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34例AM 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 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 5 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溶栓再通组QT离散度较溶栓未通组QT离散度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再通组QT离散度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溶栓未通组其溶栓前后QT离散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因此 ,QT离散度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该药对AMI患者凹离散度(QTd)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该药对预防室颤、降低AMI及病死率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组1,54例)及对照组(组2,59例)。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平均(9.3&;#177;1.9)h]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QTd[分别为(64&;#177;14)ms,(46&;#177;15)ms,(43&;#177;12)ms,(39&;#177;13)ms]与对照组[分别为(67&;#177;12)ms,(48&;#177;16)ms,(41&;#177;13)ms,(40&;#177;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0.81,0.68,0.85,0.38,P&;gt;0.05)。结论: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将42例冠心病急性ST段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依从性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对照组16例,均予以心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住院全程,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QT间期离散度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7%,对照组为37.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依那普利可明显减小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QT间期离散度,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成功溶栓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AMI成功溶栓可减少O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5 4例 )及对照组 (5 9例 )。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h± 1.9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为QTd值。结果 :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QTd(分别为 6 4± 14ms,4 6± 15ms ,4 3± 12ms,39± 13ms )与对照组 (分别为 6 7± 12ms,4 8± 16ms ,4 1± 13ms,4 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 ,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 ,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组 1, 54例 )及对照组 (组 2, 59例 ). 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 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 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 1.9) 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QT 间期的测量从 QRS 波起点至 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减去最小 QT值为 QTd 值. 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 周末、第 2 周末、第 3周末 QTd[分别为 (64± 14)ms,(46± 15)ms,(43± 12)ms,(39± 13)ms]与对照组 [分别为 (67± 12)ms,(48± 16)ms,(41± 13)ms,(4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分别为 0.81,0.68,0.85,0.38, P >0.05). 结论无合并症 AMI 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 QTd 值,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7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在发病第2周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①早期康复组QTd从入院时74.3±14.2ms降低到第3周末的47.3±11.4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早期康复组HRV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NN50为45.0±18.91(%)高能谱为4.55±0.82ln(ms)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可降低其QT间期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各项指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猝死率。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间窗溶栓对心梗后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