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25例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间盘源性腰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VAS评分的变化及术后6个月MacNab评分。结果2例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破裂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25例随访6~10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术后1周VAS评分0.80±0.65,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为0(0~2),术后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Kruskal-Wallis法秩和检验,H=61.680,P=0.000),且术后6个月内腰痛VAS评分无明显反弹。术前伴有下肢疼痛不适的4例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按照Mac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11例优,12例良,2例可,优良率92.0%(23/25)。结论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间盘源性腰痛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4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入组。对照组31例单纯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试验组33例采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d、5d,电话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d、5d的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6.97%,93.94%,对照组:77.19%、74.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的有效率为试验组87.88%,对照组80.6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臭氧盘内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可以加速腰腿疼痛症状的改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一组有典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但椎间盘造影阴性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观察椎间盘造影阴性是否能完全排除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2月连续诊治的具有典型椎间盘源性疼痛症状和影像学表现(Dallas V型)但椎间盘造影阴性的一组患者共59例,其中男16例,女43例;年龄36~ 51岁,平均43.8岁;病史6个月~4年,平均1.8年.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于造影剂注射完后于椎间隙再给予注射利多卡因10 mg和地塞米松2.5 mg的混悬液,对照组(30例)则不注射药物并结束造影.两组患者于椎间盘造影术术前、术中、术后行VAS及ODI评分并观察结果.[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内可见VA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周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实验组中18例VAS评分下降的患者在术后第1、4、8周时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在第12周随访时总体上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椎间盘造影阴性,但同时合并典型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时,并不能完全排除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前,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已成为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老化、退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被认为是DDD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引发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修复IDD是治疗DDD的重点。IDD过程中伴随着炎症介质的产生、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类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对IVD具有保护作用,对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有望成为IDD修复的治疗药物。笔者拟对褪黑素在椎间盘退变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及IDD的早期药物干预和修复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2007年4月~9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5例,其中伴有下肢疼痛不适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分.均采用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12个月时进行MacNab评分.结果:2例于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S/S1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前伴有下肢疼痛不适的4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0.80±0.65分,术后1个月0.56±0.65分,术后3个月0.48±0.65分,术后6个月0.52±0.65分,术后12个月0.67±0.58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评分较术后1周无明显反弹(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12个月随访时优11例,良12例,可2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2%.结论: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与单纯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A组)及臭氧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VA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3 d、7 dVAS评分高于A组,而6个月时则低于A组(P〈0.05)。治疗后6个月A组优良率为77.5%(31/40),B组优良率为95.0%(38/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较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对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患者血清中6-酮-前列腺素E1α(6-keto-PGE1α)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推广这一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例DLBP患者分为治疗前(A)及治疗后(B)两组,进行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中6-ke-to-PGE1α水平的检测,对30例健康者(C组)也进行其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作为腰痛缓解疗效评价指标,并对手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中华医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作为术后功能评定标准。结果 A组(54.745 0±12.663)pg/mL明显高于B组(47.307 5±5.316)pg/mL及C组(45.338 0±7.909)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B两组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及双尾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B组(1.0±1.8)分比A组(7.7±1.0)分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功能评定优21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前列腺素E2与PLDD治疗DLBP的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8-01—2020-12行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6例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估患者腰痛缓解情况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手术时间45~72 min,平均56 min,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术后2例出现下肢轻度乏力,几天后自行消失。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7,P=0.700)。术后3 d、3个月、12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时间点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5,P=0.928)。16例中有12例(75.0%)术后3 d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至少2分,且持续12个月以上,其中4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例术后疼痛有缓解但12个月后复发,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择一组符合行腰椎融合手术标准的慢性失能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给予腰椎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12月行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治疗的9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例。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每个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情况和腰椎功能,以评价亚甲蓝注射疗效。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患者中,83例(92.2%)腰痛症状有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80例(88.9%)腰椎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n low back pain)的疗效.方法:择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0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结果:肢术后VAS评分显著下降.结论: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盘源性下腰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甲蓝注射与斜前方腰椎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1诊治的58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术前行可疑责任腰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阳性Dallas等级为0级和1级者行亚甲蓝注射治疗(亚甲蓝组),Dallas等级为2级和3级者行斜前方腰椎融合术治疗(融合组)。比较术后3d腰痛VAS评分、ODI指数及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结果42例椎间盘造影呈阳性,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个月,融合组2例出现严重的大腿麻木疼痛,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稍移出椎间隙,对症治疗后治愈。2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亚甲蓝组MacNab等级:优10例,良5例,可1例;融合组:优20例,良4例,可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注射治疗Dallas分级0~1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斜前方腰椎融合术治疗Dallas分级2~3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间盘封闭术对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价值。方法 临床高度怀疑椎间盘源性腰痛行椎间盘造影及单个椎间盘封闭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5~60岁,平均48岁。根据造影术中纤维环破裂Dallas分级将患者分为0级组7例、1级组36例、2级组48例、3级组2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罗兰莫里斯功能评分表(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对术前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对高度怀疑的“责任椎间盘”进行封闭阻滞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疼痛VAS和RMDQ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llas 3级组中期疗效优于Dallas 1级组及2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纤维环破裂患者(Dallas分级3级)术后各时间点腰痛症状复发率均低于其他各组患者。结论 椎间盘封闭术能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症状,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造影术不能复制疼痛病例的补充诊断依据;纤维环破裂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特别是重度纤维环破裂患者,接受椎间盘局部封闭术后缓解疼痛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2月我院对3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采用英国DIOMED公司半导体激光仪,激光功率15W,每个激光脉冲持续1s,间隔1s,照射能量800~1200J。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60min,平均30min。32例出现“疼痛复制效应”。3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1个月,32例有效(术后VAS评分改善≥3分18例,≥分14例),4例无效,有效率88.9%(32/36)。结论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的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的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的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臭氧对包容性与非包容性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经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的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CT显示臭氧是否突入椎管,分为Ⅰ组: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组(术中臭氧分布局限于椎间盘内)及Ⅱ组:非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组(术中臭氧分布突破纤维环达到椎管内)。观察指标为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及Macnab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疼痛缓解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之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好等特点,其早期疗效在非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更好,中远期疗效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入路水平穿刺单极射频热凝纤维环修补术治疗盘源性腰痛临床疗效。方法16例患者DSA引导下将射频套管针侧入路水平穿刺,到达椎间盘后缘行热凝纤维环修补。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行腰痛VAS评分,术后末次VAS评分时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6例患者腰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VAS评分时,根据Macnab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2例(75%),良4例(25%),优良率100%。结论侧入路水平穿刺单极射频热凝纤维环修补术适用于L3-4、L4-5盘源性腰痛患者,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LDH)的疗效。方法将114例单节段P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7例)行PEID后注入4 ml生理盐水,B组(57例)行PEID后注入1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利多卡因+2 ml甲钴胺。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按改良Mac Nab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行MRI复查显示髓核均彻底摘除。术后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B组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各时段VAS评分、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按照改良Mac Nab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38例,良17例,可2例,优良率96%;B组优36例,良19例,可2例,优良率9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治疗PLDH创伤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好。术中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短期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更加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显微内镜下腰椎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ydiscectomy,MED)中类固醇激素神经根鞘内注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1t年3月收治的360例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2组,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治疗180例,后路脊柱显微内镜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并在神经根鞘内注入5mg地塞米松;MED组180例,手术方法相同,但不注射地塞米松。记录2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及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结果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术前VAS评分为6.8±0.8,术后VAS评分为2.1±0.4;MED组术前VAS评分为6.7±0.6,术后VAS评分为3.6±0.7,术后2组疼痛均有明显的改善,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改善更明显(P〈0.01)。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直腿抬高术前为28.4°±13.0°,术后为67.0°±12.0°;MED组术前为27.6°±11.0°,术后为51.0°±17.0°,2组术后直腿抬高都有明显改善,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改善更明显(P〈0.01)。MED神经根鞘内注射组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为12d,MED组为21d,MED神经根鞘内沣射组比MED组恢复时间最苫缩短。结果后路脊柱显微内镜能对神经根进行高倍放大,从而进行精确鞘内注射,鞘内注射类闺醇激素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能显著改善术后疼痛、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更早的恢复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