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27(2)
目的 分析红叶李的叶、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法鉴定化学成分,以培养基试验测定抗菌、抗病毒活性。结果 红叶李叶挥发油含31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亚麻酸(14.26%)、油酸(13.96%)、亚麻醇(8.90%)、苯甲醛(7.72%)、2-氟苯甲酸-4-硝基苯酯(7.30%)、(Z)-3-己烯醇(6.68%)、肉豆蔻酸(6.57%);茎挥发油中含有32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石竹烯(8.57%)、水杨酸甲酯(7.12%)、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醇(7.00%)、环己烷(6.88%)、芳樟醇(6.76%)、月桂酸(6.06%)。红叶李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较强,茎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红叶李叶挥发油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B3作用较强。结论 红叶李的叶、茎挥发油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和分析广东紫珠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考察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东紫珠挥发油,应用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76.01%。广东紫珠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显示出不同抗菌活性。结论:广东紫珠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萜类化合物(59.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显示出不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簕欓花椒(Zanthoxylum avicenna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簕欓花椒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挥发油中鉴定出72种物质,占总成分的98.15%,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芳樟醇(24.36%)、β-榄香烯(12.03%)、(E)-2-己烯-1-醇(11.73%)、石竹烯氧化物(10.84%)等。簕欓花椒叶挥发油对实验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四种肿瘤细胞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为1.76μg/mL。结论:簕欓花椒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中药材》2017,(6)
目的:分析舞花姜根、茎、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舞花姜根、茎、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这3个部位挥发油成分对比研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舞花姜根、茎、叶中共鉴定出59种挥发油成分。其中,根中鉴定出了3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73%,主要成分是β-蒎烯(14.26%)、芳樟醇(14.06%)、γ-松油烯(12.64%)、莰烯(11.67%);茎中鉴定出了2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9.26%,主要成分为植醇(14.96%)、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2.93%)、龙涎酮(12.00%)、橙花叔醇(7.67%);叶中鉴定出了2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4.15%,主要成分是(-)-β-榄香烯(25.83%)、α-法尼烯(13.37%)、橙花叔醇(10.89%);根、茎、叶共有成分6个。结论:舞花姜根、茎、叶挥发油的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7.
卫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27(3)
目的研究柳树叶、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柳树叶、茎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观察其抑菌、解热活性。结果共鉴定127个化合物,柳树叶挥发油中主要有苯甲醛(38.62%)、二十八烷(4.06%)、苯甲醇(9.15%)等;柳树茎挥发油中主要有苯甲醛(14.26%)、二十八烷(8.86%)、(S)-松油醇(7.36%)、2-羟基苯甲醛(9.00%)、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4.62%)、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3.92%)、香叶醇(3.18%)、3-烯丙基-6-甲氧基-苯酚(2.66%)等。柳树叶、茎挥发油对大鼠均有具有解热作用,乙醚组解热作用强于环己烷组,柳树茎解热效果优于叶。柳树叶乙醚挥发油、柳树茎挥发油可显著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柳树叶、茎不同萃取挥发油对特定病原菌有抑菌效果。结论柳树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大,其乙醚挥发油解热效果良好,对特定病原菌有显著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卫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27(6)
目的 研究合欢叶、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合欢叶、茎中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法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117个化合物,其中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有1,1-二乙氧基乙烷、十六烷酸、三十四烷、二十一烷、叶绿醇。茎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甲基环己烷、甲苯、叶绿醇、2-羟基苯甲酸甲酯、甲氧基苯基肟、乙酸仲丁酯、trans-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结论 合欢叶、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17个化合物,共同成分有30种,叶、茎挥发油成分类别和含量差别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鲜南美蟛蜞菊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抑菌活性测试。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美蟛蜞菊花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微量稀释法测试所得挥发油对6种菌株(大肠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四联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南美蟛蜞菊花挥发油提取收率为0.72‰,检测到61个化合物,鉴定出57个,含量占总挥发油的92.92%;该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9,0.78 mg·L-1。结论:从南美蟛蜞菊花中提取挥发油并鉴定化学成分,发现其富含结构多样的倍半萜类化合物,为南美蟛蜞菊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抱茎蓼花的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提取野生抱茎蓼花中的挥发油,分析挥发油的组分,探讨其生物活性,为开发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抱茎蓼的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对抱茎蓼花的挥发油进行抗菌实验.结果 从抱茎蓼花的挥发油中检出69个组分,鉴定出66个组分,占全油的96.92%;抱茎蓼花的挥发油有明显地抗菌活性.结论 抱茎蓼花的挥发油中主要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含量较高的组分是石竹烯(12.01%)、3-己烯-1-醇(10.78%)、α-里哪醇(6.88%)、3-辛烯-3-醇(6.32%)等,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地抑制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泰山野生白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与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泰山野生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供试菌种,平板打孔法初步测定挥发油抑菌活性,试管稀释法测定挥发油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白苏叶挥发油已鉴定成分占总量的98.45%,其主要成分有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18.23%)、紫苏酮(18.16%)、戊基苯酚(17.3%)、石竹烯(14.79%)、芳樟醇(7.69%);白苏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0、2.500、0.625、0.100μL/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5.000、2.500、1.250、0.200μL/mL。结论白苏叶挥发油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尤其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时珍国医国药》2020,(6)
目的比较鸡矢藤茎、叶及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点,为鸡矢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鸡矢藤茎、叶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鸡矢藤茎中共鉴定出31种成分,主含二甲基三硫、肉豆蔻醚、正二十六烷等成分;从叶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主含叶绿醇、棕榈酸、二甲基三硫等成分;从地上部分中共鉴定出32种成分,主含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亚油酸、叶绿醇等成分;共有成分有6种,分别为二甲基三硫、正二十二烷、正二十四烷、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和正二十六烷。结论鸡矢藤茎、叶及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在临床使用上应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河北产贯叶金丝桃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贯叶金丝桃挥发油中鉴定了5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0%,其中含量较高的是芳樟醇14.66%,其次为4-甲氧基丙烯基苯6.89%,苯乙醛4.66%,蘑菇醇4.41%,绿花白千层醇4.38%。结论:河北产贯叶金丝桃挥发油成分与其他地区产挥发油在成分类型和含量很大不同,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域、气候环境和加工炮制工艺不同,为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草珊瑚中根、茎、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差异,来揭示草珊瑚不同部位药效差异,为评价草珊瑚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典的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草珊瑚根、茎、叶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应用GC-MS分离鉴定各挥发油成分,并应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从草珊瑚根、茎、叶中鉴定出52个挥发油成分,根含有33个、茎含有41个、叶含有39个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重的83.99%,83.85%,93.32%,其中24个为共有成分,28个为非共有成分.结论:草珊瑚根茎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在种类和主要成分含量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贵州金丝桃挥发油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贵州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ouense Levl.)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争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定性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NIST,WILEY化合物谱库检索,应用气相争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贵州金丝桃中分离出120种成分,鉴定出49种,鉴定率为40.83%,主要成分是γ-依兰油烯(γ-muurolene),含量10.86%;其次是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含量8.67%。抗菌活性研究表明,贵州金丝桃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贵州金丝桃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萜类,占挥发油检出成分的63.82%,该挥发油对白色菌株、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活麻药用历史悠久,在《楚彝本草》、《滇药录》、《藏本草》等均有记载,主要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咳嗽多痰、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等疾患。根据本草学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的资料提示我国大部分地区所用活麻为荨麻科荨麻属的植物。因此,目前国内外在荨麻属药用植物的效应及效应物质基础研究较多,由于其明确的疗效,引起相关科研人员的日益重视[1]。活麻作为治疗药物以红禾麻的药名被收录2003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该标准收载的活麻原植物为荨麻科珠牙艾麻[Laportea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的新鲜或干燥全草[2]。我们经过广泛的调查,贵州不少民族地区以荨麻科蝎子草属植物大蝎子草[Girardinia diversifolia (Link) Friis]的全草或根作为活麻药材广泛使用,目前对大蝎子草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其植物生态学和药效学及临床等方面[3],而大蝎子草挥发性成分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为促进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实验以大蝎子草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对大蝎子草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GC/MS联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密叶新木姜植物中茎和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密叶新木姜茎和叶中分别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鉴定了叶中28种和茎中15种化学成分。结论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在密叶新木姜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