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非男性不育夫妇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妊娠结局有无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进行IVF助孕治疗且女方年龄小于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58个周期。根据男方年龄分为4组:A组(35岁)、B组(35~39岁)、C组(40~44岁)和D组(≥45岁),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分析各指标之间有无差异。结果 C组临床妊娠率均低于其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男性不育夫妇中,男性年龄对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可能存在负面影响,但不影响最终的活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时差成像系统(TLI)培养和筛选胚胎对IVF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3TLI周期和347常规培养周期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年龄37岁和年龄≥37岁时,TLI组与常规组的各项实验室和临床指标。结果女方年龄37岁时,两组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和无可移植胚胎周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方年龄≥37岁时,两组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流产率和无可移植胚胎周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LI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LI培养和选择胚胎移植可提高年龄≥37患者的临床结局,而对年龄≤36岁的患者,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不育对精子、胚胎染色体及其辅助生殖结局影响。方法实验组中13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患者作为实验组,正常生育组50例男性纳入对照组。同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2组患者精液进行精子非整倍体检测,并对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进行胚胎染色体分析。分析以上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结果特发性不育患者的DNA精子非整体率(5.75±0.51)%高于正常生育患者组(3.64±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不育患者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5.00(36/80)小于正常生育患者组63.95(5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不育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与正常生育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特发性不育患者的流产18.18(2/11)高于正常生育患者组10.53(2/19),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不育患者精子、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加,且特发性不育对辅助生殖结局也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733个新鲜移植周期,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605周期)和ICSI组(128周期),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结果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I技术可取得与常规IVF相似的妊娠结局,是治疗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行IVF/ICSI治疗的725例不孕夫妇(IVF 502例、ICSI 22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为正常组(DFI10%)、轻度DFI组(10%≤DFI20%)和重度DFI组(DFI≥20%),分别比较了IVF和ICSI中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在IVF周期中,DFI对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影响(P0.05);在ICSI周期中,DFI对受精率和卵裂率无影响(P0.05),但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虽然随着DFI的增高而下降,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精子DNA碎片对IVF结局基本无影响,但与ICSI结局中的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受精过程中IVF周期中卵子对精子有自然选择的过程,而ICSI周期中则是人为的选择精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治疗后梅毒患者(包括隐性梅毒,血清固定型,已治愈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结局,为其知情选择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4年在我院行IVF/ICSI治疗的不孕症夫妻,将其分为非梅毒患者、单独男方梅毒患者、单独女方梅毒患者、双方梅毒患者4组,比较其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双方梅毒患者,正常受精率为54.5%(P0.01)明显低于其它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然而这4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治疗后梅毒患者行IVF/ICSI时,虽然双方梅毒患者的正常受精率偏低,但受精后形成优质胚胎、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与其它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梅毒患者,不影响IVF/ICSI的妊娠结局。故医护人员在告知治疗后梅毒患者行IVF/ICSI时可不必过分担心与非梅毒患者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是否能改善年龄、精子形态学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0个IVF-ET周期进行随机分组比较,其中试验组1095个卵子行短时受精(精卵混合2h),对照组1003个卵子行常规受精(精卵混合约16~20 h).同时选取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和女方年龄≥35岁时,主要比较短时受精和常规受精的受精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短时受精组与常规受精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完全不受精率和受精率<30%的周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时受精组和常规受精组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8%(192/645)和24.7%(142/576),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男方精液正常形态学<10%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和正常受精组的多原核率分别为6.5%(32/490)和10.5%(34/325);而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5%( 84/285)和15.2%(30/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方年龄≥35岁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优质胚胎率为28.6%(42/147),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的13.1%(17/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短时受精组的植入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稍高于常规受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所有IVF的不孕患者特别是当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时,短时受精(2 h)可明显降低多原核受精率及提高优质胚胎率;当女方年龄≥35岁时,短时受精亦可明显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畸精子症常规IVF和ICSI两种不同授精方式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中心因单纯畸精子症因素(IUI治疗失败)行IVF-ET(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plan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体外授精(IVF)组及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CSI)组。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 IVF组与ICSI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为:受精率(78.2%vs70.1%),卵裂率(94.0%vs96.1%)优质胚胎率(49.5%vs47.7%),妊娠率(43.6%vs46.0%),目前流产率(13.6%vs21.0%),婴儿出生率(70.5%vs66.7%),继续妊娠率(15.9%vs12.3%)。结论单纯畸精子症因素行IVF-ET治疗的患者,在授精方式可以选择IVF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1对行IVF/ICSI-ET治疗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为多态性组和正常组,并对两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正常组相比,胚胎种植率(36.3%vs 33.4%)、临床妊娠率(50.6%vs 47.5%)和早期流产率(10.8%vs12.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多态性对于IVF/ICSI-ET治疗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3PN)是否影响低获卵数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沈阳东方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新鲜周期IVF移植的938个周期,根据是否存在多原核受精分为A组(不存在多原核受精)和B组(存在多原核受精),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在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基础FSH、获卵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的前提下,受精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优质胚胎率和多胎妊娠率A组低于B组,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A组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的存在可能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及自然流产组织检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阐述年龄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进而评估高龄患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对我中心2014.01-2016.12期间PGS患者胚胎及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分布频数进行计算比对;并将PGS患者及自然流产患者按照年龄分为n30岁,30岁≤n35岁,35岁≤n40岁,n40岁4个组,计算各组胚胎及流产组织染色体正常/异常数(率);统计分析各组PGS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胚胎及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占比分别为59.02%及52.28%。依照4个年龄分组,胚胎及流产组织中染色体非整倍性比率分别为56%、61%、65%、78%和44.55%、46.05%、81.32%、85%。4组PGS患者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n40岁组流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PGS能有效避免因染色体异常胚胎植入而引起的自然流产;随女性年龄增长,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增加;PGS能帮助高龄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妊娠孕妇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妊娠孕妇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与孕妇年龄、胚胎冻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流产患者2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受孕方分为自然妊娠组(106例)和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180例)。收集两组患者绒毛组织,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患者胚胎染色异常情况进行判断,比较两组患者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两组患者年龄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的关系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患者胚胎冻融情况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中,绒毛染色体异常患者共172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60.14%。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妊娠组中年龄35岁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年龄≥35岁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中年龄35岁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年龄≥3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中解冻移植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低于鲜胚移植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并不会增加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自然妊娠高龄并不会增加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辅助生殖技术妊娠高龄会增加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因而在胚胎植入前行遗传学筛选可减少早期流产发生率;胚胎冻融情况与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高龄和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开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高龄及RSA患者共计8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开展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GA)结合二代测序技术(NGS),分别对胚胎23对染色体开展筛查,对筛查结果中染色体正常胚胎进行移植,并观察临床结局。结果本次研究对纳入82例患者125个取卵周期,共计456枚胚胎开展PGS,其中卵裂胚68枚,囊胚388枚,结果检测中287枚胚胎为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总计为62.94%,35~40岁整倍体胚胎数占比为35.71%,低于40岁的60%,差异显著(P0.05),35~40岁患者胚胎异常率为66.67%低于40岁组82.09%,临床妊娠率为68.78%高于40岁组37.80%,流产率6.25%,低于40岁组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往往胚胎异常率显著上升,此时通过开展PGS并选择健康胚胎植入,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的IVF周期,比较和统计分析103例长时受精和122例短时受精的IVF周期中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活产率。结果 (1)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女性患者的年龄、获卵数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差异显著(P0.01),多精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新鲜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9.4%/63.6%、57.4%/43.9%、10.5%/9.5%、5.3%/9.5%、50.0%/54.5%,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冷冻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6.7%/64.1%、38.0%/44.3%、10.5%/8.5%、5.3%/6.8%、47.8%/53.3%,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无论是新鲜移植或冷冻移植,短时受精同长时受精相比对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从短期的临床数据来看,短时受精在临床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V感染夫妇的胚胎的发育情况和IVF结局。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将仅一方感染HBV的夫妻与未感染的夫妻进行1∶2配对,配对指标为:女方年龄,月经周期,基础FSH,不孕原因,原发还是继发不孕,不孕年限,第几次周期,卵巢刺激方案是长方案还是短方案,IVF还是ICSI。比较这两组人群的胚胎在受精率,卵裂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仅一方感染HBV的夫妻与未感染的夫妻在配对指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除了较低的卵裂率外(97.7%比98.8%;P<0.05),仅一方感染HBV的夫妻的胚胎的受精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均>0.05)。结论HBV感染夫妇和未感染夫妇比较,除了卵裂率较低外,HBV感染夫妇的胚胎继续发育的潜能和IVF结局与未感染者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子玻璃化冷冻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以同期新鲜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ET的病例为对照,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月在取卵日因男方因素无法进行受精者,对卵子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择期解冻后行单精子注射,形成胚胎后行胚胎移植,并随访其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卵子冷冻组受精率为81.7±22.3%,卵裂率95.3±8.2%,临床妊娠率为33.3%(2/6);对照组受精率为83.3±18.8%,卵裂率95.5±11.4%,临床妊娠率为40.9%(105/257)。两组年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test P0.05)。结论卵子的玻璃化冷冻保存,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复苏率和受精率;将IVF取卵当日无法进行受精的卵子进行冷冻保存可以提高卵子的利用率,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一个可选择的方法。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数目、年龄对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我院行IVF/ICSI-ET治疗的移植新鲜胚胎周期共704例,其中移植的第3天胚胎根据移植1、2、3枚胚胎分为1组、2组、3组,囊胚根据移植1枚、2枚胚胎分为A组、B组。分析分组后的临床妊娠率及多胎妊娠率;临床妊娠后分为单胎组、双胎组,再根据年龄分为≤35岁,35岁两组,研究不同年龄组与妊娠时限、围产期并发症的关系、及对分娩孕周、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 (1)在704例移植新鲜胚胎周期中,1组与2组、3组有统计学差异,第2组与第3组的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在移植囊胚周期数目中A组与B组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2)流产率分组:在≤35岁组,流产率、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晚期流产率、早产率有统计学差异;35岁组,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早产率有统计学差异。在≤35岁组,分娩周数、分娩方式有统计学差异。在35岁组,分娩周数有统计学差异,分娩方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IVF治疗的不孕患者移植2枚、3枚胚胎,移植2枚囊胚可获得理想的妊娠率,但同时提高了多胎妊娠率的发生。年龄大于35岁组的临床妊娠流产率高于≤35岁组。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平均孕周减少,早产率高、剖宫产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女性年龄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结局的影响,旨在为高龄女性推荐较合理的助孕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照女性年龄的不同分为4个组,≤37岁组、38-40岁组、41-43岁组、≥44岁组,其中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数586,冻胚复苏移植周期数430。结果 (1)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37岁组、38-40岁组、41-43岁组、≥44岁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0.43%、35.00%、18.92%、10.34%;流产率分别为15.52%、23.81%、42.86%、66.67%。(2)冻胚复苏移植周期中,≤37岁组、38-40岁组、41-43岁组、≥44岁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86%、32.26%、18.52%、8.69%;流产率分别为11.05%、20.00%、40.00%、50.00%。上述各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超过37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自然流产率明显升高,44岁以后尤为明显。IVF助孕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化冻融周期中卵裂期胚胎当天解冻移植和提前1天解冻过夜培养后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8年6月的414个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胚胎解冻和培养的时间点,分为当日解冻组(A组,207个周期)和提前解冻组(B组,207个周期);根据患者的年龄,A组B组又分别分成3个亚组,即年龄<30岁(A1,B1);年龄31~35岁(A2,B2)和年龄>35岁(A3,B3),比较各组间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等的差异。结果A1组与B1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及流产率分别为47%vs 65.3%,30.3%vs 45.4%,36.4%vs 52.3%,15%vs 13.9%;A2组与B2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及流产率分别为54.8%vs 71.8%,38.2%vs 51.5%,46.6%vs 60.7%,21.9%vs17.6%;A3组与B3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及流产率分别为38.2%vs 52.9%,24.8%vs 37.3%,25%vs 36.8%,35.5%vs 29.2%;提前解冻在不同年龄组均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论是否提前解冻,年龄>35岁组的活产率均显著低于≤30岁组和31岁~35岁组(P<0.05),而妊娠率和种植率较其他两组亦呈现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冻融卵裂期胚胎提前解冻培养后再进行移植能改善妊娠结局,并且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高,活产率均会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