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方法选我院急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联合早期介入中医康复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施行早期中医传统治疗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方法。两组均治疗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足下垂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恢刺针法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7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研究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总疗效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小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普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与改良踝足矫形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对其步行能力恢复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组,对照组1足内翻干预采取针灸,对照组2干预采取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取针灸+康复功能训练+改良踝足矫形器方式干预,效果分析。结果: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等采用量表进行评测,观察组采取“三联疗法”干预后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有较为显著恢复(P<0.05),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对,观察组采取干预后,步行能力较干预前有较大幅度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与改良踝足矫形器“三联疗法”,能够使步行能力明显恢复,改善足内翻病情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SA)、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WA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洼田饮水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BWSTT,观察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前后各行一次康复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力改善无差异(均为45%,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显著改善(P<0.01)。结论:中药熏蒸结合BWSTT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但对肌力的改善与单纯下肢功能训练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潘氏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100例,共92例完成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潘氏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入组后及30天疗程治疗后,采用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及改良At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氏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及外翻)以及患侧下肢肌痉挛情况;且潘氏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患侧下肢痉挛情况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介入疗法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选择至贲门区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治疗组42例,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服用中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治疗组为59.5%,对照组为55.6%,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卡氏评分比较,治疗组下降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24月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介入疗法用于贲门癌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毒副反应,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将肌肉效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应由于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治疗效果,分析起临床应用意义。方法该次研究实验对象为该院中2016年9月—2018年9月间收入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将其中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样本中开展实验,通过两组随机均分法将患者记录为对照组(n=60)与实验组(n=6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仅选择常规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进行配合治疗,治疗完成4周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足背屈改善总有效率为58例(96.67%),对照组为37例(61.67%),即实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步行能力评分以及Ba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进行治疗方案选择时,不仅应当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还可配合肌内效贴进行使用,这样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足下垂程度,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和日常能力改善难说均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脑血管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只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运动评分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指数(FIM)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的康复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训练联合中医理疗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偏瘫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护理和现代康复训练,其中康复理疗包括中频脉冲电治疗、运动治疗、坐立位平衡训练、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传统中医理疗,包括普通针刺、中药烫熨治...  相似文献   

14.
温灵 《山西中医》2005,21(6):36-36
2001年4月至2005年4月,笔者应用中医辨证配合足反射疗法治疗失眠9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下背痛前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施以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施以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下背痛的康复优良率、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下背痛的康复优良率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下背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针刺组和电体针组,每组2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传统配穴原则治疗,电体针组采用神经刺激原则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MT肌力量表、ADL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8周开始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体针等综合运用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悬钟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加电针足三里、悬钟穴,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悬钟结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