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经脉学专书,电是最早的灸疗学著作。它的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目前诸多文章仅着眼于分析该书经脉、病候等,而尚未见文从针灸治疗学角度探讨“皆灸×脉”内容的。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作讨究。《足臂十一脉灸经》在论述每条经脉的主病病候——“其病”之后有云:“皆灸×脉”(脉在原书作“温”,指经脉。“温”与脉通,本文均以“脉”代之。)“皆灸  相似文献   

2.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3.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4.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经,其中有关经脉内容,该帛书整理小组的一些学者称之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都早于《内经》。而《足臂  相似文献   

5.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相似文献   

6.
老官山出土医简中361-628简,简的规格相同,其基本构成、体例皆与张家山《脉书》相同,应定为同一部书,名曰"老官山《脉书》";其中"十二脉"文本系采用张家山汉简《脉书》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合抄改编而成;两篇"别脉"则辑录了早期不同时期共计十二条脉的名称、循行、病候,其中有9条脉病候下还附有灸方,反映了"经脉"概念形成之前不同发展阶段"脉"的特征;"诊脉法"描述的是"决死生"和"知病之所在"两种不同的诊脉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可以发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医家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以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相似文献   

8.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两种十一脉说,这两种学说除未与脏腑建立系统联系,没有循环流注观念外,其余内容已与《内经》有关理论比较接近。事物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可以推测,在十一脉说之前,当存在更原始的说法。首先从经脉帛书分析:(1)经脉命名方面,《阴阳十一脉灸经》在足脉前不署“足”字,径称“××脉”,似乎这些经脉本属于足,无须注明,而在臂脉,则必以“肩脉”、  相似文献   

9.
李海峰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0-822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其病"、《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病"和《灵枢·经脉》"所生病"中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等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三篇文献记述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说明疼痛病症是经脉病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脉理论形成初期,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认识可能有部分来源于对疼痛诊察或治疗的结果,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疼痛病症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京生 《中医杂志》1992,33(12):8-10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13.
1973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一批帛书,其中有两篇经脉学专著,整理小组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据考证,其成书年代均早于《内经》。其内容与《内经》的《灵枢·经脉》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重要的是,从中可看出经脉病候“是动、所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医家对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认识经历了较长一段变革,至《灵枢经·经脉》才基本完善了该经的循行及主病.而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有手厥阴心包经的相关内容.经研读其所载臂太阴脉与臂少阴脉的主治所见,此二脉均主治心之病变与臂厥症,而未涉及肺的主证.限于当时医学水平,对于十一脉的名称和描述有所欠缺.通过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及孔穴的沿革与完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方向的沿革与完善和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病证的沿革与完善3个层面的阐述与分析,认为至《灵枢经》成书,针灸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延至《难经》等著作问世,其核心内容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16.
黄龙祥 《中医杂志》1994,35(3):152-153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疒颓)病治疗中载有一灸方“灸其奉阴、泰阳□□,令”,原书整理者注曰:“太阴、太阳,人体脉名,似指足太阴脉、足太阳脉。”于是国内有些学者据此,并参照《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十一脉病候下“诸病此物者,皆灸××脉”之文,提出了“古人先发现经脉,后发现腧穴”的观点,在针灸界引起了关于“究竟是先经后穴,还是先穴后经”的论争,至今仍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其实这是由于误解原文而引起的争论。经系统考察后发现,《五十二病方》所载  相似文献   

17.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梳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解读,有经脉与腧穴两类。根据《素问·缪刺论篇》手足加阴阳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耳脉内容相同,提出手足加阴阳源自古脉名。纵向对比《天回医简》《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演变,认为经脉系统原有部位与阴阳二类,《天回医简》将二类融合,并将“头巨阳”“颊巨阳”等不同部位的同名脉串联而成“巨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有二类经脉的影子,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逐步完成了部位加阴阳向手足加阴阳的转化,形成了现今经脉系统的雏形。进一步提出脉、穴同源自施术部位且互相影响,并以历代医家围绕《素问·决死生篇》中脉动、经脉、腧穴问题争论不休为例,强调明晰此源流对针灸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马王堆、老官山、《黄帝内经》等文献,对手臂阴经的循行演变及主治进行探讨,发现《灵枢·经脉》中手三阴脉的形成经历了一阴、二阴到三阴的演变,其起点随着脉动点的增加由脥部向手掌延伸。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唯一缺少的一条,此经脉在老官山才形成,彼时称之为心主之脉,心主之脉的诞生是《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循环无端的基础;而在经脉终点的记录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遵循不同的原则,《足臂十一脉灸经》更加注重临床治疗效果,其经脉终点依据主治所及而定,《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皆入心,这一做法为老官山十二脉所沿用。当经脉与脏腑相连的系统形成时,由于经脉不再入心,经脉对应的主治亦发生了迁移。  相似文献   

20.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论述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病候,按经脉循行列出穴位,编写各经脉穴位歌,倡立十四经脉,把任、督二脉提高到十二经脉的同等地位,并对十四经脉进行发挥,确为创新之作。然而该书存在概念运用不规范;“经脉"拆开解释导致后人认识混乱;断句错误没有发现而给予纠正等问题,应被后世医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