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中,抽取90例入组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康复训练治疗)和治疗组45例(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第2周、第4周、第6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升,自理能力显著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敷贴联合抗痉挛手法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痉挛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及敷贴方式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评定患者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按摩敷贴联合抗痉挛手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中医症候、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单一抗痉挛手法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芒针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4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芒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均辅以内科常规疗法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BBS评分、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BBS评分、Barthel指数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的Fugl-Meyer量表评分、BBS评分、Barthel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芒针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邱娅  李瑞娟  张静 《陕西中医》2014,(5):594-595
目的:研究穴位推拿治疗对中风中经络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治疗组进行康复治疗,并给予穴位推拿按摩。对照组只给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6周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实施穴位推拿组的康复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康复后6周Fugl-Meyer累加积分比较穴位按摩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推拿按摩可有效改善偏瘫肢体麻木、疼痛,促使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脑梗死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恢复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康复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住院的中风后下肢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采用《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进行感觉功能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 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 B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恢复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为临床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温针灸治疗,均治疗4周。以神经缺损、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为依据判定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治疗观察组仅出现1例(2.50%)多次针刺引发下肢肌阵挛所致的明显疼痛,未见其它针刺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神经缺损和痉挛症状,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风醒脑口服液结合康复训练早期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风醒脑口服液,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醒脑口服液结合康复训练早期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能显著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壮医烫熨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壮医烫熨疗法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以及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两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8%,明显优于对照组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72,P0.05)。结论:壮医烫熨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能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分级法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2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BI及GQOL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可以加快患者肢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刺激、针刺、按摩、康复训练四位一体方案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2例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针刺、按摩、康复训练四位一体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负面情绪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46.92±9.31)、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8.31±11.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切全血黏度为(4.02±0.31)mPa·s、低切全血黏度为(7.43±1.22)mPa·s、血浆黏度为(1.12±0.25)mPa·s、红细胞积压为(37.28±3.94)%、红细胞聚集指数为(1.13±0.22)、SAS评分为(31.09±9.43)、SDS评分为(31.22±9.0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刺激、针刺、按摩、康复训练四位一体方案可以有效促进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四肢穴位按摩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四肢穴位按摩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半月后及出院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半月后及出院3个月后Fo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中风瘫痪患者,给予四肢穴位按摩干预,明显能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吴中朝  栗新 《中医杂志》2012,53(20):1746-1749
目的 比较巨刺针法与传统患侧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取健侧手阳溪、阳谷、合谷、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关节的运动;对照组取患侧手相同穴位.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穴行针1min.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根据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法、Fugl-Meyer评价量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法、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手肌张力分级、手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平衡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巨刺针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单纯进行现代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min,1周治疗6次,以2周为1疗程;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针刺,1次/日,每次30min,1周治疗6次,以2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改良的Fugl Meyer上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VAS、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作用明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临床建议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太极拳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太极拳治疗,每日练习1次,每周练习5次,持续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头部两侧运动区、合谷、解溪、太冲、曲池、足三里、环跳、肩髎、昆仑)治疗,使用直径为0.3 mm、长度为5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体表穴位以直刺法下针,以提插法进针;头部穴位以平刺法下针,以捻转手法进针。每个穴位灸三壮,留针时间为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1次/d,每周治疗6次,根据患者的耐受力调整持续强度与时间,连续治疗2个月。两组均于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联合太极拳能提升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干预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56例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干预2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FMA)及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科室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6个月后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巴氏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加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其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均有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有效,在于腹部穴位调节的全息效应,使其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流通,进而有助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脏腑图点穴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45 min/次,6次/周;治疗组先给予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待康复训练结束后给予脏腑图点穴法,90 min/次,6次/周。两组均治疗3周判定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 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脏腑图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