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鍉针罐、针刺及针刺结合电鍉针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成电鍉针罐组、针刺组及针刺结合电鍉针罐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加以治疗,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分表(LDHSS)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VAS、LD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性显著(P0.05);针刺结合电鍉针罐组治疗后积分低于针刺组、电鍉针罐组(P0.05)。结论:电鍉针罐、针刺及针刺结合电鍉针罐治疗LDH均有疗效,但针刺结合电鍉针罐优于针刺及电鍉针罐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及麻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肌电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股外侧皮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值),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疼痛及麻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 01),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侧SCV值均明显增加(P 0. 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5%。结论: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较常规针刺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针刺、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中选择合适的疗法提供依据。方法:肌筋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针刺组(A组)、电鍉针罐组(B组),两组均取阿是穴、循经验穴(背部膀胱经穴、肩井、大椎、委中、委阳、悬钟、秩边等),A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B组采用电鍉针罐、SDZ--Ⅱ型电子针疗仪,治疗时间约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观察4周。通过目测类比定级法(VA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疼痛分数,并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体征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鍉针罐组(B组)较针刺组(A组)更能降低疼痛评分(P0.05),提示两组均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炎性疼痛程度,电鍉针罐组(B组)治疗肌筋膜炎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优于针刺组(A组);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93.33%,说明两组对肌筋膜炎性均有良好疗效,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B组的临床效果优于A组。结论: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3组取穴相同,A组采用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治疗,B组采用电针治疗,C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5.0%,B组为90.0%,C组为80.0%,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电鍉针罐是一种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联合电温针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O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矩阵针刺联合电温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VAS及JOA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观察组为63.64%,对照组为4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联合电温针治疗OCI临床疗效显著,并可改善体征及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6.
电Di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对尿代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鍉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被随机分成电鍉针组、针刺组和氟哌酸组,3组治疗前后均对尿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3组疗后比较IgA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1),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IgG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1),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IgE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5),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结论电鍉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鍉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被随机分成电鍉针组、针刺组和氟哌酸组,3组治疗前后均对尿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3组疗后比较IgA: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1),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IgG: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1),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IgE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5),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结论:电鍉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罐法结合针刺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落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给予运动罐法及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通过疼痛VAS评分、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来评估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1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比较,治疗1次及治疗1疗程后的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分治疗1疗程与治疗1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2组治疗1次及治疗1疗程后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可缓解疼痛,并能改善关节活动度,且治疗组即时疗效及治疗1疗程后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2组均可缓解疼痛,并能改善关节活动度,但治疗组的即时疗效及治疗1疗程后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罐法结合针刺治疗落枕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相似文献   

9.
吕丽 《光明中医》2016,(10):1439-1440
目的探讨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36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联合针刺治疗和拔罐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配合拔罐疗法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改善了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症状,但治疗组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联合针刺治疗和拔罐疗法的综合疗法更有益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大学生考前焦虑所致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名因期末考试焦虑引起睡眠障碍的大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20人)、常规针刺治疗组(20人)以及头针治疗组(20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常规针刺组:针刺四神聪、神门(双)、三阴交(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头针治疗组:针刺枕上正中线、顶中线、额中线,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治疗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定患者考前焦虑及睡眠情况。结果:PSQI量表评分比较,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头针治疗组(12.95±1.76 vs 15.95±1.82)和常规针刺组(13.75±1.62 vs 15.75±1.86)分值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头针治疗组及常规针刺组均较优(均P0.05),头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4周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头针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8.95±1.88vs15.94±1.89, 4周:5.95±1.05vs16.5±1.95,结束1周4.7±0.77vs9.78±2.10),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11.15±1.31vs15.94±1.89, 4周:8.05±0.89vs16.5±1.95,结束1周:6.25±0.85vs9.78±2.10)评分均较低(均P0.05),头针治疗组评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HAMD量表评分比较,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头针治疗组(22.4±5.31 vs25.2±6.18)和常规针刺组(22.4±5.31vs25±5.97)分值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头针治疗组(22.4±5.31 vs 23.28±5.53)及常规针刺组(22.4±5.31 vs 23.28±5.53)均较优(均P0.05),头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4周后、治疗结束1周后,头针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18.5±4.56 vs 24.22±5.22,4周:5.8±3.52 vs 21.22±6.7,结束后1周:4.55±2.72vs11.78±9.36),常规针刺组和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17.5±4.59vs 24.22±5.22,4周:6.95±3.33vs21.22±6.7,结束后1周:5.8±2.76vs 11.78±9.36)评分均较低(均P0.05),头针治疗组评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总有效率的比较,在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4周:95%vs 11%,结束1周:100%vs83.33%,均P0.05),总有效率较优,头针治疗组与对照相比(4周:95%vs11%,结束1周:100%vs 83.33%,均P0.05)总有效率较优,两治疗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大学生因考前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均有疗效,头针疗法对于即时缓解症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鍉针循经感传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探讨。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0例偏头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电鍉针非经非穴,观察组采用电鍉针循经感传手法,治疗1次/d,约30 min/次,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四周,治疗第2周、第4周时比较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天数、Mc Gill疼痛评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BDNF浓度变化。结果:1)治疗2周后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Mc Gill疼痛评分、明显减少、头痛天数较治疗前缩短,此时2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述治疗继续改善,此时观察组改善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3)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P0.05)。结论:电鍉针循经感传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且具有明显持续效应,这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BDNF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45例PFP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予家庭常规训练,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3周。2组治疗前后进行台阶任务试验,利用表面肌电仪对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神经肌肉电比率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上、下台阶VMO/VL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下台阶VMO/V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明显缓解PFPS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督扶阳法针刺结合全息经络刮痧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该疗法与常规针刺、刮痧、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刮组、针刺组、刮痧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刮组患者采用通督扶阳法针刺结合全息经络刮痧疗法,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刮痧组采用常规刮痧疗法,药物组采用洛索洛芬钠片口服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颈椎生理曲度,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四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1周后,针刮组、针刺组、刮痧组VAS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2周后及随访时,针刮组VAS评分低于其他三组(P<0.05)。治疗2周后,除药物组外,其他三组患者NDI较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均降低(P<0.05);随访时,四组患者NDI较之前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治疗2周后及随访时,针刮组、针刺组、刮痧组患者NDI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2周后,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罐配合脑苷肌肽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加拔罐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脑苷肌肽注射液,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并使用丹麦维迪Keypoi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面神经肌电图的波幅和潜伏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TFGS动、静态评分及面神经电生理参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2组TFGS动态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静态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治疗2,4周后,2组肌电图神经传导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神经传导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罐配合脑苷肌肽注射液局部注射可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方法:把6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7%,对照组愈显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脱法加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通脱法加浮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结论:通脱法加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密集型银质针与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以密集型银质针治疗,30 min/次,每周1次;对照组取犊鼻、内膝眼、足三里、阳陵泉等穴行疏密波治疗,隔日1次,疗程均为3周。观察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3月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不同影像学分级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1)VAS评分: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3月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SS评分:治疗后3周HS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影像学分级较高的病例疗效更好。结论:密集型银质针和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密集型银质针组在控制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及远期疗效等方面较电针组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多发性神经炎麻木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后脱落10例)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60例(后脱落11例)采用甲钴胺+维生素B1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2组治疗前后采用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计算麻木指数,并统计疗效。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4、8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Levi分级评定麻木程度明显减轻(P0.01,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较本组治疗4周后Levi麻木程度减轻(P0.01);治疗组治疗8周后较对照组同期Levi麻木程度减轻(P0.01)。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8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4周(P0.01)。治疗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重要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生素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梅花针放血疗法及电针疗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SC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CV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为86.7%,对照组为53.3%,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电热针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其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方法将75例KOA患者按照1:1:1比例随机分为电热针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电热针组和针刺组患者分别给予电热针和普通针刺治疗,取患侧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足三里和阿是穴,药物组给予塞来昔布和氨基葡萄糖片口服。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第6周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关节炎指数(WOMAC)、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有效率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VAS、WOMAC和SF-MP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VAS和WOMAC评分明显下降(P0.05),电热针组和针刺组患者SF-MPQ评分明显下降(P0.05);3组患者治疗后第6周VAS、WOMAC和SF-MPQ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电热针组VAS、WOMAC和SF-MPQ评分的下降值和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电热针组和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和8.3%。结论电热针能有效改善KOA患者临床症状,其远期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