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月~2005年7月,我院对60例骨盆倾斜度异常孕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24~33岁,孕373 ~42周,单胎头位,骨盆外测量正常,肛诊骨盆内测量无明显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宫颈成熟度评分>7分,骨盆倾斜度>70°。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孕妇腹壁松弛,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骨盆倾斜度过大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9例骨盆倾斜度过大(观察组)与105例无骨盆倾斜度过大的孕产妇(对照组)产科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初产头浮发生率为91%,过期妊娠发生率为19.10%,胎膜早破发生率16.85%,潜伏期延长29.21%,剖宫产率29.21%,会阴侧切率79.36%;而对照组分别为6.66%、5.7%、8.57%、4.76%、12.28%、2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骨盆倾斜度异常孕妇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将274例骨盆倾斜度异常孕妇随即分成两组,对照组137例顺其自然分娩不进行任何处理,处理组在产前用高弹性腹带将孕妇腹部包裹,力度适中,分娩时将骶骨下2/3处垫高,将大腿压向腹部,保证胎轴压力线与骨盆轴相重叠或基本一致。结果:处理组孕妇绝大多数均能顺利衔接,仅2例不衔接。对照组孕妇先露顺利衔接的78例,59例均不能顺利衔接。处理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第二产程明显缩短,会阴裂伤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情况,两组体重无差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头颅皮下血肿处理组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在产前用高弹性腹带将孕妇腹部包裹,分娩时采取将骶骨下2/3处垫高,将大腿压向腹部,保证胎轴压力线与骨盆轴相重叠或基本一致等处理方法,有利于胎头衔接及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阴道分娩时母婴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纠正骨盆倾斜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骨盆倾斜度≥70°的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第一产程中采取半卧位,第二产程取膀胱截石位,双脚踩在产床两边的脚架上,使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大腿尽可能贴近腹部、外展,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第一、二产程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会阴裂伤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产程中采取改变产妇体位纠正骨盆倾斜度,可有效地缩短产程、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骨盆倾斜度过大可因产轴异常而使胎轴与产轴形成夹角,成为难产因素。为降低难产发生率和减少产力消耗,对17例骨盆倾斜度过大者的分娩过程进行了观察,提出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处理措施及骨盆倾斜度过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荆蕊平  刘金环 《护理研究》2008,22(26):2407-2408
骨盆倾斜度是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水平面所成之角度.非孕时正常骨盆倾斜度为50°~55°,孕晚期由于重力的影响发生重心改变,使骨盆倾斜度增大3°~5°,而>70°则称为骨盆倾斜度过大<'[1]>.孕妇骨盆倾斜度过大时.可阻碍胎头的人盆、衔接、下降、俯屈等分娩机制,成为难产的因素.倘若发现及时.处理合理,仍可使难产转化为正常分娩.使母婴身体健康获得保障.我科通过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纠正骨盆倾斜度,使胎头沿产轴方向下降经阴道分娩,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荆蕊平  刘金环 《护理研究》2008,22(9):2407-2408
骨盆倾斜度是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水平面所成之角度,非孕时正常骨盆倾斜度为50°~55°,孕晚期由于重力的影响发生重心改变,使骨盆倾斜度增大3°~5°,而〉70°则称为骨盆倾斜度过大。孕妇骨盆倾斜度过大时,可阻碍胎头的人盆、衔接、下降、俯屈等分娩机制,成为难产的因素。倘若发现及时,处理合理,仍可使难产转化为正常分娩,使母婴身体健康获得保障。我科通过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纠正骨盆倾斜度,使胎头沿产轴方向下降经阴道分娩,从而降低剖宫产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加强产程体位管理纠正骨盆倾斜度过大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瑛 《护理与康复》2009,8(3):208-209
目的纠正骨盆倾斜度过大,减少头位难产。方法对160例骨盆倾斜度〉70°的产妇。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在产程中予常规体位,观察组实施体位管理;对两组的分娩方式、胎方位、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阴道顺产较对照组多、胎儿枕横位及枕后位较对照组少、新生儿窒息及低氧缺血性脑病较对照组少。结论加强产程体位管理,有利于胎头娩出.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9.
夏咸梅 《当代护士》2007,(12):60-61
骨盆倾斜度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生理性分娩的顺利完成.当超出一定范围时,骨盆的入口方向发生了变化,使产轴的方向与正常产轴方向形成不同程度的夹角,可阻碍胎头入盆、衔接、下降、内旋转等分娩机转,成为难产因素[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位管理联合手法协助对骨盆倾斜度过大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入住本院分娩的产妇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产妇分娩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体位管理联合手法协助,观察并比较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的产程时间和会阴裂伤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60例(66.7%)、阴道助产5例(5.5%)、剖宫产25例(27.8%),对照组分别为40例(44.4%)、10例(11.2%)、40例(44.4%),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为(360.54±70.23)min,第二产程时间为(50.18±10.51)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第一、二产程时间(512.78±85.46)min、(100.40±15.2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会阴裂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管理联合手法协助可以降低骨盆倾斜度、加速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会阴裂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INFIX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骨盆前环骨折患者82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NFIX组37例与外固定架组45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术后功能恢复(Majeed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IN-FIX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外固定架组,术后主动锻炼开始时间显著短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INFIX组复位优良率显著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INFIX组Ma-jeed功能分级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ajeed评分显著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NFIX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外固定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外固定架固定相比,INFIX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复位治疗、术后恢复效果更好,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尿检异常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征之一,肾组织活检是最直接的诊断手段,对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做肾组织活检的临床价也日渐明确[1].本文成人无症状尿检异常多在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肾损害的早期指标)尿检时被发现,无肾脏疾病的阳性体征.通过对本组病例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和肾穿分析无症状尿检异常的可能原因,进一步探讨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微量)的临床意义,为基层医疗尤其健康体检的进一步筛查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01-2010-07在我院健康体检、门诊及住院的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59例,男24例,女35例,年龄16~59(平均32.5)岁.尿检提示单纯持续性镜下或(和)血尿22例;持续性镜下血尿伴蛋白尿(微量)8例;单纯持续性蛋白尿(微量)19例.经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均为肾性血尿且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常规体检发现的简单型或无症状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的临床特征,为简单型或无症状ACHD的筛查提供临床资料,进而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114例ACHD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其分布情况、缺损大小、合并临床表现。结果 体检发现的ACHD以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房间隔缺损直径较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大(P<0.01),三者合并房室腔增大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P<0.01)。三者在平均年龄(P=0.232)、合并肺动脉压增高(x2=4.131,P=0.122)和心电图异常(x2=3.413,P=0.173)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简单型ACHD的规范化体检和心脏彩超筛查尤为重要,应该对无症状或简单型ACHD患者进行系统的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功能磁共振序列,检测电刺激健康成人小腿前外侧皮肤时引起腰髓内神经元活动的激活特征;同时,对比横轴位与矢状位的激活信号特征,验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腰髓方面研究的可行性及重复性。 方法使用GE 1.5T Signa MR扫描仪及八通道标准脊髓(CTL)线圈用于发射和接受射频(RF)脉冲。12名健康志愿者,男性、女性各6名,年龄23~27岁,平均(25.00±1.13)岁。使用电针刺激仪,以断续脉冲(20Hz),刺激右侧小腿前外侧区皮肤,采用组块设计方法,即R1-S1-R2-S2-R3-S3-R4。利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分别采集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功能磁共振图像。使用SPM8软件获得静息态和刺激态图像差异间的t检验图,阈值P=0.01,设置激活聚类数为0。对矢状位不同脊椎节段内激活像素数及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改变使用非参数K相关样本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Wilcoxon配对检验对矢状位-轴位上分别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除2名志愿者因运动幅度过大被排除外,余下10名志愿者相应脊髓节段内均检测到激活信号。矢状位上,激活信号主要位于T12(10/10)椎体水平,且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主要集中于0.0%~2.0%,T11(2/10)、L1(3/10)椎体水平亦检测到少许激活信号。横轴位上,激活信号主要位于刺激同侧脊髓灰质背侧区(7/10),对侧脊髓灰质背侧区(5/10)及双侧脊髓灰质腹侧区(3/10)也可观察到少许激活。T12椎体水平,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平均激活像素数间比较(Z=-1.825,P>0.05)及横轴位与矢状位的平均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间比较(Z=-1.376,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利用1.5T超导MR研究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是可行的,且激活信号存在一定的特征,主要位于T12椎体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不同方位腰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下腹部正中切口(Stoppa入路)在骨盆前环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8例应用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前环损伤患者,骨盆骨折均为Tile C型.前环损伤1例为单侧耻骨支骨折,2例单侧耻骨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损伤,4例双侧耻骨支骨折,1例双侧耻骨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损伤.结果:骨盆骨折前环损伤复位均为优,未发生术中大出血、神经损伤,无深静脉血检形成,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9 cm,平均手术时间 75 min,平均出血是360 mL,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Stoppa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对前环损伤显露、复位、固定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64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盆前外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置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及骨痂形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盆功能Majeed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骨盆功能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外固定支架行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情况。观察组引流管拔除时间、肿胀消退时间、骨痂出现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均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疗效理想,能够显著改善骨盆功能,促进早期恢复,加上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8例病例的学习,探讨TBNA在无症状性上纵隔囊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BF 260型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和日本OLYMPUSBF N1C穿刺针对胸部CT提示为上纵隔囊肿的8例成年患者进行穿刺诊断和穿刺排液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8例患者病理证实均为良性上纵膈囊肿,对其进行穿刺排液,经随访3~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针对高龄、复发性、无症状性上纵隔囊肿首选TBNA术,可以鉴别囊肿良恶性,同时可对囊肿进行穿刺排液,在部分患者中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