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风痰瘀阻型是中风常见证型之一,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痰多而黏,喉中痰鸣,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症状[1]。中风急性期治疗后常遗留中风偏瘫,据统计,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超过80%患者存在肢体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敷贴法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涡,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危重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等。临床根据受邪深浅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不同,尽管中风症状轻重不同,但大多数在后期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不仁,偏瘫,肢体瘫痪无力,语言蹇涩,甚至失语和伴有神志等方面的后遗症状。若治疗得当多数患者可得到康复,若延误时机亦可致终身残疾。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疗效显著,举例叙述如下:例一王**,男,56岁,农民。患者身体尚可,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无高…  相似文献   

3.
高春 《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23-123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多数患者留有偏瘫、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后遗症之偏瘫,其病因多为气虚血瘀或肝阳上亢而致脉络痹阻。后期多表现为关节拘挛强直或肢软无力,麻木不仁。笔者近年来依据中医经络理论,采用针药结合走罐、针刺、推拿、肢体语言训练,疏理经筋,对中风偏瘫取得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偏瘫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张玉琴,陈洪秀偏瘫是以猝然昏扑,不醒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症。中医理论认为: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脑络,出现半身偏瘫,肢体麻木等症。由于病起急骤。病人多为老年患者,脾气多固执,我们运用中医...  相似文献   

5.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古代称之为“偏枯”。是指患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或伴有口眼歪斜,舌强语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大部分为中风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后遗症,所以又称为中风后遗症。以中老年人多见。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大部分人有高血压病史。本病具有发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研究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的疗效。方法将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63例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在治疗护理2个疗程后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观察组的平衡功能得分、aDL得分、肢体运动功能得分均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脑卒中运动功能分级中Ⅴ-Ⅵ级比例为59.3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5.48%,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康复治疗护理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患者的主要康复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病因素体正气不足,脏腑阴阳失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情志郁结,五志化火,导致肝风夹痰浊上扰,血随气逆.若上蒙清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中脏腑;气血上逆,风痰阻闭为闭证,元阳虚脱为脱证;若横窜经络,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中经络.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分缓急轻重,虚则补,实则泻.中风偏瘫:是目前临床报道最多的头针适应证,用头针治疗常可迅速提高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不同程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针刺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区,以快速捻转手法(焦顺发头针所倡)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水肿的中医治疗马(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中风,水肿,中医药疗法中风患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出现肢体水肿,且多见于瘫痪肢体。中医认为这种水肿属“阴水”与“脾虚运化失司”、“肾虚气化不利”有关。治疗应着重补脾益肾,临床上可分为两...  相似文献   

9.
中风,属中医内科四大症之一,发作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喁僻不遂为特点。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均有论述,现仅就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结合本人点滴临床体会作一简略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中医护理干预在促进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2015.2至2017.8接诊的80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对所有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强化中医护理干预,回顾分析患者治疗后的肢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患者护理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对比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并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 中风是中医一个病名。所谓“中风”实际包括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除外感中风外,还包括脏腑异常,气血失调,阴阳偏胜偏衰所引起的病变。现代医学认为,凡患者发生任何急性脑血循环障碍出现的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和偏瘫失语局灶性症状,以及上属病变,依存留下来的后遗症,都属于“中风”。例如突然昏例,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言语蹇涩等症,故中医认为凡临床表现,以突然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的症,均称为中风。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喎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若急性期的症状超过半年以上仍未恢复,则属中风后遗症。常遗有失语、偏瘫、肢体活动不遂等后遗症,对生活及工作影响极大。由于此病恢复缓慢,康复时间长,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心里负担过重,影响治疗及疾病恢复,为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用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风偏瘫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 ,造成急性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临床上将其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和出血性。近年来 ,随着对中风早期诊治水平的提高 ,其死亡率已有明显降低 ,但后遗症尤其是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仍很高。是期对这些患者进行的康复治疗 ,有可能使病人的肢体功能部分或全部得以恢复。我们运用综合康复治疗 4 6例中风偏瘫患者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 6例中风偏瘫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 ,其中男 2 3例 ,女 2 3例 ;年龄最小 4 6岁 ,最大 85岁 ;病程在 1月~ 18月之间 ;脑梗…  相似文献   

14.
<正> 中风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临证之时又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别。“真中风”者为外风内客所致。“类中风”者为风由内动而致,其与现代医学所述的脑血管意外相类,多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洒纵欲等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附气血偏盛偏衰,气血逆乱而为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喝僻不遂为特征,故又名“卒中”。其病因总归之“风、  相似文献   

15.
中风急性期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不语或语言蹇涩,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对中风患者做好恢复期的护理工作,特别是运用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通过辨证配餐,情志调护,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方面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4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肢体不仁为主要特征。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造成,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伤寒论》所说的外感症(太阳中风)之“中风”不同。 中风的辨证,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急性或恶性起病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又可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又分 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们各有不同症状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谈阴经穴位在中风偏瘫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以阳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取得较好疗效,对阴经辨证取穴、辨经取穴虽亦时有报道,却未能为多数医家所重视。笔者对阴经穴位在中风偏瘫中的应用问题有如下见解:1 阴经在中风偏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经穴位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针灸疗效及减少病残率等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长期用阳经穴位效果不佳或偏瘫后期,用阴经穴位为主或配合阴经穴位常获良效。有关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大量的、散在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月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尤以肝肾阴亏,肝阳化风,血随气逆或内风挟痰,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康复+针灸组。康复训练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康复+针灸组在康复训练组方案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中风偏瘫治疗总有效率,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1)康复+针灸组对比康复训练组中风偏瘫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2)干预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相似,P0.05;干预后康复+针灸组对比康复训练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近年针刺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体针治疗1·1按痉挛优势劣势侧选穴位针刺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Brunnstrom提出了偏瘫六阶段恢复过程,依肢体痉挛异常运动模式,分出痉挛优势肌和痉挛拮抗肌,按照抑制痉挛肌原则选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1·1痉挛拮抗肌取穴肖淑杰等[1]采用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