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诊断胃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3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加强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部位和肿瘤的形态特征: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9例,胃肠道间质瘤多发8例。其中,有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10例位于小肠,7例位于直肠。37例患者中,22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向腔外生长;8例向腔内生长(其中3例表面凹凸不平)。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50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胃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诊断与胃镜诊断的准确率以及肿瘤的良恶性与病理分型的符合率、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15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确诊恶性20例,良性130例;64排螺旋CT检出恶性20例,良性130例,误诊1例,漏诊1例;胃镜检出恶性40例,良性110例,误诊30例,漏诊10例。64排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胃镜检查,误诊率、漏诊率显著低于胃镜检查(P <0.01);64排螺旋CT诊断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P <0.01);恶性、良性影像学病灶结果显示,肿瘤形态、边缘、强化、密度方面差异显著(P <0.01)。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数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笔者收集南昌市第三医院2005—2009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病例11例,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胃间质瘤在CT中的影像特点,螺旋CT对胃间质瘤诊断的依据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1983年由Mazu等提出,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见的上皮来源胃肠道肿瘤相比有较大差别。GIST最常发生于胃(60%),占胃部肿瘤的1%~3%。目前关于胃间质瘤报告较少,本文对我院近3年确诊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手术病理,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 3 5例 ,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3 5例中 ,食管间质瘤 1例 ,胃间质瘤 2 4例 ,肠道间质瘤 10例。GISTs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 :胃肠道软组织肿块 ,向腔内、外或腔内外突出 ,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 ,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 ,周边强化。 3 5例GISTs中 ,良性 7例 ,肿块直径多小于 5mm ,边界清楚 ,多均匀强化 ;恶性 2 8例 ,肿块直径大于 5mm ,边界多不清楚 ,17例肿块内有坏死 ,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 ,对GISTs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1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7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例未定性;2例发生肝转移,1例合并结肠腺癌。1例位于食管,8例位于胃,3例位于小肠,2例位于结肠。14例胃肠道间质瘤最大径1~15cm不等。4例形态不规则,10例为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1例混合性生长,境界不清,2例腔内生长,11例腔外生长。肿瘤密度不均匀,轻~重度强化,2例见钙化。结论:CT是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9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其中25例患者肿瘤为单发,2例患者2个病灶.肿瘤来源分别为胃(16个,55.17%)、十二指肠(1个,3.45%)、小肠(5个,17.24%)、结肠(2个,6.89%)、胃肠外(5个,17.24%).结果 27例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9个病灶中,20个病灶(69.0%)超声提示为胃肠道间质瘤,6个病灶(20.7%)超声仅提示肿瘤存在,3个病灶(10.3%)误诊为其他疾病.20个超声提示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灶中,13个病灶超声提示肿瘤来源于胃,其中11个与手术结果相符;4个病灶超声提示肿瘤来源于小肠,其中3个与手术结果相符;1个病灶超声提示肿瘤来源于十二指肠,与手术结果相符;2个病灶超声提示肿瘤来源于结肠,均与手术结果相符.本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9个病灶中,22个病灶超声表现为以实性为主散在大小不等的囊性无回声区的囊实性包块,体积较大,无假肾征;6个病灶表现为实性;1个病灶表现为囊实性以囊性为主.结论 超声检查简便、经济、可重复,可作为诊断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方法:3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对其CT增强前后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中,恶性间质瘤20例,潜在恶性15例。间质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2例,所有间质瘤均经CT检查检出。肿瘤最大径从1.5cm至16.7cm,平均为5.5cm。肿瘤大多边界清晰,以向腔外生长为主,肿瘤增强后可出现比较明显的强化。肿瘤边界清晰的占全部病例的91.4%(32/35),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的占80%(28/35),肿瘤出现中度强化以上的占94.3%(33/35)。结论: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于检出肿瘤和明确部位,治疗前的综合评估以及治疗后的跟踪随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在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4例,其中行CT检查33例,行MRI检查11例,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及MRI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符合率。结果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31例,误诊为胃窦癌和纤维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7例,误诊为肛管恶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胰腺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63.6%;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可有液化、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侵犯邻近脏器及有远处转移。结论 CT及MRI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确诊需依据手术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3.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大网膜及肠系膜3例;良性19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黏膜下型8例,浆膜下型12例,肌壁间型7例,胃肠道外型3例;黏膜下肿瘤血液供应丰富,向腔外生长,多数密度不均匀,内部可发生囊变或坏死,少数见出血、钙化及气体影;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双期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病理检验技术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及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在2007年至2010年3月间应用CT螺旋扫描机螺旋扫描机及增强扫描诊断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扫描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3例     
随着病理技术的进步发展,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 ,GISD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而胃问质瘤的发生占GIST的一半以上。近半年我们诊治3例胃间质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结果,并与CT诊断结果对照。结果:病理诊断良性6例,交界性16例,恶性61例。超声检查在胃、十二指肠及小肠GIS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5%、50.0%和45.5%。声像图表现中,病灶大小及内部是否出现无回声区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T和超声检查在GIST的定位、定性准确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9例胃肠道间质瘤分别位于食管1例,胃7例,空肠4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后腹膜1例。CT扫描显示肿瘤多位于腔外生长,部分发生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综合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7例.肿瘤位于胃18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1例;所有惠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率92.3%,CD117阳性率96.2%.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是病理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CT,MRI综合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趋势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CT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胃间质瘤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3.9岁。全部病例作了CT平扫,其中10例作了CT强化扫描。结果:16例中发生于贲门胃底3例,胃体幽门13例;位于黏膜下3例,浆膜下13例;肿瘤平均最大直径10.5cm。平扫CT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区,CT值7~38Hu,强化CT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复发时坏死囊变区明显。结论:CT扫描对胃间质瘤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