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abse;AMED;Nature;Science on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等。检索时间限定建库至2017年4月,查找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共770例患者。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相对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降低S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升高FMA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该结论的证据质量等级不高,故该研究结论需谨慎对待,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支持和印证所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浮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水肿,但浮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比较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在患肢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在距离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5~10cm处确定进针点,于皮下进行运针、扫散,持续2min;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肩前、肩髃、肩髎等,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4天。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评分、SF-MPQ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浮针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优于针刺组的90.0%(45/50,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浮针疗法对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30%;治疗后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用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6次,浮针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隔天进行,每周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入组前、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SHSS、VAS、FMA、MA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浮针联合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确切,可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蜂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AD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1组为64.3%,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仅康复治疗),共治疗28 d,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可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具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P物质(S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SHS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平衡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Barthel指数(BI)、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F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9%,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及手肿胀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GRP、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BK、SP、ET-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及门诊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普通针刺,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FMA评分则上升,且观察组SHSS、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K、SP水平均明显减少,CGRP含量水平则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K、SP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GRP血浆含量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SHSⅠ期患者应用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显著缓解疼痛、肿胀、上肢活动功能障碍等病症,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浆CGRP,降低血浆BK和S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拔罐联合常规对症及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降压、护心等常规对症治疗;康复训练,包括上肢和手功能训练(主动、被动运动):1诱发肌肉及训练伸向物体控制能力;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同时借助于器械进行上肢训练;1次/d,60min/次;或令家属协助自行训练,2次/d,15min/次。治疗组20例拔罐,中号火罐,选穴肩贞、肩髃、肩髎;大号火罐,选穴天宗;留罐10min,以皮肤潮红为度,1次/d;常规对症及康复训练同对照组。连续治疗6d,休息1d,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关节水肿、疼痛、活动功能、手部小肌肉萎缩、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结论]拔罐联合常规对症及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联合Bobath治疗,对照组仅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评估VAS评分、水肿评分、上肢FMA评分、B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48.4%,对照组愈显率为2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VAS、水肿、FMA、BI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平衡针与Bobath疗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采用针刺推拿联合补气化痰通络中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SHS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1~69岁;出血性脑中风11例,缺血性脑卒中25例;平均病程31.51±9.40天。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出血性脑中风13例,缺血性脑卒中23例;平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效果。方法: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两组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量化康复训练,研究组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结果:两组DASH、VAS及手水肿程度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联合量化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SHS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缓解手水肿,改善患肢症状及功能,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8.1%;治疗组VAS评分(4.3±0.9)分,明显小于对照组VAS评分(6.0±1.2)分;治疗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总分(43.3±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1.2±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进行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总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可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质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银质针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次,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水肿程度评分表及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蜂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用活蜂经穴直刺法治疗,留针10s~1min;对照组34例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留针30min。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对照组73.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针、温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接收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3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研究组(22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电针灸疗法,研究组使用温针灸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和肿胀评分、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1.82%,18/22)于对照组(76.19%,1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对肿胀的改善更明显,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更好。  相似文献   

19.
莫智珍 《光明中医》2023,(18):3656-3659
此文通过检索和整理近12年来关于特种针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相关研究,探讨浮针、火针、针刀、蜂针、芒针、银质针、揿针、长圆针、歧黄针、磁圆梅针、壮医莲花针等特种针具在治疗中风后SHS中的运用,研究归纳各种针具在治疗SHS患者前后各种症状改善、治疗评分表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开拓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以期对今后临床治疗SHS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康复训练。经2周治疗后,观察简式Fugl-Meyer法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部疼痛评分(VAS)及临床疗效,从而观察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疼痛均有所缓解,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