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本文较系统地论证了从肾治汗的可行性,总结了可通过益精填髓法、补肾涩精法、滋阴降火法、补肾助阳法、温肾救逆法、调和阴阳气血等方法采治疗汗证,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汗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澜  元媛  马维骐 《四川中医》2006,24(2):36-37
历代医家对汗证生理病理诊治论述颇详,大多从心肾肺脾及其相关系统论治。然汗证辨证还可从肝论治,通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清泄肝热以及滋补肝肾之阴、化生肝血等方法来治疗汗证。本文从肝的生理病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论证了从肝治汗的可行性,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从而引起汗液外泄,致使全身或局部非正常汗出的一类疾病。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为盗汗。通常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分别以益气养阴固表出汗之法,常用玉屏风散,桂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汗证的病理表现,阐述其在温病不同阶级的病理产物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五脏相关理论,高血压病的发生不仅与肝有关,而且与肾、脾、心、肺四脏关系密切。因此,其治在五脏,而不独在肝。  相似文献   

7.
从五脏相关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益业  吴焕林 《四川中医》1999,17(11):12-13
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脏相互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为疾病发生发展及表现的内在基础,每一种疾病是五脏相关的局部体现。同样,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病变为心脏、血脉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而与其他四脏生理病理及病证的密切相关是从五脏相关学说论治冠心病的基础t”!从昨论治肝与心在经络上密切联系,肝为风木之脏.为心之母。二胜存在着相巨资生、相互协同、促进助长的作用。心与肝之间的功能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肝具有贮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心脏具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功能。肝脏合血与心脏…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从五脏相关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威妮  刘志龙 《新中医》2009,(5):103-10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糖尿病变证多端,病情复杂,常因虚致实,实又致虚,最终导致虚实夹杂,五脏六腑皆受其病。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解决了很多临床难题。同样,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下,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糖尿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汗证从痰论治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从痰论治二则怀化地区第二人民医院(418200)彭有祥1盗汗杨某,男,25岁,工人。1994年3月20日诊。入睡汗出,醒来汗止,病近1年,曾用多方治疗无效,投当归六黄汤反增胸闷纳呆,咳痰稠压,入睡汗出湿衣,伴有心悸多梦,口苦而干,饮水不多,小便黄...  相似文献   

10.
汗证的辨证论治多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邪热偏盛等方面论治,本文初步探讨汗证从湿论治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医学认为,手汗证是指手部汗腺分泌亢进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手掌多汗。该证病因尚不明,可能与心理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以及炎热的气候都有关系,尤其是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目前,内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手汗证最有效的方法,但具有高风险、高费用、高耗时、高并发症等弊端,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从五脏相关理论,结合现代中医学研究成果与中医古籍论述,阐述了各脏腑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及相互作用。认为肺脏是哮喘发病及整个病程的主病之脏,但与脾、肾、心和肝等脏腑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从五脏相关学说出发,提出治肺为治疗哮喘的必经之路,配合调理脾、肾、心、肝为哮喘治疗或预防复发的重要方法,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哮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提高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疗效,并为哮喘的诊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胃脘痛病证,参考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根据脏腑相关学说及整体观理论,从病在胃而不止于胃;疏肝须避过于刚燥;疏肝勿忘肃肺;健脾养胃不宜太过温补滋腻;温补中焦还应补肾;久病入络,行气还应活血等6个方面阐述了治疗胃脘痛应注意的几个要点,旨在为提高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外疡从五脏相关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刘完素作“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历来从“心系火(热)毒”论治疮疡者为多见;而对于“五脏系相关”的论述,探讨者鲜矣。《十四经发挥》云:“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于五脏也”。张景岳说:“心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  相似文献   

17.
杨俊  江胜 《河南中医》2011,31(1):43-45
由于肺胀呈反复发作性,“久病必虚”,虽然肺胀病机多责于肺、脾、肾三脏气虚,但脾虚是关键。整个肺胀病程或“痰”或“虚”或“虚”、“痰”并作,两者既并存又互为关联,但其发生的根本却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治疗应以稳固人体正气为根本,四君子汤和六君子汤类方乃治疗的基础方,也体现了中医治其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汗为心之液",心系病证多伴汗证。从"汗为心之液"探讨心病与汗证的关系,总结中医心病汗证特点及常伴症状,综述益气温阳、固护营阴、化瘀消痰三方面证治,为中医临床辨治心病汗证开拓思路。指出对此临床研究尚未展开,科研数据欠缺,今后应展开相关临床研究。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19.
吾师陈瑞春教授乃伤寒大家,擅用经方,亦活用时方。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见陈师以温病方治疗汗证,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等。其病程缠绵,症状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黯,唇甲青紫,心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状。是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通过学习四大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肺胀临床表现每多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主脏在肺,并与脾、肾、心密切相关,脾虚贯穿肺胀整个病程。临床常见外寒内饮、外寒内热、肺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肺心气阴两虚、阳虚水泛、痰蒙神窍7个证型。治疗主张祛邪顾脾胃、固本健脾胃、健脾以安肺、脾、肾、心。即从脾胃论治肺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