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晕针疗效的临床分析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临床上晕针后疗效提高的3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在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病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晕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治愈的疾病,多为痛症患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疾病,同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机理探讨,认为晕针现象是机体对针刺产生的一种过度的应激反应所致,其临床疗效提高可能与应激源(针刺)与体内适应反应之间的对抗上升到另一个新的稳态,机体的适应及对抗疾病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晕针后疗效提高的临床分析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出现的一种“晕厥”现象,其临床表现为头昏、目眩、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二便失禁、口唇发绀、脉微欲绝等〔1〕。可发生在针刺前(先期性晕针),针刺中(应期性晕针)、针刺后(延缓性晕针)。一般认为是针刺的一种意外情况,应加以避免。但临床上亦有部分患者晕针后,可使病痛甚至是多年宿疾治愈。现将笔者临床上所遇的3例报告如下,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3例均为门诊病例,均不在过饥、过饱、过劳等情况下针刺,针刺前已向病人说明针刺的正常反应。1例过去曾…  相似文献   

3.
探讨晕针及晕针后临床疗效提高的机理,阐明晕针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晕针后疗效的提高与体内气血重新和调有关,气血平衡是治病的根本。晕针有着不良的影响,同时对一些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在针灸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晕针现象,即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等;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降低,甚至突然意识丧失.笔者选取我院40例针灸患者,进行晕针现象的统计与分析,以总结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晕针是针灸施术时常发生的意外情况,其发生率远较其它意外事故(折针,损伤血管、内脏、神经,继发感染等)更为常见。本文分析了50例晕针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影响因素,晕针机理及防治。  相似文献   

6.
晕针产生的心身因素分析及预防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晕针是最常见的针灸不良反应之一 ,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的患者 ,更应引起注意。晕针多由于操作者或患者本身的原因造成针刺过程中发生的昏厥现象 ,本文侧重于分析晕针产生的心身因素以及晕针的预防和处理。1 症状  在患者将要发生晕针之时 ,患者往往有面色改变、头晕、恶心、胸闷、心烦、四肢发冷、脉细弱而数 ,继而发生昏厥、不省人事、面色苍白 ,出冷汗、唇甲青紫、脉细速甚至二便失禁。其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 ,但也有少数在取针后数分钟开始出现症状。2 心身因素分析2 .1 心理因素如紧张、恐惧或情绪过分激动等。2 .2 如饥饿、劳累…  相似文献   

7.
晕针是针灸治疗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现将我科 1 989年以来发生的 4例晕针现象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皆为女性 ,年龄分别为 45、34、56、1 3岁 ;职业 :工人 2例 ,农民 1例 ,学生 1例 ,来诊病证 :3例属中医痹证 ,1例为伴诊者 ,诊疗项目 :针刺 1例 ,针灸 2例 ,陪诊 1例 ,晕针原因 :酒后针刺 1例 ,未事休息、手法过重 1例 ,空腹针灸 1例 ,精神过度紧张 1例。2 临床病例  李×× ,女 ,45岁 ,工人。诊疗时间 1 990年 8月 5日。主诉腰部板滞酸痛 2年加重 7天。针刺取穴 :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复溜 ,神灯照射腰部。经 5次治疗…  相似文献   

8.
晕针,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晕厥甚至不省人事的现象。晕针的先兆症状主要为病人初感疲倦、嗜睡,继之头昏、心慌、恶心,甚则冷汗出,再严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心率增快,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沉细欲绝等。此现象其主要发生在护理注射和针灸过程中,其中针灸实践过程中发生率为0.3-0.8%左右[1-2];注射因素引起的迷走神经晕厥其发生率在0.1%-0.3%左右[3]。  相似文献   

9.
晕针是指针灸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多较短暂。临床表现主要为初感疲倦,嗜睡,继之头晕、心慌、恶心、冷汗甚至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沉细欲绝等。2013年我们收治了4例颈椎病针灸晕针患者,现将晕针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临床中偶遇患者晕针,常经一般处理后晕针症状很快消失.但若出现严重的晕针现象,则须立即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方可使患者转危为安.现将笔者所治3例严重晕针病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灸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主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配穴取印堂、安眠、中脉、照海、内关、厥阴俞、心俞、脾俞、胃俞、胆俞.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主穴用艾条悬灸,配穴常规针刺;对照组主穴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印堂、安眠、申脉、照海.配穴取厥阴俞、心俞、脾俞、胃俞、胆俞.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从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改变、疗效、疗程三方面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变、疗效、疗程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配合灸法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晕推浅析     
晕推作为一种临床上推拿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文章从患者的心理、生理、医者手法、推拿部位、环境因素等对晕推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晕推的处理和预防办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敏 《中国针灸》2009,29(11):876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隔姜灸与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纽采用针刺内关配合隔姜灸心俞、脾俞、公孙等穴;对照组按常规给予美托洛尔、普罗帕酮、肠溶阿司匹林等治疗,经2~4个疗程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优于对照组为81.1%(P<0.05),观察组严重复发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胃下垂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胃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采用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6.0%,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治愈率为36.4%,总有效率为90.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相似文献   

15.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得到世界范围广泛认可,对其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扩展、深入。干细胞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其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迅速发展,对组织的修复、再生或替代治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也有研究报道试图从针灸对干细胞的影响方面揭示针灸的治疗机制,就此内容检索相关文献,从脑病、脊髓损伤、关节炎等不同疾病中针灸对干细胞的影响,以及不同针灸方法对干细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针灸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论述针灸作用不稳定性出现的原因及不稳定性在方向、时间及作用部位等方面的表现,以期对界定针灸治疗病种、优选针灸治疗方案以及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一定提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VA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 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雷火灸能明显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8.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with box in treating enuresis.MethodsNinety-thre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6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Scalp acupuncture,body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with box were used in treatment group.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cured rate was 69.8%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33.3% and 76.7%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部位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部位所用腧穴之频数、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结果 (1)针刺处方用穴以四肢部腧穴最多112穴(2 324次),其次为躯干部位腧穴61穴(748穴次),头面颈项部53穴(547穴次)最少。(2)四肢中手、足、前臂、上臂部、胫踝、股膝选穴最多;躯干部脘腹、腰尻选穴最多,肩背次之,胸膺、腋胁侧腹最少;头面颈项部中头面部选穴较多,而颈项极少。(3)四肢部合谷、三阴交运用最多,曲池、委中次之;躯干部肾俞(56穴次)、中脘(55穴次)、膻中(47穴次)、气海(46穴次)最多;头面颈项部百会(72穴次)最高,其次人中(47穴次)、风池(42穴次)、上星(36穴次),颈项(4穴)最少。(4)四肢部选穴不仅范围广,且总体腧穴及单个腧穴运用频度均较高;躯干部选穴虽较广,但单个穴位使用频次不高;头面颈项部腧穴中偏重使用百会、人中、风池等穴。结论 《针灸大成》针刺处方选穴以四肢部腧穴运用为主,躯干次之,头颈部相对较少,具体选穴以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居多,躯干区选穴较广,...  相似文献   

20.
许云祥 《中国针灸》2006,26(9):673-675
目的:为培养复合型针灸高级人才,对针灸学双语教学进行探讨。方法:从双语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针灸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与探讨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问题。结果:针灸学的双语教学应该从统一思想、正确定位出发,同时注重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学考试等的选择,并采用适当方式使双语教学成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与升华。结论:针灸学的双语教学是顺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妥善处理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