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凌云 《医学信息》2020,(2):118-12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患儿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合并症、预后转归、EB病毒检测结果。结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男女比例为1.17:1,年龄以 3~6岁为主,发病年龄分布:<3岁26例,3~6岁62例,>6岁12例;发病季节分布:春季24例、夏季14例、秋季30例、冬季32例;症状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它有眼险浮肿、皮疹、脾脏肿大、肝脏肿大等,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咽峡炎外,所有患儿发热、皮疹、淋巴结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及眼睑浮肿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白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等。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90%;EB病毒低亲和力抗体100%,EB病毒DNA 100%。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秋末至初春多发,年龄以3~6岁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多高于正常值,血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检测有助于临床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B病毒IgG、IgA和IgM抗体及DNA载量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7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取1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EB病毒抗体检测情况和DNA载量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EB-DNA阳性率及载量,VCA-IgG及VCA-IgM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VC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患儿人数最多,达到全部患儿的49.41%,且随年龄增长,EB-DNA阳性率及载量、VCA-IgG阳性率均有明显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CA-IgA及VCA-IgM则无明显差异(P>0.05).各单项检测中,VCA-IgM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与其他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CA-IgM联合EB-DNA检测可有效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VCA-IgG、VCA-IgA和VCA-IgM三种抗体在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以IgM具有最佳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采用VCA-IgM联合EB病毒DNA载量检测对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35例血清胆红素正常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外周血PLT、APTT、PT、TT、Fib水平以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根据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为257μmol/L组和257μmol/L组,对比二组患儿PLT、APTT、PT、TT、Fib水平以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观察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与PLT正常患儿TBiL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 1.观察组患儿外周血PLT、A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7.33、7.54、4.64和5.18,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分别为19.9%和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P0.05);2.257μmol/L组PLT、APTT、PT、TT和FIB与257μmol/L组均具有显著的差异(t=2.56、2.71、2.11、2.23和2.45,P0.05)存在显著差异。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在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2.58,P0.05);3.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BiL恢复正常时间为(10.2±3.4)d,PLT正常患儿外周血TBiL恢复正常时间为(8.3±1.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PLT增多和凝血功能异常;2.随着血清TBiL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受损加重;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延长患儿血清TBiL恢复正常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干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62例I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急性期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及对症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的恢复情况,分别检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干预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对照组消失快(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CD3、CD4、CD8 T细胞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组患儿治疗后CD3、CD8 T细胞比例降低,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M患儿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性期治疗中加用细胞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能缩短IM的病程,促进T细胞免疫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的48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患儿28例,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 400 mg/(kg·d),连用5 d;或IVIG 1g/(kg·d),连用2 d.对照组患儿20例,予更昔洛韦(GCV)5~10 mg/(kg·d)连用5 d.并予对症支持治疗.选择2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结果 健康儿童CD4(%)、CD8(%)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4.12±3.53)%、(26.22±4.43)%及(1.41±0.3);IVIG组分别为(24.2±4.3)%、(36.4±6.8)%及(0.72±0.12);GCV组(23.7±5.1)%、(37.3±7.8)%及(0.67±0.13),健康对照组与两组IM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IVIG组患儿治疗后CD4(%)升高、CD8(%)下降及CD4/CD8比值升高(P<0.05);而GCV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IVIG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较GCV治疗组消失快(P<0.05),IVIG组患儿治疗有效率88.7%,GCV组患儿治疗有效率59.2%(χ2=3.97,P<0.05);IVIG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为(9.2±4.3)d,较GCV组(13.8±5.1)d明显缩短(t=-4.24,P<0.05);结论IM患儿除了病毒感染导致的直接影响外,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IVIG免疫干预治疗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抗病毒药物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5例生长发育正常且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更昔洛韦(GCV)﹢IVIG、B组给予α-干扰素(IFN-α)﹢IVIG和C组给予利巴韦林﹢IVIG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有效率为97.62%与B(有效率为85.00%)、C组(有效率为74.4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治疗能明显提高IM患儿的临床效率,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NKG2D表达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8+T细胞NKG2D表达,探讨导致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9例,同龄健康对照组25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CD8+T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NKG2D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CD14+单核细胞(MC)表面NKG2D配体MHC Ⅰ相关分子A(MICA)与人巨细胞病毒蛋白UL16的结合蛋白1(ULBP-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血浆游离MICA (sMICA)、IL-7、IL-12、IL-15、IFN-γ及TGF-β等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1)IM组患儿NK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NKG2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3例拟诊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患儿表达下调最为显著;(2)IM组患儿CD14+ MC MICA与ULBP-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M患儿细胞因子IL-15与TGF-β较对照组降低,IL-7、IL-12、IFN-γ及sMICA较对照组升高;(4)IM患儿NK细胞NKG2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NKG2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BV感染患儿NK细胞、CD8+T细胞NKG2D表达过度下调可能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IL-15及IL-12等细胞因子调控失衡,sMICA血浓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NKG2D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梧州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且住院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0.5~7.0岁,平均年龄(2.90±1.08)岁;身高65.4~124.3 cm,平均身高(96.09±11.56) cm;体质量8.3~24.4 kg,平均体质量(15.35±3.76) kg;发病时间0.5~4.0 d,平均发病时间(1.08±0.37) d。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喷剂。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临床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有效率为89.0%,明显高于对照组(77.0%)(P 0.05);观察组患儿体温复常时间[(1.76±0.75) d]、咳嗽消失时间[(1.83±0.85) d]、鼻塞流涕消失时间[(2.08±0.91) d]、咽部疼痛消失时间[(2.25±0.78)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儿白细胞(WBC)[(11.18±1.90)×109/L]低于对照组[(12.85±2.43)×109/L](P 0.01);观察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84±4.69) U/L]显著低于对照组[(17.88±4.87) U/L](P 0.01)。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9.
马新晓 《医学信息》2007,20(10):1833-1834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07年7月收治的5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0~1岁发病7%,~3岁发病21%,~6岁45%,~14岁27%。临床以发热(89%),咽峡炎(89%),颈淋巴结炎(87%),肝脏肿大(80%),脾脏肿大(68%)双眼睑浮肿(45%),为主要表现,肝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血液系统及心肌受损。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占(82%)。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预后与并发症有关,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在治疗儿童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水痘患儿,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77岁;病程(4.41±1.40)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予以盐酸伐昔洛韦颗粒剂联合局部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每处1~2喷,每天4次)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盐酸伐昔洛韦颗粒剂联合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在观察治疗期间停用内服及其他外用药物,共治疗1个疗程(6 d),并于治疗结束后判定临床疗效,记录患儿皮损处瘙痒缓解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全部脱痂自愈时间并对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7.5%vs 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5)。瘙痒缓解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05)。观察组水疱结痂时间及全部脱痂自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3.05±1.14)d vs(4.06±1.07)d,(5.60±1.13)d vs(7.10±1.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2、3.503,P0.05)。观察组2例患儿出现轻度的刺激性咳嗽,未予处理,症状自行缓解。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儿童水痘无明显不良反应,见效快,有效尽早降低疾病的传染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天津市南开医院儿科门诊2019年2月至4月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45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3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给予小儿退热合剂、清宣止咳颗粒,布洛芬混悬剂,剂量按说明口服治疗3 d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每次4~5喷,3次/天,喷喉治疗3 d为1疗程。观察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平均体温消退时间(2.5±1.0) d,对照组(3.1±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平均咽痛消失时间(2.4±0.9) d,对照组(3.2±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平均咳嗽、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在诊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对于上呼吸道感染体温消退、缓解咽痛疗效显著,病程缩短,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男性40例,女20例,年龄1.5~11.0个月。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30例。高剂量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5~11.0个月,平均年龄5.35个月;体质量6~9 kg,平均体质量7.75 kg;发病时间为1~6 d,平均发病时间3.18 d。低剂量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5~11.0个月,平均年龄5.31个月;体质量6~11 kg,平均体质量7.57 kg;发病时间为1~6 d,平均发病时间3.25 d。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剂量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从患儿咳嗽喘息改善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等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男女比例、发病年龄、体质量、发病时间各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是83.3%,低剂量组总有效率是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1,P=0.044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喘息消失时间(4.02 d±2.53 d vs 5.08 d±2.26 d)、喘鸣音消失时间(4.22 d±2.63 d vs 5.28 d±2.46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咳嗽消失时间(6.17±1.94)d,低剂量组(6.10±3.3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剂量组的重组人干扰α-2b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但咳嗽消失时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维C银翘片对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来我院儿科就诊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维C银翘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此次研究共收集男性手足口病患儿65例,女性患儿3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0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2.8±1.8)岁,所有患儿中均有皮疹的发生,其中研究组患儿皮疹持续时间为(2.5±1.6)天,对照组患儿皮疹持续时间为(2.2±1.0)天.两组患儿中仅有48名在皮疹出现时伴随着发热症状,其中研究组有28名,发热持续时间为(2.2±1.1)天,对照组有20名,发热持续时间为(2.1±1.0)天.两组患儿在年龄、皮疹持续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的有效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X2=1.382,P>0.05).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t=-4.734,P<0.05)和退疹时间(t=-3.311,P<0.05)均要短于对照组,但两组在口腔溃疡的痊愈时间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1.169,P>0.05).结论 在取得和抗病毒西药产生的同样治疗效果的基础上,维C银翘片可以明显缩短患儿退热和退疹时间,但在患儿口腔溃疡痊愈时间方面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饮食治疗后智力发育情况以及与开始治疗时间和依从性的关系。方法采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2002~2011年潍坊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确诊的60例PKU患儿和60例正常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开始治疗年龄40天组与开始治疗年龄40天组比较,在适应性、大运动、语言3个能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细运动、个人-社交2个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儿童组与饮食配合组智力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配合组与不配合组患儿智力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饮食控制的PKU患儿智力发育正常,治疗的起始时间以及严格的饮食治疗对于PKU患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睢县人民医院近 10 年胃镜下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octon Pyloni,HP)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011 年1 月至2020年 12 月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伴随消化道症状的儿童 536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与HP感染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结果:536 例患儿,其中感染患儿为 287 例(53.54%),年龄、检查结果与HP感染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P<0.001),性别、发病症状与HP感染率之间差异没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2020 年间每年患儿感染率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五年与后五年的感染率差异明显(P<0.05).从 2011 年至 2020 年的 10 年间,0~4 岁、5~7 岁、8~10 岁与11~14 岁之间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0~7 岁与 8~14 岁之间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睢县人民医院胃镜检查伴随消化道临床症状的儿童,HP感染有逐年下降趋势,8~14 岁的患儿HP感染率明显的高于 0~7 岁的患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联合EB病毒抗体检测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69例同时间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单一及联合检测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VCA-IgM抗体阳性率;对照组分别是2.27%、9.09%,研究组分别是76.19%、83.33%,研究组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真阳性32例,真阴性30例;VCA-IgM检测真阳性27例,真阴性31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与VCA-IgM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40%、80.85%、82.05%.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联合EB病毒抗体检测,能有效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和APAAP法检测了36例生长发育正常的IM患儿血清Ig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IgG、IgA、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g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为临床IM患儿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12月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呼吸内科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72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84例;年龄2~2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体质量4.4~15.0 kg,平均体质量10.2 kg。按照是否使用重组人干扰素及不同剂量分对照组(不使用干扰素;5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2~20个月,平均年龄6.0个月;体质量4.6~10.0 kg,平均体质量9.5 kg)、低剂量组(每次20万IU/kg;64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2~19个月,平均年龄6.1个月;体质量4.5~12.0 kg,平均体质量10.5 kg)、高剂量组(每次40万IU/kg;5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9例;年龄2~10个月,平均年龄6.6个月;体质量4.6~14.0 kg,平均体质量10.3 kg)。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常规治疗,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2次/天,连续给药5~7 d。观察3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治愈率为82.7%,低剂量组总治愈率为95.3%,高剂量组总治愈率为96.4%。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三凹征消失时间[(3.3±1.3)d、(3.1±1.4)d]、哮鸣音消失时间[(4.7±1.8)d、(4.4±1.9)d]、咳嗽消失时间[(5.6±1.7)d、(5.9±1.5)d]比对照组[(4.7±2.4)d,(6.1±2.1)d,(7.2±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之间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对于雾化吸入干扰素,未见呼吸道刺激症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以明显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急性发作期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76例反复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其中男性34例,女性42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5.3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扩张气道平喘、激素吸入抗炎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2 m L加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100万单位混合后(以压缩空气为动力)雾化吸入,每次15~20 min,2次/天。两组疗程均为7~10 d。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情况、激素应用时间、住院天数及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儿喘息反复发作风险性。结果治疗组患儿咳嗽、气促、喘息等症状缓解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激素应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40 2,P=0.000 8)。随访半年,对照组患儿喘息反复发作次数为(2.67±1.03)次,而治疗组为(1.58±0.87)次,治疗组患儿的喘息反复发作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9 4,P=0.000 0)。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急性发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间隙性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脓毒症合并AKI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57.4岁。按照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55.3±14.8)岁,体质量(57.7±10.4) kg;对照组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60.1±13.3)岁,体质量(58.1±14.9) kg。对比分析两组血液净化治疗前、治疗12 h及72 h生命体征变化、危重症评分、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血乳酸指标、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及肾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28 d存活率、透析器凝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变化、危重症评分、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血乳酸指标、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治疗12 h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危重症评分及全身炎症反应等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05);观察组在治疗72 h后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8.1 d±3.8 d vs 10.5 d±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8 d存活率比较(72.20%vs 5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间隙性HVHF可以有效清除脓毒症患者炎性介质,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人力消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