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羽翼《准绳》针砭时医:简评何梦瑶之《医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豪  魏群 《河南中医》1999,19(5):20-21
何梦瑶之《医碥》重视基础理论,见解鲜明:强调炎热谈病,认火在多病;对瘟疫台立足于实践,发展了温病学说,敢于针砭时医,补偏救弊,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何梦瑶 的《医碥》值得细研。  相似文献   

2.
气的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为我国历史上众多医家所重视。清代名医何梦瑶于其著作《医碥》中尤重人身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医者所论之阴阳实为气的运动变化,进而从气的角度对人体生命规律、疾病发生及治疗规律进行阐发。他指出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气,疾病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人身之气出现了异常,治疗方面以调解人体气机为手段,其中对脾胃气机的调理是关键环节。本文从人体生命源于气、百病之生因于气、治则治法本于气等三个方面对何氏《医碥》气论予以探讨,对中医气论研究及临床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治疗黄疸病的临证经验。何梦瑶融会《黄帝内经》、仲景等诸家精髓,考虑“因地制宜”的影响,认为湿邪与脾虚为黄疸病的两大主因,指出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与黄疸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联系。诊疗上,望、脉二诊决顺逆,用药祛湿邪贯穿始终,前期多湿热发黄,以辛散行肝脾气滞,苦寒泻胃胆实热为法;后期脾肾亏损,以益气健脾燥湿,甘温实脾温肾为主。本文通过研究著作《医碥》,浅析何梦瑶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痰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研读《医碥》,清代医家何梦瑶认为实非如此。他对痰寒热辨证总结为以下三条:(1)大抵稀白而吐疏者,必属寒。(2)因于脾气虚寒不能摄涎,频吐遍地者,必属寒。(3)吐数而因伤风郁热者,及内伤龙雷火动者,必属热。其痰之寒热的辨证思路对当今临床痰之辨治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屈彬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18,50(11):74-75
何梦瑶在《医碥》咳嗽篇中对咳嗽作了详细的辨证论治,通过分析总结前人对咳嗽的病因认识从而提出以火热为基础的病因认识;从多角度将咳嗽分类,分别以症状、病因命名划分咳嗽,分型论治;注重整体,因时制宜,依据咳嗽在一天中不同的发病时间提出不同的病因病机,给出相应的治法方药;敢于质疑前人观点,根据补阴与泻火的辨证关系,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6.
7.
邓铁涛 《新中医》2003,35(1):17-18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能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价值,对世人来说,对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多年前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位西学中专家说:“抗生素发明之后,中医治疗肺炎便落后了;速尿发明之后,中医治疗水肿便落后了。”前几年有青年中医写文章认为:“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往哪里变,朝西医方向变。去年又有资深的中医写调查文章,认为中医的临床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了。如此之类的文章还不少,多立足于批判中医理论之错误或不足,或对某些理论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都反映一部分学者对中医药学的…  相似文献   

8.
刘小斌 《新中医》2006,38(9):85-86
何应华、李主江编撰的《何竹林正骨医粹》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媒体曾以“破腹穿肠能活命”为题,介绍我国近代著名骨伤科医家何竹林生平及其学术传人整理编写该书经过,然有关该书学术价值文章一直未见报道,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炳林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25-526
《医门法律》分法与津两大部分,法是疾病的治疗常规及个人的研究心得、临床经验。律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仅是误治之过,致误之罪。喻嘉言先生之所以别出心裁地划定不少戒律,一是脱禅攻医,受佛学影响,由禅及医,想到“医为人之司命,先奉大戒而入门,后乃尽破微细诸惑,始具活人手眼,而成其为大医。”医与僧一样,难免出错,但悬戒律于前,防患于未然。二是深受《内经》和《伤寒论》的影响。《内经》中有疏五过、征四失,指出医者易犯的过失以为惩戒。《伤寒论》中的不可汗、不可下、不可火,此为小逆、此为大逆、此为不治等等,都起…  相似文献   

10.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4,(12):2484-2484
《医验录二集》,原名《医医十病》和《破俗十六条》。作者吴楚,字天士,号畹庵,清代歙县人,为名医吴正伦之孙,吴昆之侄孙,业科举而精于医术,他学问渊博,才品超迈,旁通医术未久,辄活命甚众,取效甚神,是故人人称叹为奇。其编著有《宝命真诠》《医验录二集》。《医医十病》和《破俗十六条》即为《医验录二集》的卷首部分。书刊中,  相似文献   

11.
按常理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但笔者临床所见阳虚盗汗也有之.考诸先贤对阳虚盗汗也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说:"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有阳虚所致."<景岳全书>亦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相似文献   

12.
张仁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6):64-64,F003
不久前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晓江先生以该社出版的二册厚重的《中国医籍大辞典》相赠 ,并嘱写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我平素虽爱读书 ,但往往不求甚解 ,很少写评述类文章。当我将二册书细细浏览一遍之后 ,从心中肃然升起一种深深的敬意。搞过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编撰辞典的艰辛 ,是一种吞下一大堆草只能挤几滴奶的工作 ;而我们这批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同道则更懂得全面收罗考证古今典籍的艰巨。而这部巨著正是产生于上述二难之中。裘沛然、严世芸二教授和他们所率领的近三百名编撰人员的庞大的团队 ,经历十五个寒暑 ,始玉汝于成 ,远远超出了十年…  相似文献   

13.
医话是医业的小品文,不拘形式,不拘框架,与文学小品文唯一不同的是专谈医生的事务。因此,它自然是医生写的、讲的,是医生读的、听的。其中大至民族民生的卫生大事,小至日常卫生的琐事,只要是健康卫生范围内的事,都可秉笔而书。但有一点是主要的,那就是必须使读者在业务方面有所收获,此有别于茶余饭后的闲话聊天,读过、阅过、听过之后,读(听)者脑子里一无所得。是古人所谓“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14.
何义霞 《国医论坛》2012,27(3):43-44
《周易》与《内经》关系密切,二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概括二者之间的起源关系,主要有“易医同源”说、“医源于易”说、“医先于易”说.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外在呈现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体新系猜想——匡调元医论》于2004年出版迄今已8年,此间,我在认识上又有了些进展,所以决定出第二版,并采纳了朋友们的建议,更名为《匡调元医论——人体新系猜想》二而一,一而二,唯重点略有倾斜而已。 2008年12月,有位素不相识的医生从西安来上海会我。他认为《匡调元医论》是一本医道层面的书,不是论医术的。一语中的。这正是我的本意。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中医,要使自己的医疗技术有较快的提高,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固然必要,但借鉴前人的经验决不可少,这两方面都要努力,不可顾此失彼。这是我读《读医随笔》(清·周学海撰)后的感慨,此书就有不少宝贵经验,很值得吸取,过目难忘的便有如下3点。1 知常易,达变难,知常是一个层次,达变又是一个层次,且是较高的层次。每个临床医生都不会满足于知常而不求达变,因此,前人在达变中所取得的经验就更加可贵。例如数脉属热,法宜清散,这是“常”,而《数脉反不宜用清散说》就是立足于“变”了。作者指出不宜清散的数脉,“其情势应指即回,无充沛有余之意”,机理是元气不能安其宅,气浮于外。如  相似文献   

17.
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之一,福建省中医学院教授黄宗勖年届85的时候,台湾志远书局出版发行了《黄宗勖医论选集》(以下简称《医论》),将黄师从医、执教、科研60个春秋中,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及学术继承人整理的部分论著、医案汇集成册。《医论》上篇为基础理论的研究、探幽;下篇是临床资料、保健。黄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在《医论》中能全面地体现出来。黄师弱冠之年攻读中医、针灸。60a来一直在福建中医学院从事医、教、研工作,成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针灸名家,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8.
《医原》外感燥湿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莲 《江苏中医》2000,21(11):6-7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周易》《内经》及八卦等古代医理的探究,从阴阳、气血、水火三方面探讨了"医"《易》间的联系,揭示了"医"《易》同源,理无二致的道理,并可据此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医原》之“原”说略贵州55000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肖家翔主题词@《医原》,中医药学文献,医学史,清朝《医原》系清代名医石寿棠所撰。寿棠针对当时不少医家对医学“昧于本原,而仅逐其未”为憾,遂著书阐析医原,谓“能达其原,而歧伯之奥旨,仲景之秘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