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腺增生病是外科常见病。对组织学增生活跃的乳腺增生病变 ,病理医师也难作明确诊断 ,而临床医师与乳腺癌鉴别则更为困难。本文综述近期乳腺增生病与癌的关系。1 乳腺增生病的概念乳腺增生病是组织形态复杂的一组乳腺实质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因病变形态的多样性 ,使其命名杂乱 ,早期名称为乳腺良性囊性病 ,囊性乳腺病 ,囊腺病 ,囊性纤维腺瘤病 ,囊肿性脱皮性上皮增生病 ,乳腺腺瘤样增生病 ,乳腺纤维腺病 ,乳腺硬化性腺病等 ,繁杂的名称给临床工作带来困难。 2 0世纪初 ,有人认为病变中有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是一种慢性炎症 ,称为…  相似文献   

2.
对乳腺增生病组织学分类的再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组织学分类及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厂’一文发表后引起一些临床病理医生们的关注,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再做进一步讨论借此达到病理诊断时被应用的目的。1组织学分类的提出乳腺结构不良由于病变复杂致使命名繁多,如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囊肿病,乳腺囊性增生病,慢性囊性乳腺炎,Shimmelbusch病,乳腺腺瘤样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病,乳腺纤维囊性病,乳腺纤维硬化病等。1990年Page等称为增生性乳腺病(Proliferativebreastdisease),因本病是发生在乳腺的增生性疾病而不是什么乳腺别的疾病,故称乳腺增生病(prollfera…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是指乳腺中小导管及末梢小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而形成的一种病变,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改变,常表现为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4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辛波  李敏  郝恩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1002-1003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方法:总结因乳腺良性疾病进行第二次手术的病例28例,对再次手术的原因、病理、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全组28例,以疼痛、局部肿块为主诉最多见,其次为乳头溢液;病理诊断以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最多见,其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有3例癌变。根据病理结果对良性复发病例行病变局部切除或行单纯乳房切除,诊断为恶性者行乳腺癌根治术。结论: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是造成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乳腺增生可以癌变,局部切除加长期随访对于乳腺良性疾病的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高频超声乳腺回声紊乱中良性增生性病灶的识别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乳腺回声紊乱中良性增生性病灶的高频超声图像与病理组织类型的关系。探讨超声对乳腺良性增生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高频超声检测的228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并与其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归纳228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分为5类:增生性斑块形成137例、导管扩张或/和增生性囊肿形成4l例、乳腺弥漫性回声异常27例、增生性结节或包块形成17例、乳腺囊实性混合回声异常6例。超声诊断结论以图像特征分类结合相应病理改变分为: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组织增生;乳腺纤维腺瘤样增生;乳腺囊实混合性增生。诊断符合率83.3%。结论 本组乳腺良性增生病灶的超声特征分类与其病理结构相关,超声对乳腺性增生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英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63-466,i0021
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用来描述从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iat epithelial atypia)、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至导管原位癌(DCIS)的乳腺原位病变。本文综述了上述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分型、图像特征、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7例乳腺纤维腺瘤的声像图特征并进行超声分型.将超声图片与病理图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57例乳腺纤维腺瘤中,均匀型82例,线条型37例,双色型15例,结中结型3例,囊实混合型9例,钙化型11例;其中1例线条型纤维腺瘤、1例囊实混合型纤维腺瘤及3例钙化型纤维腺瘤误诊为乳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82%(152/157).病理表现:①均匀型为肿瘤内腺管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增生,排列规则所致;②线条型为肿瘤内纤维组织呈条带状增生所致;③双色型为肿瘤内腺管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的比例和排列构型差别明显所致;④结中结型为肿瘤内出现大片出血性梗死所致;⑤囊实混合型为肿瘤内出现囊肿、大汗腺化生、导管上皮增生或腺管囊性扩张所致;⑥钙化型为纤维腺瘤生长静止期间,肿瘤内出现退行性改变,间质钙化所致.结论 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及分型是一种简便、适用、易行的方法,能提高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陈瑛  王淑琴  王芳  万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70-5170
乳腺增生性疾病依据病理分类将其分为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腺病和乳腺囊性增生症,多发于中青年妇女;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复杂多样,超声图像表现多种多样,与多种乳腺疾患鉴别较为困难,现将我院2007—2009年乳腺增生性病变超声误诊21例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25~45岁之间。自1928年Cooper诊断本病以来,由于组织切片的病理表现不同,因而此病的命名有多个,目前;临床常统称为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能否癌变,国内外学音认识尚不一致,而且各家报道的癌变率差别很大。乳腺增生病的病理表现有小叶导管上皮增生、萎缩、囊肿形成及纤维化等,所以造成病理分类混乱。对本病常用分类方法:①腺病型:其病理表现为肿块界限不清,切面灰白色伴有颗粒状黄色区,镜下可见小叶增大,形态不规则,导管_L发增生,间质纤维化;②小叶或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乳腺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增生的X线表现。结果:106例中,导管乳头状瘤病50例(47.2%),乳腺上皮增生症43例(40.6%);X线表现,82例有局限性结构紊乱,77例有密度增高,55例有导管扩张,26例有血管异常相,18例有钙化,39例导管造影可见导管中断、充盈缺损。结论:乳腺高频X线检查对诊断也腺良笥病变的不典型增生有一定的价  相似文献   

11.
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与乳腺癌的关系及活检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198例以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为体征的乳腺病诊治情况。结果 198例中初步诊断良性乳腺增生155例,经药物治疗2—3月有效152例;药物治疗无效3例与经乳腺辅助检查有异常发现或临床高危人群43例,共计46例行手术活检,病检报告示:乳腺癌17例,不典型性增生15例,导管扩张症2例,纤维腺病8例,囊性增生症4例。结论 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是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体征,应重视病史采集及钼靶X射线摄影、彩色多普勒等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2.
1乳头状瘤病的命名 乳头状瘤病(Papillomatosis)一词首先由Foote和Steward于1945年提出使用。是指乳腺中小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部分或全部填充乳管的管腔,并使其不同程度的扩张,细胞排列有极性,无异型,无坏死,存在肌上皮细胞。亦有学者将其一并归于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三苯氧胺治疗各种乳腺增生。方法在乳腺科门诊和对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时,确诊的乳腺增生患者分类观察治疗。结果乳腺小叶增生、乳痛症、纤维腺病、囊性病、治愈率达94.2%,有效率达100%。结论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配合维生素B6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1例患者乳房病变的二维图像和彩色血流动力学分析,进行超声诊断,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31例乳房囊性增生病全部经病理证实。术前超声检出26例,超声检出率83.9%。未检出5例,占16.1%,其中3例误诊为纤维腺病,1例误诊为乳腺癌,1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是乳腺囊肿,其次是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对肿块位置、数量、内部回声、边界及血流的观察,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关乳腺良性疾病的声像图特征以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0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结果:良性肿块48例(病理类型有:纤维腺瘤、腺瘤、脂肪瘤、腺脂肪瘤、乳管内乳头状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及腺病瘤、腺病伴腺瘤样增生),弥漫性良性病变54例(病理类型有:囊性增生、纤维腺病),正常乳腺6例(病理为腺病和乳腺癌)。结论:乳腺良性疾病的超声诊断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为良性肿块,以纤维腺瘤最常见。另一类为弥漫性良性病变,常因声像图无肿块而不易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高频超声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病同时病理形态学检查为阳性结果的167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检查结果:乳腺囊性增生病146例,乳腺囊肿1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乳腺癌2例,乳腺纤维瘤2例。超声诊断符合146例诊断符合率为87.43%。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乳腺疾病普查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6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采取中药+手术治疗,与同期6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采取单纯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乳腺囊性增生病中药+手术治疗和单纯手术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6.6%、85.0%,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联合手术是防止乳腺囊性增生病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静  丁华野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3):211-213,i0014
目的探讨乳腺胶原小体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观察5例乳腺胶原小体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结果镜下腺管上皮细胞呈筛网状增生,筛孔内为无细胞、呈星状或放射状的嗜酸性小球.免疫组化SMA、calponin、CD10和p63染色显示筛网状结构周围有完整的肌上皮层.胶原小体和腺管基膜Ⅳ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laminin),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胶原小体AB-PAS染色及网织染色(+).结论乳腺胶原小体病有特殊的形态学特点,应注意与乳腺腺样囊性癌、筛状导管内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范宇  王颖  傅西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3):159-161,T043
目的:研究bcl-2基因蛋白在正常乳腺上皮、乳腺癌前病变及导管内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与p53的关系,分析其在乳腺上皮恶变过程中各阶段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bcl-2及p53基因蛋白在20例正常乳腺上皮、20例小叶增生、4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45例导管内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所有正常乳腺、导和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小叶增生中均可见bcl-2表达,而在导管内癌中有77.8%表达,且其表达与导管内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前三组中p53均为阴性,后者有24.4%阳性。有67.8%的导管内癌为bcl-2( )/p53(-),绝大多数bcl-2及p53表达发生改变的病例均为分化不良的管内癌。结论:bcl-2( )/p53(-)可能为正常的生理性表达表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大部分导管内癌表达此表型,而和内癌多呈现bcl-2(-)/p53( )表型。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症高频超声及彩色血流与病理学类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 :探讨乳腺增生症的高频超声图像及彩色血流所见与病理组织类型的关系 ,以提高超声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 8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高频声像图及彩色血流表现作详细观察记录 ,与病理学组织类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超声按病理学组织类型分为 :乳腺囊性增生 37例 ,腺病样增生 2 7例 ,小叶增生 8例 ,囊性增生合并腺病 8例。本组诊断符合率为 90 %。乳腺囊性增生大多数表现为液性、液性分隔混浊及混合性肿块、乳腺腺病样增生及小叶增生多表现为实质性肿块 ,边界可规则及不规则 ,甚至可有角状突起。内部回声多数表现为低回声 ,也可为实质稍强回声。彩色血流显示率为 2 7.5 % (2 2 /80 ) ,平均最大流速 10 .12± 6 .2 7cm/s,平均最小流速 2 .8±2 .16 cm/s,RI0 .72± 0 .17。结论 :乳腺增生症高频声像图与病理组织学组织类型对照具有特征性表现 ,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提高诊断乳腺肿块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