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内服组、中药内服加浮针组、西药对照组,治疗30 d后,观察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总有效率100%,中药内服组为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中药内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恢复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杵针结合中药熏蒸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杵针与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仅采取中药熏蒸治疗,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按照智慧中医APP视频指导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28/30)高于对照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肩痛、心理与社会适应、日常生活与工作等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予以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临床症状,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头穴丛刺配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头针治疗。治疗20天后,观察两组病人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配合颈部中药熏药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头晕症状,降低复发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颈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并于末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患者中应用颈八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晕眩、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0例,将接受单纯毫针治疗的80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毫针、刃针联合治疗的800例作为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结果:3个疗程过后,实验组治愈488例(61.00%),显效252例(31.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438例(54.75%),显效151例(18.88%),总有效率为73.6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从(19.40±2.78)分提高至(23.97±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单纯毫针疗法相比,毫针、刃针联合疗法可有效治愈颈性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天麻素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给予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天麻素针0.6 g静滴,1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离子导入。2组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为6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静点天麻素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中药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 14 5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0例 ,治疗组 11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针刺等疗法 ;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谷维素、维生素 B1 ,口服 ,配牵引疗法。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加好转率 )为 98.3% ,对照组有效率为 6 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中药合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新 《北京中医药》2008,27(4):284-285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椎病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后五针组穴加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对照组采用毫针颈后五针组穴加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结果 观察组32人,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28人,总有效率为85.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7例,所有患者辨证均为痰浊中阻型眩晕,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维生素B6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白温胆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1%,对照组有效率84.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项七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百会穴压灸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采用海特光照射颈枕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 ESCV)评分及颈部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穴压灸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例对温针结合头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8.00%,有效率92.00%;对照组治愈率为36.00%,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结合头针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加味温胆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6.54%),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治疗。结果:头痛性眩晕发作频率观察组1天(3.4±0.8)次,对照组(5.2±1.5)次。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治疗偏头痛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琼海市中医院针灸科和康复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予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西药治疗,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