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成药》2017,(6)
目的研究保肝合剂(柴胡、黄芩、法半夏,等)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保肝合剂低、中、高剂量组(22.5、45、90 mg/kg)和联苯双酯组(100 mg/kg)。每日灌胃(ig)给予小鼠不同剂量保肝合剂14 d后,末次ig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Con A 20 mg/kg制备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8 h后称重,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水平;计算肝、脾指数并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保肝合剂具有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on A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肝匀浆中TNF-α、IFN-γ、IL-1、IL-6、OTC的水平(P0.05)及降低肝、脾系数(P0.05),提高SOD的活性(P0.05),减轻Con A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结论保肝合剂对Con A所致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当归水煎液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目内眦静脉注射Con A方法制备急性肝损伤小鼠致死模型,同时给予当归水煎液口服灌胃,观察小鼠生存率;制备急性肝损伤非致死模型,10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进行病理染色,3h、10 h后采用流式CBA(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造模3 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mRNA表达水平,造模6 h后检测脾脏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on A模型组比较,给予当归水煎液治疗后生存率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ALT、AST水平降低。当归水煎液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2、IL-6和IFN-γ降低,肝脏i 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对脾脏IFN-γ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结论:当归水煎液对Con A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抗炎和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山茱萸总苷(TGCO)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TGCOH组、TGCOM组、TGCOL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以0.2 mL/10 g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150 mg/kg灌胃,TGCOH组、TGCOM组、TGCOL组给予TGCO溶液460、230、115 mg/kg灌胃,1次/d,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2 h,正常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Con A制备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8 h后称重,处死小鼠,计算各组小鼠肝、脾系数并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TC)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浓度TGCO组小鼠肝组织的病变程度较轻,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TNF-α、IFN-γ、IL-1、IL-6、OTC含量均降低,肝组织中SOD水平升高(P0.05)。结论:TGCO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转氨酶,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抑制TNF-α、IFN-r、IL-1、IL-6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1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Salvianolate,SVL)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BALB/c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刀豆蛋白A(Con A)诱导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模型小鼠血清ALT、AST、IL-6、TNF-α,肝组织匀浆SOD、MDA水平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释放,同时能降低肝匀浆MDA含量,升高SOD活性,改善肝组织病理性损伤。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SN)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TSN大、中、小剂量组(30、20、10 mg·kg-1)预防性给药15 d,尾静脉注射20 mg·kg-1 刀豆蛋白A(Con A)损伤小鼠肝脏。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活性;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结果 TSN各剂量组均能降低Con A介导的肝损伤时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水平,以大剂量(TSN 30 mg·kg-1)最为显著,(P<0.01);TSN各剂量组均能下调小鼠肝损伤模型组已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TNF-α的含量,而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P<0.05,P<0.01)。组织学检查也显示,TSN各剂量治疗组肝损伤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TSN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淋巴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和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从而减轻T细胞毒性作用对肝细胞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加味四逆汤保护免疫性肝损伤和T淋巴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雌性NIH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刀豆蛋白A(Con A)模型组、联苯双酯组(LB,150 mg·kg-1)、加味四逆汤高、低剂量(120,240 mg·kg-1)组。所有的小鼠均经尾静脉注射Con A(18 mg·kg-1)来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在造模成功12 h后摘取小鼠眼球采血。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并以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和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全血中CD4+,CD8+比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汤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Con A介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活性(P<0.05),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能明显降低模型组血清中已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含量(P<0.05,P<0.01),而提高肝损伤中已经降低的抗炎因子IL-10的活性和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率(P<0.05)。结论: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加味当归芍药散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 A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0.2 g/kg组、当归芍药散5 g/kg、15 g/kg组。每组6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连续7日,末次药后1 h,采用Con A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8 h后取材。采用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匀浆液SOD及血清ALT、AST的活力;ELISA法检测肝脏匀浆液MDA及血清NO、TNF-α、IFN-γ、IL-4及IL-6的含量; 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rf2、Kea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n A模型对照组小鼠肝脏匀浆液中MDA含量升高,而SOD活性降低,血清中ALT、AST、NO、TNF-α、IFN-γ、IL-4及IL-6水平显著升高。加味当归芍药散15 g/kg能显著降低肝脏匀浆液MDA含量及增强SOD活性,加味当归芍药散5、15 g/kg均可抑制血清中ALT、AST、NO、TNF-α、IFN-γ、IL-4及IL-6含量的升高,明显上调Nrf2、Keap1蛋白的表达。结论:加味当归芍药散对Con A诱导急性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6,(12)
目的:研究藏药渣驯正丁醇部位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Con A建立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ALT、AST、TNF-α、IFN-γ及肝组织SOD、MDA、Caspase-3、Caspase-8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渣驯正丁醇部位能显著降低Con A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TNF-α、IFN-γ及肝组织MDA含量,升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肝组织Caspase-3、Caspase-8活化水平,减轻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结论:藏药渣驯正丁醇部位对Con A致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抗氧化活性、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肝病是临床上难治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性药物,因此,研发新的有效干预药物,对防治免疫性肝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采用不同质量浓度(27,54,108 mg·kg~(-1))Art灌胃小鼠连续7 d,然后尾静脉注射伴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于造模后8 h采血液和肝组织进行血清转氨酶(ALT,AST)、组织病变、炎性细胞因子以及NF-κB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Art高浓度组显著降低了模型小鼠的肝指数、ALT和AST水平(P0.01),组织病变也明显减轻,同时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IL-17的水平而增加了炎性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P0.05),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108 mg·kg~(-1)Art可显著抑制NF-κB关键蛋白p-p65和p-IκBα的表达(P0.01)。NF-κB特异阻断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也可显著抑制p-p65和p-IκBα表达并减轻肝损伤。以上结果说明Art主要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而对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该研究为青蒿琥酯用于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刀豆蛋白A(Con A)致急性肝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孢素A(Cs A)组,补中益气汤低、高剂量(10.5,21 g·kg^-1)组,每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静脉注射15 mg·kg^-1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于Con A注射30 min后分别静脉注射50 mg·kg^-1Cs A,口服灌胃补中益气汤,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同时间、同体积双蒸水灌胃对照。造模3,10 h后取眼球血、肝脏、脾脏,采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2,γ-干扰素(IFN-γ)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T淋巴细胞活化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FN-γ和MCP-1水平显著升高(P<0.01),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L-2,IFN-γ和IL-4表达显著上调(P<0.01),肝脏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FN-γ和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L-2和IFN-γ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肝脏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对Con 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ERK1/2和p38 MAPK信号通路,从而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益肝胶囊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肝损伤Janus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2/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50只清洁级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益肝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872g/kg、0.936g/kg和0.468g/kg)每组各10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1h,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一次性尾静脉注射ConA 20mg/kg诱导小鼠肝损伤,禁食不禁水8 h后处死。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а(TNF-а)和γ干扰素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3)、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肝胶囊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IL-6、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中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OCS-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益肝胶囊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均有明显减轻。结论:益肝胶囊可能通过SOCS-3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起到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七总皂苷抗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抗卡介苗(LPS)联合脂多糖(BCG)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作用。方法:采用BCG2.5mg/只静脉注射致敏小鼠,第10天给予LPS 7.5μg/只静脉攻击,复制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10天,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肝组织中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三七总皂苷100,200,400mg/kg剂量组不仅能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MDA、NO、TNF-α、IL-1、IL-6含量,升高SOD活性,还能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抑制肝脏TNF-α蛋白表达量。结论:三七总皂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筛选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采用刀豆蛋白A(Con 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18α-和18β-甘草酸高、中、低剂量组,以及二者联合用药不同配伍比例组对肝损伤小鼠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一氧化氮(NO)活性及其各脏器指数的影响,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同时筛选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8α-和18β-甘草酸组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中AST及肝匀浆中AST、ALT、NO活力,降低肝匀浆中TNF-α、IFN-γ的含量,改善小鼠肝脏、胸腺指数;比较二者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为1∶4,其对肝匀浆中AST、ALT、NO水平的影响优于单用18α-、18β-甘草酸治疗组。结论 18α-和18β-甘草酸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用药的最佳配伍比例为1∶4,其对转氨酶及NO水平的影响优于单用18α-或18β-甘草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 30 3益肝胶囊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序贯注射卡介苗和脂多糖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在造模之日起 ,治疗组给予 30 3益肝胶囊灌胃 ,共 10d。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和肝、脾脏器指数 ,并做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30 3益肝胶囊能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活力和肝脾脏器指数 (P <0 0 5 ) ,对肝细胞坏死有一定的的改善作用。结论 :30 3益肝胶囊具有良好的抗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保肝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野菊花各提取部位(CIF-A,主要含萜类化合物;CIF-B,主要含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CIF-C,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高、中、低剂量组,联双酯滴丸阳性对照组。小鼠首日上下午和次日下午各ig给药1次,以后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尾iv Con A制备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测定肝组织中MDA的量,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IF-A、CIF-B均抑制血清中AST、ALT、TNF-α水平的升高;CIF-C抑制AST、ALT、IFN-γ水平的升高;CIF-B可降低肝组织中MDA的量,明显改善肝组织病变,作用优于CIF-A和CIF-C。结论 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对Con A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CIF-B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21,(10)
目的研究左旋紫草素对Con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水平。采用ConA尾静脉注射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甘草酸二铵),左旋紫草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检测脾脏指数,血清AST、ALT、AKP、GST水平,肝脏组织匀浆T-SOD活性及MDA、白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FN-γ、TNF-α、IL-1β水平,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左旋紫草素可改善小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小鼠血清AST、ALT、AKP、GST水平(P0.05),降低肝脏组织匀浆MDA水平,增加T-SOD活性,升高白蛋白水平,减少炎症因子IFN-γ、TNF-α释放,改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性损伤。结论左旋紫草素体外具有抗炎活性,同时对小鼠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TNF-α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氧化苦参碱(OMT)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氧化苦参碱低、高剂量(60,120 mg·kg-1)组和双环醇(156 mg·kg-1)阳性药组。连续给药5 d,末次给药30 min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尾静脉注射Con A(15 mg·kg-1)建立肝损伤模型。造模8 h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表达。采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的方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IL-27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CD4+IL-17A的表达,CD4+CD25+Fox P3+调节性T细胞(Treg)亚群的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n A模型组ALT,AST,TBIL表达明显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环醇和OMT低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ALT活性(P0.05,P0.01)。OMT高剂量可明显抑制AST表达(P0.05),OMT低高剂量均可抑制TBIL表达(P0.05),其余各组无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缓解肝脏病理改变,减少炎性细胞浸润。OMT高剂量组血清IL-10,IL-27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OMT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CD4+IL-17A表达(P0.05),上调CD4+CD25+Fox P3+Treg比例(P0.05)。结论:OMT对Con A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CD4+IL-17A的表达,上调CD4+CD25+Fox P3+Treg比例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奇士乐对卡介苗联合脂多糖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卡介苗2.5mg静脉注射致敏小鼠,第10日给予脂多糖7.5μg静脉注射,复制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10d。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HE染色法观测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奇士乐能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脾脏、肝脏指数和血清中ALT、AST的含量;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抑制肝脏中TNF-α的表达。结论奇士乐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200mg/kg)、饿蚂蝗总黄酮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饿蚂蝗总黄酮(800、400、200 mg/kg)能明显降低肝脏指数,降低肝匀浆中ALT、AST、MDA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提高外周血CD4~+比率;饿蚂蝗总黄酮(800 mg/kg)能提高外周血CD8~+比率;饿蚂蝗总黄酮(800,400 mg/kg)明显降低脾脏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著降低血清中IL-2、IFN-γ、IL-10水平;饿蚂蝗总黄酮(200 mg/kg)能显著降低血清中IL-2、IL-10水平。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对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波棱瓜子多糖对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治疗组分别ig给予波棱瓜子多糖(0.71、0.99、1.44 g/kg),连续8d,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ConA 30mg/kg诱导造成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比较各组脏器指数,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及肝脏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用苏木素-伊红染液(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波棱瓜子多糖(0.71、0.99、1.44g/kg)可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脾脏器指数;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LDH的活性以及NO、IL-6的含量;升高肝匀浆中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波棱瓜子多糖1.44g/kg剂量组各指标较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保肝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