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识别、评价、控制某古筝制品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体检,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防护水平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木粉尘和噪声,压模点、磨灰点木粉尘浓度为5.08 mg/m3和4.25 mg/m3,下料点噪声强度87.7 dB (A),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其他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标准。职业健康检查发现1名工人存在职业禁忌证。 结论 该企业职业卫生基本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某轿车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确定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该轿车制造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和工频电场等。电焊工接触的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12.5%,喷漆工接触的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超标率均为7.1%,粉尘浓度超标率为10.6%,噪声强度超标率为44.1%,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轿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应以职业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铁矿开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们于2005年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某铁矿矿业公司进行了一般劳动卫生学调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内容与方法1.1内容对某铁矿矿业公司工作场所进行一般劳动卫生学调查,并对工作场所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主要检测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分散度、浓度及噪声A声级强度。1.2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5748-85)、《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识别、评价某轧钢厂职业病危害现状,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该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 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锰、工频电场、噪声、高温。经检测,噪声、粉尘、高温在各个作业点的合格率分别为77.14%、86.67%、55.56%,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均为100%。 结论 该轧钢厂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某水泥厂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相应的职业病控制措施.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结合调查结果,对该水泥厂职业病危害现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 该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粉尘、SO2、NO2,多数噪声接触岗位和粉尘接触岗位符合相应国家卫生标准,2类化学物接触浓度均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结论 该厂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且防护效果基本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该厂有比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能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某黄金矿业公司采矿、选矿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以及职业健康体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防护措施。 方法 依据GBZ 159-2004采样要求,结合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工程分析法对公司采矿、选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 结果 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CO、NO2、SO2、NaOH、氰化物、酸雾、噪声、手传振动、高温等。粉尘、噪声、手传振动检测结果超标严重;公司职业健康体检开展力度不够,存在缺检、漏检现象,缺少外包人员相关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人员体检率较低;体检中发现有部分噪声异常人员,但公司缺少其后续处理的相关资料。 结论 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公司需加强现场工程防护措施和个体防护,进一步完善员工和外包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某木业有限公司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集成材车间砂光和修补岗位的工人接触木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标,刨光、成条、切割、指接、边胶、刨光、修补和砂光岗位工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超标;家具车间下料、磨光岗位工人接触木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标,下料岗位工人接触木粉尘的超限倍数超标,喷漆岗位工人接触二甲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与短时接触浓度均超标,下料、磨光、机加、检修、检包和喷漆岗位工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超标,磨光岗位工人接触振动强度超标;其他各检测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限值。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打叶复烤烟草企业烟草尘的污染情况及危害程度,找出烟草尘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为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工作场所烟草尘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该烟草企业打叶复烤整个生产过程的18个岗位中,16个岗位(88.9%)烟草尘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为0级,2个岗位(11.1%)为Ⅰ级,Ⅰ级作业岗位为烟草尘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论 0级(相对无害作业)作业岗位,应继续保持目前的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Ⅰ级(轻度危害作业)作业岗位,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实际烟草尘接触水平。 相似文献
9.
平庆玲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5):412-414
目的 通过调查评价某化工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为该公司职业卫生管理提供建议。 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法、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和职业健康影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 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非甲烷总烃、液化石油气、硫化氢、甲醇、丁醇、氨、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氢氧化钠、盐酸、氯气、臭氧、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结论 该公司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部分岗位仍需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对某大豆蛋白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法以及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锅炉房司炉工、铲车司机、出渣工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最高分别达到6.9 mg/m3、6.7 mg/m3、7.1 mg/m3,不符合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除倒料工、司炉工和铲车司机外,其余工种接触噪声强度均超过国家标准(GBZ2.2-2007)的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粉尘、噪声的控制效果未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某汽车试验场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 结果 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系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溶剂汽油、工频电场、噪声,各一线员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0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噪声等效声级均符合现行职业卫生标准。 结论 公司所采取的尾气集中吸收排放系统、岗位送风系统、隔声值班室、调整员工巡检时间等控制技术和防护措施,可有效从源头上降低职业病危害程度,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电镀化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该企业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为该企业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法、职业健康检查法和检查表分析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结果对该企业存在的铬及其化合物、可溶性镍化合物、硫酸及三氧化硫、氧化锌、氯化氢及盐酸、氢氧化钠、工频电场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合格,合格率为100%,其中铬及其化合物浓度达到了行动水平。结论该企业生产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危害情况基本符合要求,但需加强对职业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和职业健康体检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识别某电梯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职业病危害现状、防护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查表法等方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 结果 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二甲苯、甲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紫外辐射、噪声、工频电场等。作业场所各危害因素浓/强度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 结论 该企业在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卫生工程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基本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基本有效,但应进一步加强对噪声的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该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有较完整的应急救援制度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采取设备露天布置、自动化、密闭化,安装除尘器,减振、消音防护措施,配置了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毒物、粉尘和噪声检测结果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应根据聚氯乙烯生产企业的特点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完善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7.
冯玉娟李贤佐付小宽安华庆 《职业与健康》2017,(3):289-293
目的明确钛白粉生产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及强度,初步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结合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运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定量分级法和检查表法等方法对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全面评价。结果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毒物(硫、硫酸、二氧化硫、绿矾、硫酸铵等20余种)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紫外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化学毒物中的硫酸有3个检测点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95%;有2个粉碎岗位的二氧化钛粉尘检测结果超标,其余岗位总粉尘浓度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物理因素方面共对36个作业岗位进行了噪声检测,其中有4个岗位或工种检测结果不合格,合格率为88.9%;高温和工频电场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钛白粉生产作业场所中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企业应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强度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为劳动者发放防护用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2016年北京市某煤矿职业病危害现状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该煤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矿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及噪声等。掘进工作面打眼工、回采工作面的采煤司机、接车工8 h等效噪声不合格,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该煤矿总体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较好,少数岗位煤尘及噪声的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个体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1):141-143
目的按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对某火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工作场所采样检测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评价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结果共检测粉尘93点,合格率93.5%;岗位11个,合格率90.9%;一氧化碳检测6点,合格率100%,二氧化硫检测4岗位10点,硫酸1岗位5点,氨2岗位5点,合格率均100%;氢氧化钠2点,氯2点,合格率均100%;噪声检测6岗位91点,合格率83.3%;高温检测10点,合格率80%;电场强度检测6点,合格率100%。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合理,生产过程中各类防护设施能够正常运行,职业病危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王玉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1)
目的按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对某火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工作场所采样检测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评价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结果共检测粉尘9 3点,合格率9 3.5%;岗位1 1个,合格率9 0.9%;一氧化碳检测6点,合格率1 0 0%,二氧化硫检测4岗位1 0点,硫酸1岗位5点,氨2岗位5点,合格率均1 0 0%;氢氧化钠2点,氯2点,合格率均1 0 0%;噪声检测6岗位9 1点,合格率8 3.3%;高温检测1 0点,合格率8 0%;电场强度检测6点,合格率1 0 0%。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合理,生产过程中各类防护设施能够正常运行,职业病危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