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分男性不育相关因素对精子质量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妊娠率、流产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153对不育夫妇,250个IUI周期,分别对男性不育年龄、不育类型和年限、体重指数(BMI)、吸烟情况、精液优化后活动精子(a+b)计数进行分组统计少弱精子症接受IUI周期所占比率、周期妊娠率(PPR)、流产率,比较分析正常精子质量和少弱精子症IUI治疗PPR和流产率。结果总治疗周期250个,妊娠数35,PPR为13.6%,流产数16,流产率45.71%。治疗前检查精子质量位于正常范围周期97个,妊娠数13,PPR为13.4%,流产数3,流产率23.08%;少弱精子症夫妇97对,治疗周期153个,妊娠数21,PPR为13.73%,流产数13,流产率61.90%。男性相关因素:年龄、体重指数、不育年限、每日吸烟量对精液质量有不良影响,相同因素PPR正常精液质量组高于少弱精症组,流产率明显低于后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精液优化前后对PPR和流产率均有影响,优化后获得妊娠的最小活动精子(a+b)计数为4×106/ml。结论男性年龄、体重指数、不育时间、每日吸烟量影响精子质量和IUI结局。高龄、高体重指数、吸烟的少弱精子症男性对IUI结局有不良影响。选择合适的精液优化方法最大限度回收活动精子,可以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0,(8)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数与妊娠率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 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来我院生殖中心行IUI助孕的83例不育不孕患者,共进行179个IUI治疗周期,纵向分析IUI的累积妊娠概率,比较各周期的妊娠率,了解IUI周期数和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179个IUI周期共获得26例妊娠,各周期的妊娠率依次是14.5%、15.4%、13.0%和12.5%,周期妊娠率是14.5%,随周期次数的增加,妊娠率有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于IUI治疗的不育患者,至少应进行4次(3~5次)IUI治疗,未成功者,才需考虑其他精卵结合障碍等问题,或求助于试管婴儿等其他辅助生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10)
目的 分析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518个周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周期方式、人工授精次数是妊娠率的影响因素。(OR分别为0.928、1.848、2.380)。结论 年轻患者采用诱导排卵方案,排卵前后各1次人工授精可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生殖中心215例患者进行的488个IUI治疗周期,对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病因、IUI周期次数、用药方案、HCG/LH(+)日成熟卵泡数和内膜厚度、授精时机以及注入宫腔内的前向活动精子数(TMS)和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临床妊娠78例,周期妊娠率16.0%,患者妊娠率36.3%。其中患者年龄的增长、子宫内膜厚度〉14mm、人授时已排卵者妊娠率显著下降;IUI周期次数的增加≥5周期、TMS〈5×106患者的妊娠率也有下降的趋势;男方少弱精子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率显著低于宫颈因素和多次促排卵不孕(不明原因?)的患者;患者的不孕年限、用药方案、HCG/LH(+)日成熟的卵泡数对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卵泡个数为3个的妊娠率有增高的趋势。结论女方年龄、子宫内膜厚度、授精时机及不孕因素是影响IUI结局的重要因素,IUI周期次数、成熟卵泡数、注入宫腔的TMS对妊娠结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影响因素与临床妊娠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影响因素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以提高IU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2个IUI治疗周期的159例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时机、IUI治疗周期数、不孕原因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促排卵周期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P〈0.05);小于等于30岁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30以上组(P〈0.05);随不孕年限延长临床妊娠率降低、单次排卵前、单次排卵后和双次授精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IUI治疗周期数以3个周期为宜、不孕原因与临床妊娠率有关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促排卵方案和年龄是影响临床妊娠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236例自然周期排卵后进行单次宫腔内人工授精的28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每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1.3%。不同病因及不同年龄间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UI日的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是否用hCG、禁欲天数在妊娠组、非妊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孕不育超过5年者成功率显著降低(P=0.03)。妊娠组IUI日处理后的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明显高于非妊娠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结论自然周期人工授精是简单实用的助孕方法,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1)
目的探讨人工授精周期数和授精时机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3例不孕患者共3747个IUI治疗周期,根据人工授精周期数分为4组:第1周期组(n=1683)、第2周期组(n=1183)、第3周期组(n=609)、第4周期组(n=272)。根据每周期授精次数分为3组:排卵前单次授精组(A组,n=1675)、排卵后单次授精组(B组,n=907)、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的双次授精组(C组,n=1165)。分析IUI周期数及授精时机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1683例患者3747个IUI周期共有420例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1.2%,累积妊娠率为24.9%。妊娠率随IUI周期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1周期组IUI妊娠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第4周期组的妊娠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双次授精组(C组)的妊娠率显著高于排卵前单次授精组(A组)及排卵后单次授精组(B组)(均为P0.05),而A、B两组间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3个IUI治疗周期仍未妊娠的患者继续行IUI治疗的妊娠率显著下降,此时应进一步行腹腔镜检查明确不孕原因或积极求助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每周期单次IUI妊娠率显著低于双次IUI,在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可显著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及子代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后临床妊娠的的103个周期,随访妊娠结局至产后1年。结果异位妊娠率1.94%,自然流产率16.50%,多胎率2.91%,早产率2.38%,剖宫产率72.62%。自然流产组与正常宫内孕组比较女方年龄、自然流产史有差异(P〈O.05)。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56,平均出生体重、身长均在正常范围,无出生缺陷,1岁时仅1例体重偏轻。结论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多胎率、剖宫产率高,自然流产与患者年龄、自然流产史有关,出生后子代发育正常,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生殖医学科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120例,均为促排卵周期且药物与方案一致,排除女方不育因素,术前2-7d取精模拟IUI精液优化,优化后的精液经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顶体反应、PSA-FITC染色后观察并计数精子顶体反应率,比较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精子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AR)率,探讨诱发AR率与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3次IUI未孕与妊娠组患者诱发顶体反应率的比较。结果 120例周期中,临床妊娠17例,总临床妊娠率14.17%(17/120)。其中3次IUI未孕患者8例。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处理后正常形态率、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正常形态精子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自发AR率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妊娠组患者诱发AR率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诱发AR率小于15%、15%~30%、30%~50%、大于50%4组妊娠率分别为0%(0/12)、12.5%(3/24)、13.2%(5/38)、19.6%(9/46),诱发AR率小于15%患者临床妊娠率显著降低(P0.05);3次IUI未孕组与妊娠组诱发AR率分别15.35±17.62、63.75±14.33,3次IUI未孕组诱发AR率明显低于妊娠组(P0.05)。结论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有相关性,当诱发顶体反应率小于15%时妊娠率明显降低;反复IUI发生与顶体反应率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5)
目的讨论单一周期内受精次数与精子浓度对夫精人工授精(AIH)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6年11月在本中心行AIH助孕的1145例不孕不育患者共2126个周期,按照受精次数分成2组:排卵前行AIH的单次授精组(A组,n=1182)和排卵前、后各行一次AIH的双次授精组(B组,n=944);同时按照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成三组(5×106、5~10×10~6和≥10×10~6),分析授精次数、处理后前向运动精总数与AIH周期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次授精组与双次授精组周期妊娠率无明显差异,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与5~10×10~6和≥10×10~6组间周期妊娠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同一周期内双次授精不能提高周期妊娠率,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能显著提高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1)
目的分析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及授精次数对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临床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AIH治疗的332周期,根据是否促排卵分为:自然周期组86周期(取消8周期),促排卵周期组246周期(取消1周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及临床妊娠结局;剔除取消9周期后,将323有效治疗周期根据单一周期内的授精次数分为:单次授精组227周期(排卵前行AIH)双次授精组96周期(排卵前后各行一次AIH),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1.将323个有效治疗周期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两组中女方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原发与继发不孕占比,自然与促排卵周期占比,男性因素占比,单双次AIH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组两组比较分析,女方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原发与继发不孕占比,男性因素占比,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单次AIH组和双次AIH组比较分析,女性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原发与继发不孕占比,男性因素占比,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AIH临床妊娠结局影响无差异,其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相似;同一周期单次和双次AIH其临床妊娠结局无差异。故促排卵治疗及双次AIH不能改善AIH的临床妊娠结局,临床治疗中不应盲目过度治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浪费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2.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1)
目的探讨处理后精液参数对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8例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A1组(61例,前向运动精子总数10×10~6)、B1组(74例,10×10~6≤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X 10~6)、C1组(73例,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X10~6);依据处理后精子正常形态占比分为A2组(42例,正常形态占比2%)、B2组(127例,2%≤正常形态占比≤15%)、C2组(39例,正常形态占比15%)。对比分析不同组间的妊娠率。结果 A组妊娠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UI治疗中,男性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较少(10×10~6)及精子正常形态占比较低(2%)均会降低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生殖医学及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发展,宫腔内人工授精已成为治疗不孕症临床上常用的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生殖技术之一,但其妊娠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严格掌握IUI适应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把握IUI时机是关键,女方年龄、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形态及厚度、精液质量是影响IUI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7)
目的探讨精液液化异常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精子回收率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2例患者共389个IUI治疗周期,根据精液粘稠度及液化情况分为液化正常组和异常组,比较两组处理前后各项精子指标、回收率及妊娠结局有无差别。结果液化正常组的处理后活动精子总数(PTMS)及回收率高于异常组(P0.05),而两组在精子密度、存活率、处理前活动精子总数及临床妊娠率等指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精液液化异常组的PTMS及精子回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10)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冻融周期胚胎移植时间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将361个冻融移植周期按移植日的月经时间分为三组:1组:移植日≤月经周期第14天;2组:移植日介于月经周期第15至第24天之间;3组:移植日≥月经周期第25天,比较三组间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再将每组细分为自然周期组(a组)和替代周期组(b组),分别命名为1a、1b、2a、2b、3a、3b小组,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2、3组与1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显著升高(P0.05);2b、3b小组与1b小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月经周期第14天内移植冻融胚胎临床妊娠率降低;替代周期组在月经周期第15天后移植有利于获得更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10~12)×106,C:(13~15)×1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于8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17.
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授精(IUI)治疗成功的各种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接受IUI治疗妇女的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优势卵泡的数目、IUI的时机、洗涤后精子的密度和精子的动力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IUI治疗结局与子宫内膜的厚度、IUI治疗的时机、洗涤后精子的密度和动力有关(P<0.05,P<0.05)。结论影响IUI结局的主要因素是: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IUI治疗的时机、洗涤后精子的密度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30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精液采用混匀上游法,对301例不孕症患者进行IUI。结果301对夫妇,行435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78个周期,累积妊娠率24.9%,周期妊娠率17.93%,其中2例发生宫外孕,葡萄胎2例,7例双胎或多胎,48例单胎,19个周期流产,其余孕期顺利。促排卵周期的妊娠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妊娠率,而3组促排卵方案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注射HCG后授精时间4组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结论IU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不孕症的助孕技术,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心理治疗与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结局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进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 的100例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前由专人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照组50例按常规 IUI方案进行治疗;试验组50例另外给予心理治疗,每2周1次,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心理评分及两组1年妊娠率.结果 试验组 50 例经心理治疗后,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年临床妊娠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治疗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1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冻融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将361个冻融移植周期按决定日子宫内膜厚度分为3组:1组:子宫内膜厚度≤7.0mm;2组:7.0mm,且≤12.0mm;3组:12.0mm,比较3组间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 1组与2组、3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子宫内膜厚度≤7.0mm影响冻融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