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胚胎早期卵裂与胚胎发育速度、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对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共690个IVF/ICSI周期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组于受精后25-27h观察早期分裂情况,将胚胎分为早期分裂胚胎,原核破裂胚胎和2原核合子期胚胎。胚胎发育至受精后66-68 h(第3天)对胚胎进行形态学评级,根据移植胚胎中早期卵裂胚胎的数目分为三组:2 EC组(2枚早期卵裂胚胎),2 Non-EC组(2枚非早期卵裂胚胎),混合组(1枚非早期卵裂胚胎和1枚早期卵裂胚胎)。结果早期卵裂胚胎发育速度要快于原核破裂胚胎和2原核合子期胚胎,而且早期卵裂胚胎和原核破裂胚胎的优胚率显著高于2原核合子期胚胎。2 EC组、2 Non-EC组和混合组三组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无统计学差异。早期卵裂观察组与非早期卵裂观察组之间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虽然早期卵裂与胚胎发育速度和优胚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形态学评分均优的胚胎优先选择早期卵裂的移植策略尚不能明显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第3天(D3)废弃胚胎形成囊胚的潜能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12个IVF/ICSI周期中进行囊胚培养的10355个废弃胚胎,比较了不同胚胎评分的废弃胚胎囊胚形成情况,还对这些囊胚移植后的临床结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废弃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为17.45%,优质囊胚率为9.38%。按不同胚胎评分对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进行比较,优质胚胎(Ⅰ-Ⅱ级)最高(P0.05),Ⅲ级胚胎次之,Ⅳ级胚胎最低。Ⅳ级胚胎中,正常受精(2PN)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均显著高于异常受精的无原核(0PN)和单原核(1PN)(P0.05)。废弃胚胎来源囊胚移植后可获得妊娠结局。结论 IVF/ICSI周期中的废弃胚胎继续培养后仍具有形成囊胚的潜能和获得妊娠结局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延时成像监测第二极体(Pb2)释放在预测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效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个接受ICSI助孕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延时成像监测胚胎培养数据,探讨卵子ICSI注射后Pb2释放与否以及具体释放时间与受精及胚胎发育结局的关系。结果 延时成像监测ICSI注射后Pb2释放平均时间为(3.03±1.21)h;有Pb2释放组的受精率、2原核(2PN)受精率及5d(D5)囊胚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无Pb2释放组(99.95%vs 1.75%,P<0.001;97.18%vs 0.66%,P<0.001;60.50%vs 16.67%,P<0.05);Pb2释放时间>3~4 h组2PN受精率显著高于0~2 h组和>5 h组(98.80%vs 93.81%,P<0.05; 98.80%vs 95.40%,P<0.05);Pb2释放时间与D3胚胎平均卵裂球数显著相关(P<0.001);>3~4 h组D5囊胚转化率显著低于>2~3 h组(56.23%vs 67.23%,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生多核受精周期和无多核受精周期的临床结局。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IVF-ET/ICSI治疗的患者,排除早期补救ICSI受精周期和无可移植胚胎的周期,共1461个治疗周期纳入研究,其中IVF受精1259个周期,ICSI受精202个周期,分别比较各受精组中发生多核受精和无多核受精的临床结局。结果 (1)在IVF多核受精组平均年龄和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ICSI非多核受精组与多核受精组的平均年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多核受精组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P0.05)。结论多精受精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可利用胚胎的比例,有多核受精发生的周期,不影响胚胎优质率,囊胚形成率,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多核受精与患者年龄增加无关,而与卵子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常规IVF治疗受精6h后判断为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而行早期补救ICSI的52周期患者,统计其实验室培养指标及临床结局,并与同期因男方因素而直接进行ICSI的127周期进行比较。结果早补救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和直接ICS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及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直接ICSI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卵母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时间延长导致卵子老化,甚至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潜能。建议对高度怀疑受精障碍尤其高龄(≥37岁)、获卵数≥8患者采用Half-ICSI以提高胚胎利用率和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中胚胎培养密度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延时摄像技术进行胚胎微滴聚集培养的119个周期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同条件的IVF/ICSI常规培养患者119个周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胚胎培养结果的差异;同时比较微滴聚集培养9孔与16孔培养结果。结果微滴聚集培养的胚胎培养方式与常规培养方式比较,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98.2%、58.6%、54.1%、31.5%、57.9%,48.5%VS 97.1%、59.0%、49.6%、33.9%、60.9%、5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孔与16孔D3优胚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5.7%VS63.5%,P0.05),其余卵裂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培养密度(1-16个/30μl)的胚胎发育潜能相似,延时摄像技术采用的微滴聚集培养与常规传统培养可以获得相似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第二极体数目与卵母细胞受精结局和胚胎发育潜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受精后5 h内卵母细胞极体数目的 不同分为1个极体组(1PB组)、2个极体组(2PB组)、3个极体组(3PB组)和4个以上极体组(≥4PB组).分别统计各组的正常/异常受精率(2PN率,1PN和3PN率)、优质胚胎率(优胚率)、移植胚胎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取卵后第一天(Day1)胚胎早期卵裂的观察在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179个常规IVF周期,依据受精后28±1h双原核(2pn)受精卵早期卵裂情况,分为早期卵裂组(A组)、pn消失未早期卵裂组(B组)、pn未消失未早期卵裂组(C组),比较每组优质胚胎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和临床妊娠率等,其中移植结局又根据移植胚胎来源分4组,a组全移植早期卵裂来源胚胎、b组1个为早期卵裂来源胚胎、c组为pn消失未早期卵裂来源胚胎、d组为pn未消失未早期卵裂来源胚胎。结果 1.Day3评分A组、B组、C组的优质胚胎率(61.3%vs 53.1%vs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可利用率为(72.2%vs 65.5%vs 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利用囊胚形成率(41.6%vs 37.9%vs 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卵裂细胞数为2且评分≤2级的胚胎形成优质胚胎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均高于早期卵裂细胞数≥3或评分≥3级的胚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移植a组、b组、c组、d组的临床妊娠率为63.5%、48.3%、50.0%、44.6%,移植a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其它组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卵裂组的优质胚胎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及胚胎移植结局明显高于非早期卵裂组,提示胚胎早期卵裂的观察有助于预测胚胎发育潜能,而早期卵裂细胞数为2且评分≤2级的胚胎发育潜能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卵裂是否可以预测胚胎发育潜能以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解放军第174医院行IVF治疗的病人的正常受精胚胎2542枚。首先,根据Day3所移植的胚胎是否在授精后25~27h发生早卵裂分组,分为a组(移植的胚胎发生了早卵裂);b组(移植的胚胎未发生早卵裂),比较2组胚胎种植后病人的临床妊娠率。然后,根据胚胎是否早卵裂及早卵裂的胚胎数分组,分为A组(未发生早卵裂的胚胎),B组(发生早卵裂且早卵裂为2cell的胚胎)和C组(发生早卵裂且早卵裂为大于2cell的胚胎),比较3组的胚胎的优胚率、囊胚养出率。结果 a、b两组患者的妊娠率分别为77.85%,66.76%(P=0.000)。两组的差异显著(P0.01)。说明移植发生早卵裂的胚胎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妊娠率;A、B、C 3组患者的优胚率分别为63.36%,81.04%,55.71%(P=0.000);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9.14%,69.54%,49.47%(P=0.000)。各组的差异显著(P0.01)。说明正常早卵裂的胚胎具有更好的发育潜能。结论早卵裂与胚胎形态学评分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评定胚胎的发育潜能,从而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或晚期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体外受精(IVF)后移植前胚胎发育情况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补救ICSI的可行性和优化优化补救ICSI方案,改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接受IVF-ET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授精方式的不同分为ICSI组(A组)、早期补救ICSI组(B组,授精后6-8小时行ICSI)和晚期补救ICSI组(C组,授精18-20小时行ICSI)。对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早期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移植时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将卵裂期胚胎和囊胚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1)对卵裂期胚胎来说:三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卵裂率和冷冻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的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且三组的临床妊娠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2)对囊胚移植来说:三组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和卵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的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和可用囊胚率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三组的临床妊娠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结论早期补救ICSI相比较于晚期补救ICSI,可以获得较好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妊娠结局,但都逊色于普通ICSI。补救ICSI能获得相当的可用胚胎和临床妊娠,可以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或受精较差的补充,而且早期补救ICSI要优于晚期补救ICS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第二极体(PB2)排出时间早晚与受精率、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常规体外受精周期的患者,于授精后的4h观察PB2排出情况,4h内排出PB2为A组,4h内未排出PB2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和优胚率。结果 1A组的受精率、两原核(two pronuclear,2PN)率显著高于B组(P0.05);但两组间的异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无明显差异。2A组的可利用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受精4h内排出第二极体的卵子的总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4h内未排出第二极体的卵子,第二极体排出有助于预测体外受精结局。第二极体排出时间与胚胎质量存在一定关系,有助于预测胚胎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卵母细胞MⅡ率与ICSI后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在本中心接受Gn RH激动剂(Gn RH-a)促排卵的ICSI治疗患者792例,获卵数≥5枚且≤30枚。首先分析标准方案人群609例,根据卵母细胞MⅡ率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MⅡ率90%(N=220)。B组:90%≥MⅡ率80%(N=179)。C组:80%≥MⅡ率70%(N=124)。D组:70%≥MⅡ率50%(N=66)。E组:50%≥MⅡ率10%(N=20)。以A组为对照,分析BCDE组随着MⅡ率的逐渐降低ICSI后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2PN优胚率的变化趋势。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将全部入选人群分为高MⅡ率组和低MⅡ率组,分析比较ICSI后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2PN优胚率的差异。结果标准方案人群,5组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的前提下,随着MⅡ率逐渐降低(从A组到E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2PN优胚率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C组、D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P0.013)。2PN受精率降低幅度不显著(P0.013),异常受精率没有明显波动。卵裂率以及2PN卵裂率呈现相类似的趋势,D组显著低于A组(P0.013)。优胚率以及2PN优胚率逐渐降低,D组显著低于A组(P0.013)。在Gn RH-a促排患者中,根据前述分析结果,以70%的MⅡ率为分界,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胚率、2PN优胚率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MⅡ率与ICSI后的受精及胚胎发育结局密切相关,MⅡ率降低,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MⅡ率低于70%,不同方案患者受精及胚胎发育均显著降低。MⅡ率可以作为预测ICSI后受精及胚胎发育结局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形态学评分对胚胎发育潜能预测价值。方法比较不同原核评分、不同卵裂球数及不同胚胎碎片的胚胎D5或D6囊胚形成情况。结果 D1天原核评分各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D3天不同碎片含量胚胎囊胚形成率有显著差异(P0.001)。S1组(碎片10-25%)、S2组(碎片25-50%)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S3组(碎片50%),P均0.001,S1与S2组相比,优质囊胚形成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D3天C2组(7-9-cells)的胚胎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最高,与C1组(≤6-cell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C3组(≥10-cell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1天原核形态学评分不能有效预测胚胎发育潜能,D3天胚胎碎片少于50%,细胞数大于6的胚胎具有较高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辅助生殖技术中未受精成熟卵母细胞经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6-甲基嘌呤(6-DMAP)处理后的激活效果,以及激活后的胚胎发育情况。方法收集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48h仍未受精的成熟卵母细胞,经5μmol/L钙离子载体A23187处理5min,然后在2mmol/L6-DMAP中处理3h,观察原核形成情况;将激活后的卵母细胞继续体外培养3~5d,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结果 IVF及ICSI后未受精卵母细胞共36个,激活29个,激活率80.5%,1PN形成率31.0%,2PN形成率51.7%,多原核形成率17.2%;继续培养,卵裂率为48.3%(14/29)。15个2PN中有10个发生卵裂,2个发育至2-4细胞阶段,5个发育至5-8细胞阶段,3个发育至8细胞阶段,最终获得2个桑葚胚。结论辅助生殖技术中未受精卵母细胞可在体外被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6-DMAP激活,并继续发育形成胚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促排卵周期中E_2水平对胚胎发育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改良长方案促排卵治疗的体外受精(IVF/ICSI)患者,检测患者HCG日血清E_2水平,并根据患者E_2水平的四分位距将所有患者分为Q1、Q2、Q3和Q4四组。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不同E_2水平与胚胎发育参数之间的关系,校正的混杂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基础FSH,PCOS诊断,启动剂量,刺激时间,获卵数以及受精方式。结果广义线性模型显示HCG日E_2水平是优胚率的独立预测因素,高E_2组(Q2、Q3、Q4)与参照组(Q1)相比,优胚率显著降低(P0.05),且E_2水平越高,回归系数越大;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高E_2组(Q4)与低E_2组(Q1)相比发育较快胚胎减少、发育较慢胚胎增多、Day3融合胚胎减少、0-1分胚胎增多(P0.05)。Q3与对照组Q1相比发育较快的胚胎显著减少(P0.05)。结论高E_2水平对胚胎的发育具有不利影响,高E_2水平患者的优胚率更低且胚胎发育更慢,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单卵母细胞对应的卵丘颗粒细胞中GDF9和BMP15的m RNA表达水平对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长方案治疗25例ICSI助孕的女性,取卵当天收集180份单卵母细胞对应的卵丘颗粒细胞,随后提取卵丘颗粒细胞的m 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对GDF9和BMP15 m 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常规长方案CCs 180份,因卵子与收集的卵丘颗粒细胞是一一对应的,根据卵子受精情况将CCs分为正常受精组CCs 129份,异常受精组CCs 51份;正常受精组根据第3日胚胎卵裂情况分为优质卵裂胚形成组CCs 58份,非优质卵裂胚形成组CCs71份;非优质卵裂胚继续培养,根据第5日形成囊胚情况,分为优质囊胚形成组CCs 25份,非优质囊胚形成组CCs 46份。GDF9和BMP15 m RNA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显著相关。正常受精组GDF9和BMP15 m RN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正常受精组(P0.01),优质胚胎组显著高于非优质胚胎组(P0.01)。结论单卵母细胞对应的卵丘颗粒细胞中GDF9和BMP15 m RNA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优质囊胚形成率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其可以作为预测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追踪观察卵子短时体外受精后原核(pronucleus,PN)的出现情况,评价PN出现的时间在预测IVF周期受精情况的价值,并探讨其与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5月在本中心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62个周期,对IVF卵数≥5的助孕周期进行观察。授精后4h脱颗粒并观察原核出现情况,6h、7h、8h、9h、10h分别观察一次并记录。D1(21h)换液并观察记录受精情况,D3天移植,对胚胎进行评分。结果共观察721枚行常规IVF的卵子,受精504枚,受精率为69.9%;4、6、7、8、9、10、21h的原核出现率分别为0%、2.91%、14.84%、29.68%、46.74%、56.59%、71.15%(相关系数为:r=0.768,P〈0.01)。共获胚胎495枚,其中可用胚317枚,优质胚119枚,以上不同时间段出现原核的可用胚胎率分别为66.67%、64.29%、65.38%、64.71%、62.32%、62.24%(P〉0.05),优质胚胎率为28.57%、26.19%、24.04%、23.53%、22.45%(P〉0.05)。受精率≥65%的周期共41例,在授精后8h至少有一个原核出现,原核出现率为12.5~80%;受精率〈65%的周期共21例,授精后8h原核出现率为0%,其中,完全未受精2例;0〈受精率≤30%的周期有7例。结论IVF周期原核开始出现的时间为4~6h,原核出现时间与最终受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原核出现越早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的风险性越低;8h仍未出现原核的周期,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的风险较大;较受精后6h或更早,我们认为8h采取补救ICSI确定受精情况更方便、准确。原核出现时间与胚胎质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研究序贯培养和连续培养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后移植前胚胎发育情况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提高移植前胚胎的发育质量,改善IVF/ICSI-ET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1将接受IVF或ICSI的患者随机分成序贯培养组(A组,IVF患者150例,ICSI患者100例)和连续培养组(B组,IVF患者150例,ICSI患者100例),比较相对应的两组胚胎在受精后第3天卵裂期胚胎的发育情况和移植后的临床妊娠情况;2将接受IVF或ICSI的患者随机分组成序贯培养组(A组,IVF患者50例,ICSI患者50例)和连续培养组(B组,IVF患者50例,ICSI患者50例),比较相对应的两组胚胎在受精后第5天囊胚的发育情况和移植后的临床妊娠情况;3将培养第三天冷冻复苏后的胚胎随机分成序贯培养组(A组,50例)和连续培养组(B组,50例),比较相对应的两组胚胎在培养后囊胚的发育情况和移植后的临床妊娠情况。结果 1在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无统计学差异的基础之上,与A组相比,B组的胚胎在IVF或ICSI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第3天形成的优质胚胎率和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的优质胚胎率略高于A组;2在年龄、不孕年限,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的基础上,与A组相比,B组胚胎在IVF或ICSI后形成的囊胚没有统计学差异,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亦无统计学差异。3在优质胚胎率无差异的基础上,A组和B组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和临床妊娠率没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序贯培养条件相比,连续培养并没有降低IVF/ICSI后胚胎发育潜能,也没有改变临床妊娠结局,序贯培养是胚胎培养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周期中异常原核受精卵的发育,并分析其遗传多态性.方法 分别收集ICSI中未见原核(nonpronuclear,0PN)成熟卵347个、单原核(monopronuclear,1PN)受精卵71个、多原核(multipronuclear,≥3PN)受精卵75个,在Vitro1ife公司G5系列胚胎培养液中分组体外培养.复合扩增7个发育为囊胚的异常原核胚胎细胞1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在ABI3100遗传分析仪上检测其遗传多态性.结果 0PN组卵裂率为25.4%,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胚胎停育率0PN组为48.9%,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囊胚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I3100遗传分析仪电泳图谱显示,0PN组和≥3PN组被检测囊胚细胞STR基因座均显示为同源染色体组成二倍体特性,且0PN组囊胚细胞囊存在Y染色体特异性STR基因座.结论 ICSI治疗周期中异常原核受精卵有继续发育的潜能,发育到囊胚的0PN受精卵和≥3PN受精卵可能为正常二倍体胚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冻存时间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8-2016.5我院行程序化冷冻胚胎复苏移植的胚胎按冻存时间分为三组,组1为冻存≤12个月,组2为13-60个月,组3为≥60个月,进行胚胎复苏和发育潜能的比较。结果三组胚胎存活率、完整率和继续发育、囊胚形成和优囊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冻存时间对胚胎复苏和发育潜能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