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归丸加减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右归丸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迪克乐克)口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都有明显的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归丸加减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机体能量代谢酶的调节作用,初步解析热补针法"取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除正常组外,采用卵蛋白诱导法和低温冷冻法对其他4组家兔进行RA寒证模型复制。造模成功后第2天,正常组和模型组与其他针刺组相同方法抓取与固定(捆绑)1次/d,30 min/次。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热补针法组施以热补法,每次操作1 min,留针30 min/次,1次/d,共7 d。观察治疗前后RA家兔膝关节周径和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切片炎症积分的变化;干预结束后处死家兔,快速分离关节滑膜,冰冻切片,借助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膝关节滑膜组织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改变。结果针刺干预后,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都能减少RA家兔膝关节周径,但热补针法组对减少RA家兔的膝关节周径作用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热补针法组对减少RA家兔的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切片炎症积分方面,也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模型组滑膜LDH积分光度、阳性总面积、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滑膜LDH积分光度、阳性总面积、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热补针法组LDH积分光度、阳性总面积、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关节滑膜SDH、CCO活性显著增高(P0.05)。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家兔滑膜SDH和CCO积分光度、阳性总面积、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热补针法组SDH和CCO积分光度、阳性总面积、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疗效确切,可增强RA模型家兔SDH、CCO活性,从而增强有氧代谢,使机体局部产生更多的能量,这可能是热补针法"取热"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家兔尿液代谢物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机制。方法:40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以卵蛋白诱导法和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于"足三里"分别施以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共7d。干预结束后收集24h尿液,处死家兔,剥取各组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LC-Q/TOF-MS)检测尿液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液代谢物变化主要体现在亮氨酸代谢相关物质降低(P0.05),嘌呤代谢、色氨酸代谢相关物质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尿液代谢物变化主要体现在亮氨酸代谢相关物质增高(P0.05),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相关物质降低(P0.05),且热补针法组亮氨酸代谢相关物质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平补平泻、捻转补法及"热补针法"针刺可调控RA家兔体内亮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嘌呤代谢(氧化损伤)、色氨酸代谢(免疫调控)通路,而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可能体现在对亮氨酸代谢(能量代谢)的调控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方法: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以卵蛋白诱导联合低温冷冻法建立RA寒证模型。各治疗组分别运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补法、热补针法于双侧"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干预,治疗30min,每日1次,共治疗7d。治疗后观察各组家兔的痛阈值以及关节表面温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结合模式识别法分析家兔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家兔痛阈、关节表面温度较正常组降低(P0.05),各针刺组干预后痛阈、关节表面温度较模型组升高(P0.05),热补针法组高于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血液代谢物中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升高(P0.05),α-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酸、葡萄糖、纤维糖、棕榈酸、硬脂酸、乳糖、d-核糖、D-甘露糖的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血清中代谢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P0.05),且热补针法组对α-酮戊二酸、柠檬酸、琥珀酸、葡萄糖、纤维糖、d-核糖、D-甘露糖的回调明显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的疗效,可能与对三羧酸循环与糖代谢的相对特异性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对照组各60例。温通针法组取关元、三阴交、十七椎、地机施以温通针法,次髎、合谷、太冲运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选穴同温通针法组,运用平补平泻法。2组均于月经来潮前5~7 d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7次,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价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末的疼痛程度,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VAS和CM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温通针法组VAS和CMSS评分明显低于同周期对照组(P0.05)。温通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73.33%(4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能明显缓解痛经症状、缩短疼痛时间,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守宫贴治疗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阳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VAS疼痛积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2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期,2组的积分均存在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2种疗效评分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随分组的情况不同而不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结论 守宫贴不仅能有效缓解痛经的不适症状,并可长期维持疗效,在临床治疗中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治疗组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用痛经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气滞血瘀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治疗脾胃虚寒性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捻转补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热补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2星期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痛经汤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原发性痛经证属阳虚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痛经汤口服,对照组采用布洛芬口服,治疗5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痛经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9.17%(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经汤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会宁县中医医院推拿科住院疗收治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96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温通针法治疗(合谷、三阴交、地机、太冲)联合少腹逐瘀汤(小茴香、蒲黄、川芎、延胡索、没药、当归、五灵脂,干姜、赤芍、肉桂、三七)口服。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1次/d。两组均于月经前7 d开始治疗,连续治疗直至月经来临,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8%;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5.4%。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COX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通针法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陆氏温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陆氏温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陆氏温针法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研究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家兔血液代谢物谱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机制。方法:40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以卵蛋白诱导法联合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针刺干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于"足三里"分别施以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7 d。干预结束后测定各组痛阈值以及膝关节表面温度;心脏采血制备血清,对血清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和P值(P0.05)筛选出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痛阈、膝关节表面温度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干预后痛阈、膝关节表面温度升高(均P0.05);热补针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液代谢物中肉碱、Lyso PC(14∶0)、Lyso PC(18∶3)、Lyso PE(0∶0/20∶5)、Lyso PE(0∶0/22∶1)、癸酸、硬脂酸以及乳酸的含量均升高,亮氨酸、缬氨酸、谷氨酰胺、焦谷氨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半乳糖、甘露糖含量均降低,上述代谢物具体涉及到脂肪酸、氨基酸、三羧酸循环以及糖类代谢。各针刺组干预后上述代谢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热补针法组较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乳酸的含量降低,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半乳糖、甘露糖的含量升高。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体现在对三羧酸循环与糖代谢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通针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以及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TCS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 TCS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40/45),对照组为73.33%(33/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通针法治疗阳虚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筋燔刺结合拔罐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筋燔刺结合拔罐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膝关节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燔刺结合拔罐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针刺补法组采用透刺配合捻转补法治疗,针刺泻法组采用透刺配合捻转泻法治疗,平补平泻组采用透刺配合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改善情况。结果针刺补法组总有效率88%,针刺泻法组84%,平补平泻组8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3组治疗后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组间比较显示,针刺补法组与针刺泻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补平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泻法组与平补平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配合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针刺补法效果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四逆汤合八珍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四逆汤合八珍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芬必得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痛经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0%,对照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痛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汤合八珍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对照组口服艾附暖宫丸,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7%,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针刺加麦粒灸疗法与针刺疗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差异。方法: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麦粒灸组30例和针刺组28例,针刺组取患侧内膝眼、犊鼻、梁丘、鹤顶、血海、阳陵泉,采用捻转补法为主,针刺加麦粒灸组针刺方法及取穴与针刺组相同,针刺结束1h内行麦粒灸治疗,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1个月随访时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中3个维度(疼痛、僵硬、关节活动)的积分变化,并进行综合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时点两组患者VAS、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加麦粒灸组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患者VAS、WOMAC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均未见明显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加麦粒灸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7.86%(19/28),针刺加麦粒灸组临床疗效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加麦粒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具有很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络包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型)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通络包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治疗,治疗2个疗程20d。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28%,对照组为8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包配合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型)疗效明显优于玻璃酸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味治疗阳虚寒凝型癌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阳虚寒凝型癌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阳和汤加味治疗,2组疗程均为15d。结果:腹水消退有效率治疗组为66.7%,对照组为40.0%,临床受益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加味治疗阳虚寒凝型癌性腹水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