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来曲唑联合小剂量尿促性素(LE+HMG)促排卵方案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年龄不超过38岁,因不明原因不孕行AIH治疗,共580对夫妇(1191个周期)的病例资料按是否促排分为6组,包括自然周期组512个周期、单纯克罗米芬促排(CC)131个周期,单纯HMG促排126个周期,CC+HMG促排148个周期,单纯LE促排133个周期,LE+HMG促排141个周期。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促排卵联合AIH治疗的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p);5种促排卵方案里,不同促排卵方案中,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LE+HMG组显著高于单纯LE组和CC组(P0.05),而与CC+HMG组及HMG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中HMG组双胎率相对最高(%),LE+HMG组的早期流产率(%)、双胎率(%)及宫外孕率(%),显著低于另4种方案组(P0.05)。结论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LE联合小剂量HMG促排卵+AIH治疗,可获得相对更高的临床妊娠率,较低的流产率和多胎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治疗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对204例不孕症患者371个周期行IUI治疗,随机分为4组: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NC)组共102个周期,克罗米酚(Clomiphene,CC)组98个周期,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HMG/HCG)组120个周期,CC/HMG/HCG组51个周期,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CC/HMG/HCG组(19.6%)与HMG/HCG组(20.0%)的周期妊娠率显著高于NC组(6.9%)及CC组(8.2%)(P〈0.01)。CC/HIMG/HCG组的HMG用药量和用药天数显著小于HMG/HCG组(P〈0.05)。结论CC/HMG/HCG和HMG/HCG促排卵联合IUI均能提高IUI治疗不孕症的妊娠率,CC/HMG/HCG促排卵药费支出少,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宫腔内人工授精97个周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选择84对患者97个周期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按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 补佳乐 HCG、克罗米芬(CC) HMG HCG分为三组进行围排卵期IUI技术比较。结果 84对患者进行97含属期IUI,自然周期11个,有1例妊娠,妊娠率0.09%;克罗米芬(CC) 补佳乐 HCG组57个周期,有8例妊娠,妊娠率14.04%:克罗米芬(CC) HMG HCG组29个周期,有6例妊娠,妊娠率20.69%。结论 使用促排卵药物,尤其克罗米芬(CC) HMG HCG组,诱发排卵数目多,子宫内膜厚。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中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人工授精时使用排卵药物患者分为观察组,未使用排卵药物患者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率、流产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不同方案药物干预排卵对人工授精疗效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妊娠率12.2%,对照组妊娠率8%;观察组中克罗米芬组(CC)、人绝经尿促性腺素组(HMG)、CC+HMG、来曲唑组(LE)及来LE+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33%、5%、7.46%、24.37%,5组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流产、多胎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E+HMG方案妊娠率高于其他方案,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间流产率、多胎率及OHSS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药物促排卵可提高不孕症患者行宫腔内人工受精的妊娠率,其中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方案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不同授精方法与人工授精妊娠成功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各种因素。方法558对不孕夫妇采用不同促排卵方式和授精时间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同时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共进行了623个周期治疗,周期妊娠成功率为13.3%。授精时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9.70±2.29mm。使用药物促排卵患者中,克罗米芬组(CC)组、尿促性腺组(HMG)组和CC+HMG组的IUI成功率分别为28.2%、5.2%和25.0%,HMG组与CC组及CC+HMG组相比差异显著(P分别等于0.000及0.001)。单次或双次IUI的成功率分别为10.9%和14.4%,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5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为自然周期排卵、以何种药物进行促排卵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是影响IUI成功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对最佳操作点进行判定,结果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05mm时最容易成功妊娠。结论年轻、克罗米芬促排卵、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05mm者IUI容易成功。单次或排卵前后双次IUI与妊娠成功率无关。  相似文献   

6.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中心2006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的1073个周期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组,促排卵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组,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低于促排卵组,分别为8.6%和20.0%,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促排卵组中FSH组妊娠率最高,为45.5%,尿促性腺组(HMG)、克罗米芬(CC)+HMG组和来曲唑+HMG组妊娠率相似,分别为22.0%、18.8%和20.0%,三者比较无差异,但三者明显高于CC组或来曲唑组(13.9%和10.6%)(P〈0.01)。自然周期组无自然流产、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促排卵组流产率13.9%,多胎妊娠率19.2%,OHSS发生率0.5%,40例多胎妊娠中35例和5例OHSS均发生于HMG组。结论促排卵组IUI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但促排卵增加多胎妊娠、流产和OHSS的发生;促排卵组中FSH、CC+HMG或来曲唑+HMG在保证较高妊娠率的同时,相对减少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龄妇女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的人工授精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高龄女性人工授精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201例,促排卵周期379例,比较两者的成熟卵泡数、妊娠率、流产率等,并分析其受不同促排卵方案和不同不孕原因的影响。结果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的生化妊娠率(8.45%vs 11.60%)、临床妊娠率(7.46%vs 10.29%)、异位妊娠率(0vs 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然周期流产率(8/15,53.33%)高于促排卵周期流产率(7/39,17.95%)(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成熟卵泡数量,CC组(1.87±0.85)、CC+HMG组(1.80±0.75)高于LE组(1.29±0.53)、LE+HMG组(1.38±0.63)、HMG组(1.35±0.60)、rFSH组(1.35±0.48)(P0.05);临床妊娠率CC组(1/23,4.35%)低于其他组(P0.05);各促排卵组的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患者各种不孕原因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女性的自然周期流产率高于促排卵周期流产率;高龄女性采取合适的促排卵方式可以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少量尿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周期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冷冻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排卵正常,根据内膜准备的方法,分自然周期(A组274人)和少量HMG促排方案(B组176人)。人工周期(C组100)主要用于月经不规则者。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结果患者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移植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5.3%、54.5%,35.0%,其中B组妊娠率最高,B组与C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员意义P0.05,3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冷冻胚胎移植周期,月经周期规则采用少量HMG促排周期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促排卵方案对高黄体生成素(LH)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促排卵指导同房高LH的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注射用尿促性素(HMG)组(A组)、枸缘酸氯米芬片(CC)组(B组)、来曲唑片(LE)组(C组)、LE+HMG组(D组)和CC+HMG组(E组)五组,每组40例。对五组患者HCG日生殖激素水平、促排卵效果、OHSS发生率及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CG日D组、E组患者的LH、E2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LH、E2水平又均显著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又显著低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患者的单卵泡排卵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均显著多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单卵泡排卵率又显著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又均显著低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五组患者的OHSS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患者的平均周期数显著少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平均周期数又显著少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又显著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五组患者的流产率、多胎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HMG较CC+HMG、LE、CC、HMG促排卵方案更能有效提升高LH的PCOS不孕患者的LH、E2水平、单卵泡排卵率、临床妊娠率,降低患者的T水平,增加患者的HCG日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减少患者的平均治疗周期,从而切实有效地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中心目前冷冻胚胎移植(FET)周期中常用的自然周期(NC)、激素替代周期(HRT)及来曲唑+注射用尿促性素(LE+HMG)这3种内膜准备方案对冻融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到2017年12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FET助孕治疗的4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其助孕结局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移植胚胎数及移植优胚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HMG组HCG日平均内膜厚度、种植率及妊娠率分别为(9.29±1.50)mm、25.10%、48.90%,HRT组平均内膜厚度、种植率及妊娠率分别为(8.63±1.50)mm、22.11%、40.99%,NC组平均内膜厚度、种植率及妊娠率分别为(9.03±2.04)mm、18.36%、29.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方案不同内膜厚度未对解冻结局造成影响(P0.05)。结论LE+HMG诱导排卵的内膜准备方案FET妊娠结局最佳,但本次研究行自然周期内膜准备方案的样本量较少,因此该结论的推广应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助孕方式用于小卵泡排卵性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寻找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301例小卵泡排卵患者的455个自然监排周期和459个促排卵助孕周期,根据患者输卵管情况及配偶精液结果,在病人知情同意条件下分为用药促排组、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组。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并根据具体发育情况决定促排用药及剂量。比较三组间排卵日/HCG日优势卵泡(≥15mm)数、最大卵泡直径、Lufs发生率、OHSS发生率、周期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经以上助孕方式治疗后IVF-ET组的HCG日优势卵泡(≥15mm)数、周期妊娠率均高于其他两组,Lufs发生率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OHSS发生率及多胎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促排组及AIH组中应用克罗米芬(CC)、尿促性素(HMG)、CC+HMG的三种用药方案中,CC+HMG周期妊娠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用药早期流产率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促排卵治疗对小卵泡排卵的患者有明显疗效;促排药物使用CC)联合HMG则有利于减轻CC的副作用,避免HMG引起的卵泡过小即排卵的情况,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在药物促卵泡发育的同时,根据患者适应症采用辅助助孕技术AIH或IVF可进一步提高妊娠率,是小卵泡排卵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来曲唑(LE)促排卵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Ⅱ型生殖内分泌异常不育而初次促排卵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LE组和CC组各80例,于月经第5天开始,LE组服用LE 5mg/d共5天,CC组服用CC100mg/d共5天,2组均于月经周期第10d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厚度,当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18-20mm时,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0-10000IU诱发排卵,嘱患者于HCG注射后次日同房,HCG注射后48h经超声证实卵泡是否破裂,排卵后15d测血清HCG以明确是否妊娠,妊娠者于排卵后30d超声检查见胎心搏动为临床妊娠。结果 LE组80例中63个周期排卵,排卵率78.8%,16例临床妊娠,妊娠率为20.0%。CC组80例中59个周期排卵,排卵率为73.8%,13例临床妊娠,妊娠率16.3%。两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CG注射日LE组的优势卵泡数为1.21,明显少于CC组1.48,P值均0.05。LE组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为0.98cm,显著厚于氯米芬组的0.81cm,P0.05。结论 LE用于Ⅱ型无排卵促排卵疗效果优于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液处理后精子形态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共651个人工授精周期,精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形态学分析严格按照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人类精液检验与处理实验手册第五版标准,比较处理后精子形态4%和≥4%时促排卵方案、周期数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当处理后精子形态4%时,NC、HMG、FSH+HMG和LE+HMG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5.5%、12.1%、12.1%和10.6,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当处理后精子形态≥4%时,NC、HMG、FSH+HMG和LE+HMG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8.0%、15.2%、18.5%和16.9%,且FSH+HMG和LE+HMG与NC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HMG周期妊娠率较NC有所提高。精子形态4%组,第1,2及≥3周期,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3.0%,8.9%,0.0%,且≥3周期与1,2周期相比差异显著(P0.05);精子形态≥4%时,第1,2及≥3周期,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8.9%,15.3%,13.5%,且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当≥3周期时精子形态4%和精子形态≥4%两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0.0%和13.5%,差异显著(P0.05)。结论当男性患者精子形态4%时,治疗方案应采用自然周期,且周期数不宜超过2个周期,如未孕,应尽快转入IVF/ICSI治疗;精子形态≥4%时,可考虑选用促排卵治疗,行3个及以上人工授精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4.
谢广妹  倪亚莉 《医学信息》2009,22(8):1594-1595
目的 探讨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的促排卵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2例服用LE治疗,记录卵泡发育、多胎妊娠率、排卵率、妊娠率等指标.并与同期使用CC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LE促排卵治疗62例患者77个周期中72个周期有排卵,3个周期发生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妊娠率18.5%.CC促排卵治疗40例患者45个周期中39个周期有排卵,4个周期发生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妊娠率13.5%.结论 LE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的排卵率,但其排卵率和妊娠率并未显著优于克罗米芬,能否作为一线的促排卵药物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来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宫腔人工受精(IUI)中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促排卵并行IUI的不孕患者109例共163个周期,分为5组,A组为来曲唑;B组为氯米芬;C组为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HMG);D组为氯米芬联合HMG;E组为HMG;月经周期第8天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当优势卵泡≥20 mm,或尿黄体生成素(LH)阳性,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HCG)10000 IU,之后24~36h进行IUI;观察成熟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结果与B组比较,C组,D组HCG日成熟卵泡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率C组最高为96.8%;B组最低为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率E组为25.0%最高;B组为4.8%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发生双胎妊娠2例,C组发生双胎妊娠1例,A组发生四胎妊娠1例。C组发生OHSS1例。结论在IUI中各种促排卵方案获得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G能促进多个卵泡生长及子宫内膜发育,联合用药可弥补单用氯米芬导致的内膜薄等缺点,增加临床妊娠率;促排卵过程中须重点控制优势卵泡数量,尽可能减少OHSS及多胎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缺乏内源性LH峰的促排卵周期中,使用短效GnRH-a诱导卵泡成熟与排卵的临床效果及适宜剂量.方法 在使用HMG的促排卵周期中,当卵泡成熟时,缺乏内源性LH峰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107周期)与对照组(93周期),分别给予短效曲普瑞林和HCG,监测尿LH值变化,并在卵泡破裂日行IUI,给予黄体史持.结果 两组的排卵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组中分别使用0.1mg和0.2mg短效曲普瑞林诱发排卵,其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LH值在药物注射后4h0.2mg组明显高于0.1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用药前后的尿LH值与对照组相比,在用药后4h、8h、24h、32h的尿L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双胎妊娠率及早期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乏内源性LH峰的促排卵周期中,短效GnRH-a可有效诱导卵泡成熟及排卵发生,获得与HCG相似的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可有效降低OHSS发生;0.1mg和0.2mg的短效曲普瑞林,均可有效诱发内源性LH峰出现;需要常规给予黄体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PCO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治疗的PCOS合并不孕患者宫腔人工授精病例56例、78个周期临床资料,依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3组:CC+HMG组、LE+HMG组、r-FSH组。结果三组年龄、不孕史无明显差异,P0.05,r-FSH组妊娠率高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r-FSH促排卵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PCOS可提高临床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授精周期数和授精时机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3例不孕患者共3747个IUI治疗周期,根据人工授精周期数分为4组:第1周期组(n=1683)、第2周期组(n=1183)、第3周期组(n=609)、第4周期组(n=272)。根据每周期授精次数分为3组:排卵前单次授精组(A组,n=1675)、排卵后单次授精组(B组,n=907)、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的双次授精组(C组,n=1165)。分析IUI周期数及授精时机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1683例患者3747个IUI周期共有420例临床妊娠,临床妊娠率为11.2%,累积妊娠率为24.9%。妊娠率随IUI周期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1周期组IUI妊娠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第4周期组的妊娠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双次授精组(C组)的妊娠率显著高于排卵前单次授精组(A组)及排卵后单次授精组(B组)(均为P0.05),而A、B两组间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3个IUI治疗周期仍未妊娠的患者继续行IUI治疗的妊娠率显著下降,此时应进一步行腹腔镜检查明确不孕原因或积极求助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每周期单次IUI妊娠率显著低于双次IUI,在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可显著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CC)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PCOS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IVF-ET前CC促排卵的情况分为2组:CC抵抗组37例;CC反应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基础FSH、LH、E_2、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促排卵情况、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CC抵抗组体重、BMI均大于CC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抵抗组HOMA-IR高于CC反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C抵抗组促性腺激素(Gn)量、Gn天数均大于CC反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获卵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及因OHSS取消鲜胚移植率均无差异(P0.05);但CC抵抗组的妊娠率小于CC反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CC抵抗组的流产率大于CC反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C抵抗的PCOS患者较CC有反应的PCOS患者行IVF-ET助孕有比较差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0.
CC—HMG—HCG结合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对92例原发不孕或继发不孕有排卵障碍的患者,应用CC-HMG-HCG促排卵治疗,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采用丈夫精子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治疗妊娠49例(49/92),妊娠率为53.26%,治疗总周期为129周期,周期妊娠率为37.98%(49/129),结论:CC-HMG-HCG促排卵及人工授精是治疗不孕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