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骺板部分早闭的手术及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 8例骺板部分早闭患者采用牵拉骺分离、关节镜下切除骨桥、自体骺软骨填充、早期纠正成角及短缩畸形。结果 :随访 1~ 4年 ,1例患者骺板已生理闭合 ,7例患者骺板无早闭现象 ,无成角畸形 ,其中 2例患者有肢体缩短 ,1例 0 6cm ,1例 1cm。结论 :采用牵拉骺分离、关节镜下切除骨桥、填充自体骺软骨 ,可以防止骨桥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结合新型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37例43膝膝外翻患者行股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畸形,并使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固定,其中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Ahlback分级中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5年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截骨角度的变化和骨愈合情况,并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得到矫正,股骨角由术前的71.7°(62°~75°)矫正到术后的82.1°(78°~85°),平均矫正10.4°(8°~2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1~2年),34例40膝在术后1年随访时截骨愈合,2例截骨端愈合不佳,经再次手术更换内固定并在截骨处植自体松质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1膝失随访。伴骨关节炎症状患者中8例10膝术后疼痛明显减轻,3例3膝疼痛消失。[结论]使用新型槽式钢板固定的股骨髁上截骨术手术方便快捷,创伤小,固定安全有效,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胫骨近端截骨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病效果不如治疗内翻性膝关节病。作者分析了 30例 (30膝)股骨远端截骨治疗膝外侧骨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其中 12例为单纯外侧间隙骨关节炎, 10例合并有另外两间隙轻至中度的退变性改变, 8例合并有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内侧入路,截除基部为 5 ~10cm的楔行骨块,90°角状板内固定。外侧剥脱的软骨下骨行钻孔。6例因合并严重的髌股关节炎和髌骨外侧半脱位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及髌股关节剥脱的软骨下骨钻孔。2例髌骨完全脱位分别行近端移位及近端远端同时移位恢复力线。结果 25例获得满意效果, 2例一般。另 3例转…  相似文献   

4.
骺板骨桥是临床上较难诊治的一种疾病,作者利用骨延长支架治疗骺板骨桥,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本组共16例患儿,男9例,女7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6岁。股骨远端骨桥1例,胫骨近端骨桥10例,胫骨远端骨桥5例。主要临床表现:膝关节内翻畸形10例(最大角度45°),膝关节外翻1例,踝关节外翻畸形5例(最大角度40°);其中,有5例伴有肢体短缩畸形。随访时间6~36个月。2 治疗方法在双管双向X光机监视下,使用直径为25mm钢针平行穿过骨骺,另外两根直径为25mm的钢针平行穿过相应的骨干;并且使穿过骨骺的钢针所在的平面与穿过骨干的钢针所在平面…  相似文献   

5.
胫骨近端截骨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病效果不如治疗内翻性膝关节病。作者分析了30例(30膝)股骨远端截骨治疗膝外侧骨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其中12例为单纯外侧间隙骨关节炎,10例合并有另外两间隙轻至中度的退变性改变,8例合并有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内侧入路,截除基部为5~10cm的楔行骨块,90°角状板内固定。外侧剥脱的软骨下骨行钻孔。6例凶合并严重的髌股关节炎和髌骨外侧半脱位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及髌股关节剥脱的软骨下骨钻孔。2例髌骨完全脱位分别行近端移位及近端远端同时移位恢复力线。  相似文献   

6.
作者将100例儿麻后遗症屈膝畸形病人的膝关节 X 光片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病变组的股骨角、髁干角、髌骨位置角均明显变小,膝反屈角略变小,膝外翻角明显增大,而胫骨角无改变。病变组股骨髁长度、股骨干直径、髌骨长度及厚度均明显减小,股骨干、髁比减小,髌骨厚、长比增大。说明儿麻后遗症屈膝畸形的骨形态改变股骨大于胫骨。骨发育差,但股骨髁相对变长,髌骨增厚、变短、位置降低。并讨论了上述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微创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半髌腱止点移位术的三联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998~2008年收治的71例(77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胫骨骨骺已经闭合,且股骨滑车沟无严重发育不良和严重膝外翻畸形.男11例,女60例;平均年龄19.5岁,67例有明确外伤史.术前测量Q角.Merchant位X片上测量股骨滑车沟角、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髌股外侧角.CT平扫测量股骨髁滑车凹中心与胫骨结节水平距离(TT TG).术中采用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和半髌腱止点移位三联手术方案.结果 2例(2膝)失访,69例(75膝)术后随访2~12年,平均5.2年.除早期1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髌骨脱位外,其余病例术后髌骨脱位未见复发.术前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24.2°±6.8°),术后为(-2.1°±5.8°)(P〈0.05);术前髌股外侧角(-2.0°±5.2°),术后为(10.9°±4.0°)(P〈0.05);术前TT TG平均为(19.8±2.1) mm,术后为(13.6±1.8) mm (P〈0.01).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5.6±4.8)、(48.3±6.8)分,提高到术后的(92.3±10.8)分 (P〈0.05)和(94.3±8.4)分(P〈0.05);术前测量Q角男性平均为(13.2°±3.1°),术后平均为(9.2°±2.8°)(P〈0.05);女性平均为(21.0°±5.2°),术后平均为(15.4°±4.4°)(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内侧紧缩缝合、半髌腱移位术的综合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创伤较小,疗效确切,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作未成年兔的股骨远端中心型骺板缺损模型,观察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充填骺板缺损后对骨桥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3.5mm克氏针造成兔一侧股骨远端中心型骺板缺损,另一侧作正常参照.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用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填塞骺板缺损;B组用游离脂肪筋膜瓣填塞;C组不做任何填塞,为单纯缺损组.20周后,取3组手术侧股骨长度、膝关节外翻角与健侧的差值进行比较,评价股骨的畸形.并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观察骨桥形成及骺板自身修复情况.结果 3组的手术侧股骨长度较对侧正常股骨短,A、B、C组短缩的程度分别为(1.73±1.37)、(3.89±1.49)、(6.52±1.62) mm,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侧股骨与健侧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翻畸形,外翻角的差异分别为A组(3.73±3.41)°,B组(6.34±6.07)°,C组( 18.38±10.65)°,C组外翻畸形明显,而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脂肪筋膜瓣未被吸收,并有较规则的骺板再生;B组脂肪筋膜瓣大部分吸收,与骺板之间有骨桥形成,骺板再生不规则;C组有明显骨桥形成.结论 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对中心型骺板缺损后的骨桥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能减小骺板缺损后股骨的畸形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以外科髁上轴线为股骨远端旋转定位线的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8月,首选以外科髁上轴线为股骨远端旋转定位标志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349例(526膝),男124例(155膝),女225例(371膝);年龄33~84岁,平均68岁.膝内翻387膝,膝外翻94膝.均使用同一种保留后十字韧带的活动平台假体,由同一位手术医生操作.采用前内侧髌旁入路,以外科髁上轴线为股骨远端旋转定位线,以no thumb test检测髌骨轨迹.对髌骨轨迹不良者,缝合髌骨内上缘支持带并松开止血带.对再次检查髌骨轨迹不良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后3个月患者能够极度屈曲膝关节时摄X线片检查髌骨轨迹.结果 术中no thumb test阳性138膝,其中半脱位12膝(膝外翻),髌骨倾斜126膝(膝外翻74膝).缝合髌骨内上缘支持带并松开止血带后,no thumb test阳性40膝,其中半脱位8膝(膝外翻),髌骨倾斜32膝(膝外翻29膝).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7.6%(40/526),膝外翻松解率39.4%(37/94).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高压止血带对髌骨轨迹有干扰作用.术中缝合髌骨内上缘支持带并松开止血带,可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1990年3月~1995年2月.应用机翼形截骨管型石膏外固定矫治联内、外翻畸形16例.均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2条腿),男10例.女6例。牛龄14~3O岁;膝内翻10例,髁间距(立位)9~19cm;膝外翻6例,踩间距(卧位)8~20cm;膝内翻18条腿,内翻角13~36°,平均17°。膝外翻8条腿,外翻角12~20°,平均16°;病因分类:外伤6例.佝楼病6例,化脓性膝关节炎后遗症4例。治疗方法1.手术适应症:膝内(外)翻角大于15”,髁(踝)间距大于10cm或小于上述指标,但伴有明显关节症状者。为求体形健美或因畸形产生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认识一过性髌骨脱位发病机制及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间,40例一过性髌骨脱位的MRI表现,男19例,女21例。结果 35例患者均有明确屈曲外翻扭伤病史。13例髌骨内侧骨折或骨软骨骨折。40例在特定部位(股骨外侧髁前外侧面和/或髌骨内下侧面)发现软骨下骨髓水肿,其中34例同时在髌骨内下侧及股骨外侧髁承重面,6例仅在股骨外侧髁承重面。MRI发现40例髌内侧支持带均有损伤,其中11例I度、18例II度、11例III度;3例合并前交叉或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可见髌骨外侧半脱位。所有患者均可见关节腔积液。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一过性髌骨脱位特征部位的骨及髌内侧支持带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骺板再开放、骺软骨植入治疗儿童骺板部分早闭的手术及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0例骺板部分早闭造成的肘、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行单纯髁上楔形截骨6例,在截骨同时采取骺板再开放、骺软骨植入4例。结果10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单纯截骨者,术后畸形复发1例,肢体不等长2例。在截骨同时行骺板再开放、骺软骨植入者内、外髁高度相等,肢体等长,无复发。结论采用骺板再开放、骺软骨植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畸形复发,恢复肢体纵向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复合软组织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后,髌股关节适应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7年收治的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73例.男24例,女49例;平均年龄7.1岁(3~15岁);单侧47例,双侧26例.按照年龄分为A、B两组:A组年龄3~8岁(包括8岁),24例(30膝);B组年龄8~15岁,49例(69膝).复合软组织手术包括膝关节外侧充分松解、内侧紧缩、髌腱半腱上点移位(Roux-Goldthwait手术)和股内侧肌止点下移术.术前及随访中分别行髌骨轴位和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滑车角、髌骨高度、髌骨-滑车适配角及髌骨倾斜角(Laurin角)的变化情况,以评价髌股关节适应性.结果 73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8个月(25~98个月).末次随访时髌骨脱位均无复发,其中2例发生髌骨内侧脱位.股骨滑车角:A组由术前的150.1°±5.1°改善为144.3°±6.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在两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复合软组织手术对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髌股关节的塑型有影响,对于手术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可以明显促进股骨髁的发育,降低股骨滑车角,改善髌股关节适应性;8岁以上儿童在随访期内股骨滑车角的变化不显著,髌股关节适应性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髌骨骨筋膜瓣在习惯性髌骨脱位矫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决习惯性髌骨脱位行外侧副韧带松解后外侧副韧带缺失、关节囊关闭不全的问题。[方法]采用髌骨骨筋膜瓣逆行反转修复缺损的关节囊及外侧副韧带。[结果]手术治疗17例,男5例,女12例;年龄19~30岁,平均22.4岁。膝外翻4例,股骨发育不良8例,膝外翻合并股骨发育不良2例,高位髌骨5例。[结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联合手术治疗过程中,用髌骨骨筋膜瓣修复缺损的关节囊及外侧副韧带有切取方便、血供好、易于转归、强度大、适宜代替关节囊和外侧副韧带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上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在评估髌股关节排列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膝关节镜手术的病例中选取主诉膝前痛、膝关节镜检查证实存在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患者111例为损伤组;无膝前痛、膝关节镜检查证实髌股关节完好、仅有单纯半月板损伤的患者124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膝关节MR检查,在MRI轴位图像上测量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前)(以股骨前髁连线为参考)、髌骨倾斜角(后)(以股骨后髁连线为参考)及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为排除年龄与性别对结果的影响,损伤组与对照组按照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随机进行1:1配对,配对后采用配对没计资料t检验分析各参数在评估髌股关节排列紊乱中的作用.结果 配对后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前)、髌骨倾斜角(后)及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在损伤组依次为18.94°±7.35°、6.89°±7.58°、6.89°±7.55°、6.55°±7.14°,在对照组依次为20.55°±6.25°、4.11°±4.02°、3.86°4±2.95°、3.76°±2.84°.两组外侧髌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髌骨倾斜角(前、后)及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组中股骨前髁骨缺损15例,股骨后髁骨缺损8例,未见股骨内、外上髁骨缺损.对照组骨质良好无缺损.结论 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是评估髌股关节排列紊乱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股骨髁上截骨手术治疗膝外翻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膝外翻畸形特点,为56例膝外翻患者进行了股骨髁上截骨矫正术;患者年龄6~18岁,平均10岁。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年以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根据不同畸形特点进行股骨髁上截骨手术矫正膝外翻畸形,方法简便、安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发展一种膝关节术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新方法,并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的相关性,探讨各角度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定仪.对29例(30膝)在本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测量患膝负重前后位X线片上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测量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的相关关系.[结果]该组股骨后髁角为5.2°±2.6°,股骨髁外翻角为8.6°±2.9°,胫骨平台内翻角为4.1°±4.0°,股胫角为4.1°±7.3°,股骨后髁角和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股胫角尤相关关系.[结论]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提供了术中测苗股骨后髁角的新方法,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依据;股骨后髁角和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术前测量股骨髁外翻角和胫骨平台内翻角,可为股骨假体旋转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髌骨复发性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12例髌骨复发性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5~24岁,平均18.3岁。左膝7例,右膝5例。患者均有髌骨脱位史,伤后至该次就诊时间6~13个月,平均7.6个月。术前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为(89.17±13.11)°,Lysholm评分为(56.67±18.91)分。Q角为(17.50±5.28)°,胫骨结节-股骨滑车(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为(18.33±4.03)mm;其中6例Q角20°且TT-TG间距20 mm。髌骨关节面骨软骨骨折6例,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5例,髌骨关节面合并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1例。于关节镜下去除游离骨折块,其中2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4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重建,6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胫骨结节移位。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2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髌骨脱位纠正,6例行胫骨结节移位术者Q角为(13.33±1.37)°、TT-TG间距为(12.17±1.17)mm,与术前(22.50±2.17)°及(21.33±2.34)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5,P=0.00;t=8.27,P=0.00)。患者膝关节疼痛及交锁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0.42±11.57)°,Lysholm评分为(89.25±9.7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1,P=0.00;t=—8.66,P=0.00)。结论通过去除无法复位的陈旧骨软骨骨折块、矫正髌骨脱位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伴陈旧性骨软骨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