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 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以及频数统计原著作中所有药物.结果 <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4个方面的作用.结论 <脾胃论>中甘苦配伍及药规律仍然遵循<内经>主旨,以及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  相似文献   

3.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5,(7)
目的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中治疗头痛的用药特点、药-症规律,探讨《局方》治头痛病症的方药配伍思路。方法将《局方》方、药、主治病症资料按国家标准处理,并开展统计分析。结果《局方》治头痛诸方中配伍,药性寒温并用,药味以辛甘、甘苦、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等经居多,另得药对及常用药若干。结论《局方》治头痛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配伍思维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122种药物单味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规律,两味药、三味药配伍规律。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用药规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相反相成用药的意义。方法: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进行分类整理,检索出有关相反相成配伍的方药,对比其中涉及的方法,并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相反相成的配伍主要体现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相因、敛散结合、刚柔相济等方面。结论:张仲景在用药选方上重视药物性味和相互作用的平衡及合理搭配,相反相成配伍要以精准的辨证、识证为前提。只有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相反相成用药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仲景方药的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9.
梁力伟  丁长松  黄辛迪  梁昊  蔡雄 《中草药》2020,51(2):496-506
针对传统数据挖掘技术难以揭示海量方剂配伍复杂性的问题,借鉴复杂网络思想构建"方-药"网络并基于重叠社区分析其组方配伍规律。首先将方剂内包含的药物抽象为节点、药间关系抽象为边、药物共现频次表示为边的权重,构建"方-药"网络模型,引入"药物影响力"的概念识别网络中的重要药物节点;其次提出一种基于重叠社区的"方-药"网络划分方法进行社区发现;最后分析划分后社区中蕴含的组方配伍规律。在基于《伤寒论》112首方剂构建的模型中,药物影响力大的药物符合张仲景"寒温并用、辛甘苦同行"的用药原则,结合FCM(fuzzyC-means)算法可发现隐藏在《伤寒论》整体模型中的常用药组;在基于《伤寒论》少阴病证构建的模型中,药物影响力大的药物符合少阴病证"温经扶阳、利水渗湿"的用药特点,并得到了分类明显的药物配伍社团。"方-药"网络模型中蕴含着高质量的重叠社区结构,分析社区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可为方剂组方配伍及用药规律的探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唐代王焘所编撰《外台秘要》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将《外台秘要》卷第十一中治疗消渴病的87首方剂用药进行整理,经过药名、性味归经等标准化后,以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分析药物使用、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和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外台秘要》方所载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对筛选出的87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根据关联规则得出2味药物组合17个、3味药物组合3组,运用聚类方法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个序列。结论:《外台秘要》法宗仲景,开创三消论治之法,对研究中唐以前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为挖掘古代医学文献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脾胃论》方剂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脾胃论》中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组方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的挖掘工作。结果:通过整理《脾胃论》的63首方剂分析,涉及中药104味,综合分析获得各中药使用频次、常用药对及潜在新组合,演化得到新方共4首。结论:《脾胃论》中药物药性多偏温平,药味甘辛苦,多具有行气健脾、燥湿化痰、大补元气、升举阳气等功效,方剂配伍注重升降浮沉、益气升阳除湿法等辨证灵活应用,并根据相关疾病、时令、脏腑经络遣方用药,对后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伤寒论》相反相成配伍规律的寒热并用,补泻同用,散收并用,升降并用,刚柔并用,动静并用几种比较典型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伤寒论》方剂中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既不是简单的堆叠,也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针对复杂病机做出的对应处理,诚所谓"杂合之病,必须以杂合之药治之"。而究其杂合形式,主要有性味功效及作用趋势等的对立配伍。  相似文献   

13.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骨伤科用药独具特色,不仅灵活运用续筋接骨药物,有针对性地治疗骨伤科疾病,还根据药物不同性味,扩展骨伤科方药的应用配伍。在《世医得效方》第十八章"正骨金镞科"中,巧妙运用半夏的性味特点,内服与外治并用,独具一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特点,明确其应用规律。方法:对《伤寒论》所载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散敛合用、燥润合用、寒温合用、补泻合用、升降合用、刚柔合用6种,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配伍有着严谨的规律性,并与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密切结合。结论:张仲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随证立法,按法处方,对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对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复杂病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寻《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药物组方规律,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ffice 2010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聚类分析,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脾胃论》高频中药有:人参、陈皮、升麻、当归、白术;《内外伤辨惑论》中高频中药有:白术、陈皮、炙甘草、人参、枳实。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析出几组常用药物组合,两书中方剂的使用与其治疗特色相符合。结论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挖掘《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规律研究中,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跟痛症中药熏洗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知网自1998~2018年的有关跟痛症中药熏洗治疗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13首方中,共用药物130种,共计1270药次,无论从单味药、药对还是药物分类看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均占了绝对多数;就方剂药物性味看,温性、平性,辛、苦味药所占比例最高,单味使用频次前16位的药物,包含了《医宗金鉴》海桐皮汤的全部药物。结论:跟痛症的中药熏洗方组方以药物性味辛、平,苦、温的祛风湿药配伍活血化瘀药为最常用配伍方法,海桐皮汤是跟痛症康复治疗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21,(5)
目的探讨《御药院方》"治一切气门"白术组方的配伍规律,摸索白术用药特色。方法选择组方41首、药物68味,对其组方药物使用频数、性味归经、配伍功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白术组方的药物使用频数达458次,超过10次以上的有陈皮、人参、木香、槟榔、茯苓、半夏、三棱、莪术、沉香等18味。药物性味以辛温、辛苦温、辛热药为主,归经主要入脾(胃)、肺、肝经,类别大多为补气、理气及祛湿、行气消积类。结论白术组方治疗气门病症主要是调理脾胃气机,其配伍用药特点为(1)注重"扶正培本"的原则,补气为先;(2)理气药是组方药物配伍之重;(3)配伍温里药,助益脾胃阳气;(4)健脾祛湿,标本同治;(5)善调气机,重消积导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匮》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关于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与《伤寒论》一同被誉为方书之祖.它对药物配伍使用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仅就《金匮》前二十二篇所载201首方剂的配伍情况,参阅《伤寒沦》,探讨有如下规律:一,相辅相成的配伍仲景在《金匮》一书中,往往把性质相近、功效类同的药物配合使用,这些药物通过配伍之后起到协同作用,互增疗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中治疗阳明里热痉病的大承气汤,其中的大黄和芒硝,便是这种配伍形式:大黄性味苦寒,泻热通腑,芒硝性味咸寒,润燥通便,二者同用,则泻热通腑之力更强.本篇白虎加人参汤中的石膏与知母,也属此类.石膏辛甘性寒,知母甘苦性寒,都具有清热泻火功用;但石膏清热泻火功用强,知母泻火滋阴之力著,二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从性味归经的整体层面研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用药规律。方法:选用《世医得效方》所记载的治疗骨折的内服方剂11首作研究载体,建立"病症-方剂-药性组合"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从药性、中药、方剂和病症等层面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支持度为80%及以上的药性组合模式都是温性药物组成,药味多为辛、苦,药物归经偏重于脾、心、肝经。结论:数据挖掘的药性组合模式符合中医药骨折伤损的治疗原则,可以进一步分析配伍规律,深入研究地方医学流派,作临床用药配伍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