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所引起的非炎症性、可逆性病变。本院自2005年8月-2008年5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共检出MC1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柳茂森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0):1298-1298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性疾病,老年人群多见,多发生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剂的人群。随着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黏膜黑变病的检出率有逐渐升高趋势,本院2002年6月至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患者5480例肠镜检查中诊断为结肠黑变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结肠黑变病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结肠疾病。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普及,本病的检出率逐渐上升。我院从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共行结肠镜检查3933例,检出结肠黑变病8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含有脂褐素物质以致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它与结肠、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10~2005-05我院结肠镜检查8 800例中共发现结肠黑变病20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结肠黑变病5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润生  吴浩 《华西医学》2004,19(3):470-470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粘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病变。1857年Virchow最早将结肠粘膜的黑色素沉着现象命名为MC。现将我院于2000年5月~2003年4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的53例MC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并对本组资料的病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结肠疾病,临床较少见,结肠镜下肠黏膜呈棕褐色或黑色,又称结肠黑色素沉着病.  相似文献   

7.
结肠黑变病(MC)是一种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性肠病,在老年群体中更常见,患者多有长期便秘及服用蒽醌类泻剂史,一般认为蒽醌类药剂服用史为其发病的关键因素,然而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甚明确。大量研究发现MC更易伴发结肠腺瘤性息肉,在结肠癌患者中检出MC的概率亦高于一般人群,实验研究也证实MC与结肠癌在某些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方面有一定关联,故推断MC可能与结肠息肉和结肠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加深对MC的认识可能对结肠肿瘤的预防也有一定意义,本文对MC研究进展及其与结肠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X)组合方案对广泛病变型克罗恩病(CD)患者的炎症指标及肠黏膜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内镜分级评价标准及肠黏膜愈合标准,回顾性分析160例广泛病变型CD患者[IFX组合方案治疗组(98例)、传统药物治疗组(62例)]的炎症指标及肠黏膜愈合资料。结果 IFX组合方案治疗组在第2次治疗前,CRP、ESR、IL-6迅速下降,血清TNF-α升高(P均< 0.05)。IFX组合方案治疗组中,治疗达12次患者的结肠黏膜愈合率与小于12次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FX组合方案治疗组内镜下总有效率(80.3%,57/71)较传统药物治疗组(64.5%,40/62)患者高(P = 0.041)。结论 应用IFX组合方案可使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但不影响肠黏膜的愈合。IFX组合方案较传统药物治疗组更可促进结肠黏膜愈合。  相似文献   

9.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colitis,MC)是一种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正常而病理学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colitis,CO)及淋巴细胞性结肠炎(1ymphocyticcolitis,LC)两个亚型。目前MC占发达国家慢性腹泻的4%~13%。  相似文献   

10.
健康体检发现结肠黑变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简称黑变病)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渐多,一致认为它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多发生于长期便秘,服用蒽琨类泻剂的患者[1].  相似文献   

11.
83例结肠黑变病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霞 《现代护理》2005,11(18):1536-1537
近年来随着电子大肠镜的广泛应用,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的报道有增多趋势,因其常伴发结肠肿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胃镜室从1994~2004年10年间的4129例肠镜检查中检出MC83例,检出率为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原  石国庆  吴会超  王红 《临床荟萃》2001,16(21):978-978
结肠黑变病 ( melanosis coli,MC)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点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 [1 ] ,国内发病率低。我院5 0 0 0余例结肠镜检查中 ,发现 MC 9例 ,检出率约 0 .18%。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9例中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2 0~ 73岁 ,平均 5 2岁。其中 8例有便秘病史 ,1例有便血史 ;其中 1例 3次结肠镜检查均确诊MC,且发现息肉 ,并行高频电切除 ,在停用泻药 1年后 ,其色素斑颜色有变浅趋势。 9例临床特点见表 1。表 1  9例 MC临床资料序号性别年龄病  史服泻药史结肠镜表现病 理1男 30便秘 1 0年番泻叶、大黄全结…  相似文献   

13.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少见病,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电子肠镜的广泛应用,国内报道逐渐增多.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36例老年人MC,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的7例炎症性肠病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病人中6例溃疡性结肠炎(UC)。1例克罗恩病(CD)。5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通过彩色超声24小时内确诊;1例克罗恩病合并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经血管造影24小时内确诊;1例合并中结肠动脉及左结肠动脉血栓形成的,经手术确诊。6例经溶栓、抗凝、扩血管等保守治疗后缓解,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缓解。结论:彩色超声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应早期进行溶栓、抗凝及扩血管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阳通便法治疗结肠黑变病(MC)的疗效。方法将122例MC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停用蒽醌类泻药、莫少必利等促进胃肠道蠕动药治疗;治疗组在停用蒽醌类泻药的基础采用温阳通便法治疗,药物有肉苁蓉、牛膝、肉桂、当归、炙黄芪、生白术、炒莱菔子、陈皮、枳壳、川朴、升麻,观察治疗前后电子肠镜下肠道病变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便法治疗MC起效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110例结肠黑变病内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  闫晟玺  杨金国 《临床荟萃》2003,18(20):1184-1184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scoli,MC)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 ,属少见病 ,但近年来随着纤维 (电子 )结肠镜的普及和人们对该病的日益重视 ,该病在我国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我院内镜室 1991年 9月至 2 0 0 3年 3月 ,从 5 381例肠镜检查中共检出结肠黑变病 110例 ,占同期患者的 2 .0 4 %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 110例结肠黑变病患者 ,男 39例 ,女71例 ,男女比例为 1∶1.82 ,年龄 18~ 78岁 ,平均 5 1.8岁。临床症状 :不同程度的便秘 5 9例 ,大便不爽 31例 ,便秘与腹泻交替 6例 ,腹胀 10例 ,腹…  相似文献   

17.
王博扬  张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3):537-538,F0003
大肠黑变病(MC)又称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非炎症性、可逆性病变。研究表明,目前MC的检出率处于上升趋势,人们对MC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从MC定义、诊断标准、分级、发病机制、与大肠常见疾病相关性进行综述,目的在于加大人们对MC发病机制的了解,对MC,及MC可能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猫抓病性结肠淋巴结炎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二例猫抓病性结肠淋巴结炎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二例均有猫接触史,除体表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外,主要表现为结肠淋巴结炎并呈肿块样改变,CT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肠腔无狭窄改变及结肠黏膜无破坏。结论 结合病史,CT扫描对猫抓病性结肠淋巴结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髓过氧化物酶对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监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作为炎症性肠病(IBD)病情活动监测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观察了15例IBD活动组患者[其中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5例]、15例IBD非活动组患者(其中缓解期UC10例,缓解期CD5例)、12例对照组患者结肠粘膜病理变化.按Oshitani评分标准和D'haens评分标准进行UC和CD组织学评分,测定结肠黏膜MPO活性。结果: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IBD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亦较IBD非活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粘膜MPO活性均较对照组高,IBD活动组MPO活性较IBD非活动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PO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IBD病情活动的临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慢性胃炎患者,取胃窦黏膜进行HE染色及Hp检查,计算黏膜及黏膜下的完整和脱颗粒MC数。结果:Hp阳性组黏膜内MC脱颗粒者多于Hp阴性组(P〈0.01);MC计数在活动性炎症组高于非活动性炎症组(P〈0.01)。结论:MC可能在Hp相关性胃炎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