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种针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治疗和艾司唑仑药物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和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入睡时间的改善则劣于对照组。结论:多种针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避免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更加安全可靠,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行针刺治疗,对照组行艾司唑仑药物治疗。于治疗后2wk评价两组睡眠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睡眠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有效、安全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年来国内以针灸为主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文献,经分析、归纳认为,单纯针刺、针药结合、耳穴及针灸并用为主的综合疗法在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方面效果显著、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4.
<正>卒中后抑郁(PSD)是除卒中后躯体症状外表现的一种以情绪低落、语言动作减少、睡眠障碍等情感障碍性疾病,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现已成为临床难治之症之一,现代医学以单纯依赖抗抑郁药进行治疗,虽具有显著疗效,然其高昂的费用及较多的不良反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临床针灸医师及患者寻求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少的针刺治疗方法。针刺治疗PSD有其独特的疗效,患者依从性高,现就近年来针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10年6月142例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1例患者.对照组在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普唑仑,0.4mg qn;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2袋qn,2组均连续治疗2周,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睡眠障碍积分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阿普唑仑的基础上加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使用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睡眠障碍是我国围绝经期妇女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针灸治疗安全、疗效明确,本文通过整理近10年间针灸治疗此病的文献,总结介绍现阶段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针灸疗法研究现状,并强调针灸治疗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重要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此病提供参考,以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总结用于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针刺、电针、灸法、针药结合疗法。探讨其理论基础及选穴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得出针灸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王彦云  王珩 《河南中医》2016,(10):1856-1858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家庭支持度有密切关系,但其具体机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神经递质失调、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上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应根据睡眠障碍的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西药、中药等药物疗法,还有针灸推拿、心理疗法、护理疗法等非药物疗法。临床医生在诊治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采用综合疗法,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方案,及早恢复健康。然而,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仍是今后临床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医护人员应重视卒中后睡眠障碍,仍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再通过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针刺组单用针刺治疗,针药组用针刺联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针药组高于针刺组(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改善针药组优于针刺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睡眠障碍,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药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PS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60例分为针灸组、药物组、针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组均给予卒中单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同时针灸组加用针刺治疗,药物组加用安神合剂治疗,针药组加用针刺及安神合剂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8、24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状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定患者的卒中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4组HAMD、PSQI、NIHSS、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4组HAMD、PSQI、NIHSS及Barthel评分治疗后均有变化(P0.05);治疗第8、24周组间比较显示,针灸组、药物组和针药组HAMD、PSQI、NIHSS、Barthel评分均较同时段对照组有差异(P0.05),针药组HAMD、PSQI、NIHSS、Barthel评分均较同时段针灸组和药物组有差异(P0.05)。结论:针药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及睡眠障碍程度,有助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调神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针药调神法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O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8%,对照组为84.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安眠效率、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的改善程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睡眠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调神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是否采用针灸治疗,将261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16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值及1∶1匹配原则进行配对,最终成功匹配96对病例。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AI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87.50%、对照组76.0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表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针刺组4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睡眠障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行针刺治疗,对照组行艾司唑仑药物治疗,于第3天、第2周评价两组睡眠状况。结果:第3天失眠改善有效率对照组85.71%,针刺组为95.23%,第2周失眠改善有效率对照组90.04%,针刺组9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有效、安全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睡眠障碍为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又称中风后失眠,长期睡眠状态异常容易引起卒中后抑郁以及卒中再发的发生,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以其效果显著、绿色安全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单纯针刺治疗方案有常规针刺法、腹针针刺法、子午流注针刺法、董氏奇穴针刺法、靳三针针刺法、十三鬼穴针刺法,也有针刺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治疗中选择正确的针刺方案对卒中后患者睡眠状态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病机特点,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心""脑"与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相关性。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针灸治疗本病取穴规律,进一步探讨调理"心""脑"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针灸取穴思路。卒中后焦虑障碍属于脑器质性焦虑障碍,神机受损是其基本病机,"心""脑"共患是发生卒中后焦虑障碍重要原因。针灸治疗从"心""脑"同治的角度出发,以五脏、气街、四海、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结合针灸配穴的方法进行选穴,穴取百会、风府以调脑,取心俞、神门以调心,心脑同调,有助于缓解卒中后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复式补泻针刺法结合靳三针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PSQI和NIHS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靳三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式补泻针刺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PSQI评分、AIS评分、NIHSS评分和HAMD评分及睡眠效率、睡眠总时间及夜间觉醒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PSQI评分、AIS评分、NIHSS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效率、睡眠总时间明显升高,夜间觉醒次数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结论:采用复式补泻针刺法结合靳三针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PSQI和NIHS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峻  俞桔 《山西中医》2012,28(5):20-21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对照组给予安定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评定睡眠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总分均有显著改善.结论:中药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2周、4周2组PSQI、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功能,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抑郁是发生于脑卒中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局限性较多,中医药治疗可发挥一定优势.文章通过重点阐述卒中后抑郁的现代医学认识、中医核心病机、柴胡疏肝散与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总结盛蕾教授治以内调气机、外醒脑神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出现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针灸治疗PSD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许多新式针灸疗法不断涌现,使得针灸治疗PSD的手段更加丰富。本研究从中医对PSD病因病机的认识、针灸治疗PSD的机制及临床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其中相关的问题,以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PSD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