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秀亮教授使用"定时、定位、定性、定势"的四定辨病观点较准确的辨别小儿发热病证,本文对李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辨病思路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感发热"泛指因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致的发热,大体与西医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对应。本文总结近十五年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比较各外治法的优缺点及相关理论支持,证明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方法多样,疗效显著,部分优于西医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方法]整理本科室应用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疾病的相关案例,并分析之。通过对人参败毒散验案、桂枝汤验案、桂枝人参汤验案、附子理中汤验案、四逆汤验案的分析,阐述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辨治思路。[结果]对虚人感寒、太阳中风、太阳太阴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少阴证五则由感受寒邪或阳气虚弱所致的长期发热验案,采用辛温解表、益气扶正、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温中解表、温补脾肾、回阳救逆等法治疗,方用人参败毒散、桂枝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结论]应用六经辨证思路,采用温法治疗寒证引起的小儿长期发热可取佳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小儿发热外治五则唐学友(安徽省太湖县医院246400)关键词:外治法;小儿发热;感冒;内伤乳食;痄腮;疟疾;疳积对于小儿病的治疗,脏腑娇嫩,汤丸苦于难下,下之消化又难,服药困难,打针痛苦,笔者有鉴于此,临证时,尽量选用外治法,现仅将在临床上应用外治法...  相似文献   

5.
程进 《开卷有益》2003,(10):44-45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病原因很多,此篇只谈一般性外感、内伤发热,不包括传染性疾病和局部感染的发热。治疗小儿高热,首先要理解发热与热证不同,发热不一定是热证,热证不一定发热,在治疗上不能一见发热就用清热的方药。还要认识发热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成正比,病情严重不一定发热,高热也不一定病情严重。外感高热的原因,以风邪外入、暑湿郁蒸、燥气上犯为主。外感风邪,无论风寒、风热皆可发高热;暑湿外感是小儿发热中最多见的,夏秋之交小儿发热最多,且以1~2岁发病率最高,3岁以后下降;燥气发热,临床发病相对为少,且与平…  相似文献   

6.
简介全国名中医张西俭主任医师辨治小儿外感发热的学术经验。包括对小儿平脉和小儿外感发热的脉象特点的认识。张西俭主任医师擅长以"脉诊优先、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小儿外感发热病机要素主要包括数邪兼杂、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传变迅速等方面;针对病机,用药强调相济相成、相反相成,治法采用寒温并用、清散同行、双解表里、攻补兼施。并介绍了服药调摄的相关经验,举典型病例以说明。张西俭主任医师临证辨治小儿外感发热效果甚佳,其经验值得总结传承。  相似文献   

7.
治疗小儿肺痨常常只看到肺之一脏,然而肺仅为标,追其根则在脾。由于小儿自身的特殊体质,加之正气不足,肺脏虚损,病邪易于传变,治疗应从脾入手,益气补脾,用甘温性味之药来缓和组方当中的寒性以及苦味药,也解决了口感之难题。从脾论治小儿肺痨,体现辨人论治、证症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对小儿肺痨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发热,临证最多,其中尤以外感发热,更为常见。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初步获得一些体会。兹不揣浅陋,爱书于次,不妥之处尚祁同道指正。 1病之初寒热互见,疏表宜温凉并用小儿外感,有感于风寒者,有感于风热者,亦有风寒风热两感者。冬春季节,或气候暴暖之时,小儿外感病最多,且以寒热兼感为众;小儿脏腑娇嫩,“六气之邪,皆从火化”,即使感受风寒,也多从热而化;或素有里热,热为寒束,均形成寒热夹杂之证。此时治疗若单用辛凉解表,往往汗出不透,邪不畅达;若单以辛温发散,又常汗出而热不解。故常须辛温辛凉并用。一般风寒常用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前  相似文献   

9.
探讨基于疏风顺气法,以荆术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小儿外感发热缘于外感邪气,卫阳受遏,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气机不通,正邪相搏而发热;治疗应采用疏风解表、顺理气机之法;代表方剂荆术散由荆芥穗、制苍术、赤芍、炒甘草组成,具有疏风顺气之效,可祛除外邪,调节气机,解除阳郁化热之势.临床运用过程中,可根据患儿风寒与风热的偏...  相似文献   

10.
自拟退热煎治疗小儿发热附院中医科(046000)李三保附院神经外科李旭光小儿发热为儿科中常见症状之一,关于发热一症,在中医儿科中不外内伤与外感两大类。故无论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都会引起发热、甚者还会出现抽搐(即急惊风之象)或厥脱(慢惊风之象)。笔者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拟银花退热饮治疗小儿上感发热80例,总有效率为92.5%。本方重点在于治疗小儿上感发热“风热型”,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本方具有散风清热、解毒消肿之功。  相似文献   

12.
唐方教授在临床中根据小儿特殊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发汗退热与清热退热两大治疗原则,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甚佳.并在临证中强调,小儿由于脾胃不足,运化失司,易引起食积内热,内热又易外感,故小儿发热多为内热外感,在临床治疗中,解外感之邪的同时应注重清小儿里热,但切不可太过,以免伤津伤胃,务必做到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分期辨治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26例,观察中医分期辨治的诊治思维及临床用药效果,指导11盏床治疗实践。结果:26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8例完全效应,16例部分效应,2例无效应,临床治愈率达92.30%。结论:分期辨治小儿肾病综合征有利于症状改善,促进肾功能恢复,是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方法:分析近15 a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外治法文献.结果: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主要有:针灸、推拿、刺血疗法、刮痧、拔罐、敷贴、滴鼻、雾化、直肠给药、擦浴等.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多样,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臣功再欣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并与复方阿司匹林(简称APC)之退热效果相比较。方法:A组即臣功再欣组,2~3岁,服臣功再欣每次1/3包;4~6岁,每次1/2包;>7岁,每次1包均为tid×4d。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92例男性50例,女性42例;年龄(5.2±4)岁。B组即复方阿司匹林组,用复方阿司匹林10mg·kg-1次-1,po,tid×4d,治疗上感发热8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41例,年龄(5.5±3.5)岁。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8%;B组总有效率为57%,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臣功再欣能够良好地解除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发热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外感发热采取小儿清解灌肠合剂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外感发热患者资料100例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双黄连口服液灌肠治疗,研究组接受小儿清解灌肠合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中采取小儿清解灌肠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灿东教授用辨病、辨人、辨机、辨症、辨证的"五辨"思想论治小儿厌食,认为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失健,纳运失调,临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气滞湿蕴为标,治疗上调理脾胃贯穿始终,佐以化湿、消食、疏肝、平肝等,标本兼顾。此外,还应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喂养习惯及管教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小儿厌食的病因。  相似文献   

18.
李素卿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治疗小儿疾病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中医经典方剂加减变化,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李教授治疗小儿发热时,根据小儿疾病特点和体质因素遣药组方,多则3~4剂,少则2剂,即可退热,疗效好,副作用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验案介绍如下.1 典型病例病例1袁某,男,6岁.主因发热伴流涕2d,于2010年3月22日就诊.患儿于2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 ℃,伴流涕,曾服用退热药、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具体不详)1d,体温可降至正常,但服退热药4h后体温再次升高达39℃,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发热,轻咳,流清水样鼻涕,咽痛,无头痛、呕吐,患儿发热之前有寒战,四肢冰凉,口渴,大便干.查体:体温39℃,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红,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9.
透邪法是使病邪在外透达的一种治法,不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历代医家对透法都有深刻的阐述;因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临床工作者将透法融于其它治疗方法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小儿发热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故抗病能力较弱,无论外感、内伤极易引起小儿发热和壮热,往往引起神昏、惊风或抽搐等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故小儿发热的正确治疗便显得特别重要.现将近年来有关发热的认识及治疗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