

6.
体位性束支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位改变引起P波形态及房室传导改变较常见,引起束支阻滞少见,现报道卧、立位束支传导阻滞各一例。例一女性,54岁。平时偶有胸闷不适,无慢性心肺疾患史.体检及有关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图1为1981年12月6日V1导联心电图。上行是rsR’,为右束支阻滞,P-R为0.15”,P-P与R-R为0.73”,心率82次/分.下行为R1后停描(箭头处)及即刻坐起后再描的V1导联.R波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1岁.2h前饮高度白酒250ml,感恶心、头晕、胸闷入院.过去有嗜酒史10年,每次不超过100ml.听诊心律不齐,有早搏,心率68次/min.心电图(附图 A)示:窦性P-P0.84—0.90s,可见房早,代偿间歇不完全,部分P’波未下传.V_(4—6)双峰T波,P’与T波重叠难以辨认,埋有P’波未下传者之长P-P酷似Ⅱ度窦房传导阻滞.V_1P’波可辨,长P-P中有P’波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17岁,因发热2天伴反复抽搐入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阿-斯综合征.入院时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P-P间距相等,频率为113次/min,为窦性心律.QRS波有二种形态,一种较宽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另一种时限正常,呈RS或qRs型,P波与QRS波无关,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R'_9  相似文献   

9.
心房分离又称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于1985年3月11日入院。入院时连续描记心电图的Ⅱ导联(附图)可见三种P波:①窦性P波,其P规律出现,P-P为0.60秒,P-R为0.14秒,每个窦性P波均下传心室产生QRS波群;②倒P’,提早出现,P’-R为0.12秒,QRS波呈室上性,可能由于起源于心房下部的房性早搏或房室交接区性早搏伴有Ⅰ度前向传导阻滞所致,如第1行R_(13)(梯形图以房早表  相似文献   

10.
左右心室各有一个异位节奏点并行竞争心室,产生正常波形的室性融合波,实属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6岁,冠心病,有晕厥史.心电图(附图)为V_1导联连续记录:P波与QRS无关,P-P基本规则,频率为56次/分,QRS形态变化较大,有数种形态,其中两种较为同定,一种呈左束支阻滞(LBBB)型,一种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此两种QRS宽0.12秒,频率非常接近,分别为29-30次/分和29-31次/分.其余QRS形态除个别表现  相似文献   

11.
完作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同时并发左、右侧互相转变的直接显示型束支内文氏现象,形成双层平面传导阻滞是比较少见的,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33岁。自诉2W前感冒,发热、咳嗽。现胸闷、气短、头晕、乏力。门诊以心肌炎收住院。心电图示:P波依顺序出现,P-P 0.80s,P波位于心动周期任何时相均不能下传;R-R1.72s.QT0.54s。V_1QRS呈4种形态,①为  相似文献   

12.
陈瑶  何方田 《心电学杂志》1998,17(4):235-236
例1患者男,6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V_1导联(图1)最后两次连续出现窦性P波,P-P间期1.14s,频率53次/min;P_(3、5、7)系提前发生,为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其中P_(3、7)为同一源;P_4延迟出现,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一致,可能是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起搏点位置改变或心房内差异性传导所致。R_2为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值得注意的是QRS波群形态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与正常型两种,前者与心率增快、减  相似文献   

13.
<正>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为Ⅱ、Ⅴ_5导联同时描记不连续记录,示P波两种形态,一种为振幅较低且长间歇后出现的异位P波(如第二行R_(1、4、6、9)前方P波);一种为振幅相对较高的窦性P波(如第三行R_(1、2、3、6)前方P波),P-P间期之差>0.20秒,P波频率<60次/分,并可见较长的P-P间期,其间夹有振幅较低的异位P波,长P-P间期不是短P-P间期的倍散。图中可见频繁出现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其特点是:早搏前方均为一个长R-R间期,早搏后无代偿间歇,早搏前后P-P间期≤最短的窦性P-P间期。ECG诊  相似文献   

14.
<正> 晚近,P波异常与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关系日益引起临床关注。本文报告我院所见6例不同类型的心房内传导阻滞。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例1 女性,24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图1为1985年11月30日屏气后描记的V_1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基本均齐,频率约95次/分。P-R间期固定为0.18s。P波时间为0.10s,形态多变:呈例置、双峰、正负双相,且无一定规律性。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患者无心房肥大。考虑为间歇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1 心电资料 患儿男,7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因发热、咽痛、心悸再次就诊。查体:心律不齐。即行心电图检查,如图所示:P_Ⅰ直立,P-P基本规则,P-P间期0.52s,P波形态稍有不一。QRS有三种形态:其一为室上性,其前有相关P波;其二为宽大畸形之QRS波群,其前无与之相关P波,且畸形形态不一,一种类似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一种类似左束支阻滞形。在长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20岁。因心悸、胸闷3天就诊。体检:BP110/70m m H g。心率80次/m in。心律不齐,心界不大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各项生化检查均正常。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心脏结构与功能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心悸待查?心电图示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图略)。动态心电图记录(图1)A中P波直立,P-P间期均齐,P-R间期>0.12s,频率为75次/m in,Q R S-T波群漏搏后的第1个P-R间期较漏搏前一P-R间期短,第2个P波之后无相应Q R S-T波群,为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A与B中长P-P间期内均夹有2或3个延迟出现的房性激动,P'波均直立且形态相同…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心肌损伤引起急性损伤阻滞的心电图改变,因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短暂,临床常无完整记录。现将2例急性心叽缺血致心电图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后不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资料整理如下,旨在了解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可能发生的各种改变。 例1男,49岁。既往体健。因劳累后胸闷且进行性加重1h于2000年5月3日就诊。查体:BP 135/90mmHg。听诊:心律不齐,率约52次/min,心电图示心率54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间0.08~0.16s。P波长时间缺如,长、短P-P有倍数关系。Ⅱ导联可见4种形态的QRS波。即前有相关P波的正常QRs波和CRBBB 2种波形呈电交替出现;第3种为延迟出现的Rs波形系交接区逸搏;第4种呈qR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描记: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64s,P-R 0.13s,QRS时限形态正常,ST略下移。可见3种形态P波;①P波呈双峰,时限0.12s,第1峰振幅0.10mV,第2峰振幅0.20mV,第2峰高于第1峰,峰距>0.04s,为房间束传导阻滞;②P波高尖,振幅0.15mV,时限0.10s,为结间束传导阻滞;③P波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份男性健康青年的心电图,19岁。P波形态正常,心电轴 107°,P-P间期长短不齐,为0.71-0.12s。不等速率的变化呈周期性,每一周期约6s,可能是呼吸性窦律不齐。 P-R间期恒定为0.17s,下传的QRS波形态尚小(?),当P-P间期缩短(心率加快)至一定时限时,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反之,当P-P间期延长(心率减慢)到一定时限时,室内传导则恢复正常。发生这一转  相似文献   

20.
束支传导阻滞表现为双向文氏周期者较少见,最近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83岁,因慢性咳嗽、咳痰4年症状加重伴畏寒、发热7d于1989年2月19日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附图为动态心电图V_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规则出现,P-P间距0.50s,心率120次/min,P-R间期固定0.16s,R-R间期也固定为0.50s。QRS波群呈两组规律性变化:①上行QRS_(1、6、12)呈rs形(QRS时间0.07s),QRS_(2-7)呈rsR’形,但其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