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8例可疑肺动脉栓塞(PE)患者,分别进行肺通气/灌注(V/P)显像、螺旋CT血管造影(SCTA)、SPECT/CT同机扫描以及图像融合处理,比较对PE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准确性的差异。结果V/P显像,SCTA,SPECT/CT对P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00%、64.29%、77.59%;73.33%、85.71%、79.31%;90.00%、85.71%、87.93%。结论总体看,在PE诊断中,SPECT/CT融合图像技术准确性优于SCTA和V/P显像。  相似文献   

2.
PET/CT——功能与解剖结构的同机图像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T/CT为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将PET与CT安装在同一机架上,一次扫描可获得PET与CT的融合图像,对定位诊断肿瘤、指导肿瘤放疗计划、选择活检部位及监测疗效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T提供了一种PET衰减校正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PET/CT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势及目前尚存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同机图像融合位置配准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设计检验多功能SPECT图像位置配准的模型 ,建立同机图像融合的质控方法。方法 将带有X、Y、Z 3个方向放射性线源的模型置于检查床A、B、C 3个位置 ,在 3种不同的负载(①无负载 ;②在检查床近探头端加载 5 0kg ;③在检查床上 12 0cm范围平均加载 5 0kg)情况下分别采集。用迭代法 (OSEM)对采集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融合。在融合图像上分别测定X、Y、Z 3个方向上移液管的CT和SPECT横断面图像中心点的距离。结果 检查床在全部伸出且均匀负载 5 0kg状态下 ,直接测量床头垂直下移的距离为 15mm。在融合图像上测量 ,CT图像全部垂直向下移位。无负载时 3个方向上移位 <2mm。有负载时Y轴上移位 5~ 11mm ,随检查床向探头方向移动逐渐增大。造成影像对位误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重力导致检查床下垂 ;②床板伸出的距离越长变形越大 ,下垂距离越大。结论 在临床检查时应尽可能将检查部位放置在移位较小的检查床前中部。另外 ,悬臂床的结构和材料应改进 ,以减少重力所致检查床下垂。  相似文献   

4.
PET/CT—功能与解剖结构的同机图像融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PET/CT为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将PET与CT安装在同一机架上,一次扫描可获得PET与CT的融合图像,对定位诊断肿瘤、指导肿瘤放疗计划、选择活检部位及监测疗效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T提供了一种PET衰减校正的方法,本文简要介绍PET/CT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势及目前尚存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肺部肿瘤PET/CT同机图像融合精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肺部肿瘤PETCT图像融合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方法测定融合精度的差异。方法肺部肿瘤患者24例,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共31个病灶。分别采用几何中心(COG)法及体积法测定PETCT同机图像融合精度,COG法测定病灶PET图像的COG与CT图像COG的距离,体积法测定病灶PET与CT图像融合部分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PPETCT),并按病灶的部位(左肺与右肺,上肺与下肺,肺顶区、周围区、中央区与肺底区)、体积(≤2cm3,21~99cm3,≥10cm3)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用COG法测定所有病灶的融合误差为(439±233)mm(100~868mm),用体积法测定融合精度为(3618±2266)%(0%~8053%)。按病灶部位分组,用COG法和体积法测量融合精度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按病灶大小分组,用COG法测定融合精度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体积法测定,≤2cm3组最差,PPETCT为(1411±1064)%(P<001)。结论肺部病灶同机PETCT融合的偏差较小,但小病灶融合误差较大。测定融合精度宜联合应用COG法和体积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术后病理诊断为依据,对57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99Tcm-MIBI SPECT/CT显像结果分良性和肺癌两组进行分析,计算其5min、60min平面以及60min SPECT/CT三维融合断层显像的摄取比值(UR);以肺部良性病灶组UR值的+1s为诊断阈值,对肺癌原发灶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17例肺部良性病灶组其5min和60min平面以及60min SPECT/CT三维融合断层显像的摄取比值(UR)分别为1.05±0.16、0.97±0.22、1.51±0.39,而40例肺癌组其UR值分别为1.41±0.22、1.37±0.23、2.18±0.61同组两时相比较P>0.05,而组间两时相比较P<0.05.以良性结节+1s为诊断阈值,99Tcm-MIBI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36/40)、82.35%(14/17)和87.72%(50/57);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17.65%(3/17)和10%(4/4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2.31%(36/39)和77.78%(14/18).40例恶性病变患者共检出转移淋巴结19个,其CT/SPECT断层融合图像的UR值为1.82±0.37.结论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恩成  徐莲  孙晓光  韩源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3-1325
目的: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单独SPECT难于确诊良恶性的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SPECT骨扫描难于确诊的对53例肿瘤患者的84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所有患者转移灶确诊以临床病理、MRI、CT、骨扫描复查或PET/CT检查为依据.结果:①SPECT显像无法确诊的84个病灶,经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查床在有、无负重,不同负重状态下,硬件配准误差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制作放射线源模型,在检查床有、无负重,负重不同状态下分别进行SPECT/CT图像采集,进行同机图像融合后用图像软件分析并测量SPECT与CT融合图像偏差程度。结果检查床上0负荷时同机图像融合配准较准确,两种图像中心偏移平均2mm。加载50kg与100kg重量后,床位移动过程中Y轴会出现偏差,最大偏差为4.3mm,平均偏差为2.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负重状态下床位变化导致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配准有细微偏差,但不会影响图像融合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手术治疗异位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提供定性和准确解剖定位.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的131例患者行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其中10例肾上腺以外部位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对该部位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分别获得SPECT发射断层图像、CT透射断层图像及准确定位的融合图像.结果:对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异位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不能明确解剖定位的病例,经SPECT/CT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后,均获得明确的准确解剖定位.结论: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定性并准确定位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核医学科进行肺癌术前查体的患者资料,其中376例为全身骨显像(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WBBS),172例为局部SPECT/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融合图像检查,对两种检查能够提供有效诊断的比例进行统计学比较.以临床诊断或随访结果为最终判定标准,对两组显像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 SPECT/CT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WBBS(Z=2.769,P =0.006).SPECT/CT显像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9.0%、阳性预测值为86.1%、阴性预测值为95.7%、准确度为91.5%,明显高于SPECT的82.4%(χ^2 =4.281,P=0.039)、80.1%(χ^2=4.085,P=0.043)、54.7%(χ^2=21.658,P =0.000)、94.0%(χ^2 =0.392,P=0.531)、80.6%(χ^2=10.012,P=0.002).结论 SPECT/CT图像融合较WBBS能够提高骨转移瘤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对脑梗死前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的病例进行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测量脑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并根据脑梗死前期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析;对颈部及颅内病变血管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标准计算狭窄率.结果 发现脑灌注异常42例,其中Ⅰ_1,期6例、Ⅰ_2期16例、Ⅱ_1期12例、Ⅱ_2期8例,其中7例同时有两个部位发现异常灌注区,分别处于Ⅰ_2期和Ⅱ_1期,3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患侧TTP、MTT与对侧镜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行CTA检查,发现60支颈内动脉狭窄,24支椎动脉狭窄,27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各期患者分布情况与相应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相应的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单光子发射计算讥断层仪(SPECT)的完整性性能测试项目,过去发表和使用的步骤很复杂.化费时间很长,并需要特殊的测试条件.美国核医学委员会最近推荐了简单、实用、需少量测试仪器的方法,几小时内就能用常用的核医学仪器完成,它能够测出均匀度和灵敏度.旋转的稳定性,断层的空间分辨率均匀度和对比度,并可进行准确的衰减校正,此步骤在3小时内即可全部完成、仅需要^57Co泛源、线源和断层圆柱形模型.此方法对仪器的购买验收及仪器的常规检测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应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联合ASIR及ASIR-V重建技术对胸部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质量的优化。方法搜集行胸部增强能谱CT检查的62例患者资料,使用能谱GSI模式进行扫描并重建,在传统重建模式(FBP)重建下,以间隔10 keV为一组重建出40~140 keV的11组单能量(MONO)图像,与140 kVp混合能量(QC)图像共组成12组图像。对12组图像的CNR、BHA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并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其主观评分。得出能谱CT成像中伪影较小且图像质量较高的单能量图像。将其单能量图像分别与30%、50%、70%水平的ASIR及ASIR-V进行重建,得到6组新重建模式下的单能量图像,将其与FBP重建下QC及此单能量图像共组成8组图像并使用较前相同的统计学方法对其主观及客观评价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FBP重建下,80 keV图像的CNR值为7.7±2.0,与QC图像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处的BHA值为44.4±22.0,低于QC图像(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50±0.62,与QC图像无差异(P>0.05);伪影主观评分为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CT灌注成像(CTPI)和病理学方法对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进行评价. 材料与方法家猫22只,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18只,假手术组4只).手术组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术后1、3、6、12、24、48 h用CTPI对各组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观察,其结果和病理学对照研究.假手术组只做钻孔颅骨开窗暴露上矢状窦,但不进一步操作. 结果手术组12只猫CTPI出现脑血流异常灌注区.术后1 h,病变表现为局部脑血容量(rCBV)轻度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轻度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稍延长;3~6 h后病变中心区主要表现为 rCBV和rCBF降低,而病变边缘区rCBV增加或正常或轻度降低,rCBF降低;12~24 h后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rCBV和rCBF均明显降低.大体病理学检查上矢状窦、桥静脉及皮层静脉内见CAP凝固呈铸型改变,3 h后病变区见伊文思蓝不同程度蓝染.显微病理学检查10只猫出现脑实质损害,病变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 h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假手术组4只猫均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 结论功能CT灌注成像是评价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种准确、敏感的方法,可早期评价脑实质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泛影葡胺及不同CT扫描条件对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分别将2%、5%、10%、15%、30%的泛影葡胺溶液置入一圆桶模型中进行PET/CT显像,同时采用CT及37Cs两种衰减方法进行校正.比较不同管电压(90kV、120kV、140kV) CT扫描条件下各浓度泛影葡胺充盈区CT衰减校正(CTAC)和137Cs衰减校正(CsAC)的标准摄取值差异及图像差异.结果 不同管电压CT扫描条件下的CT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均随泛影葡胺浓度增加而增加(r=0.977、0.979、0.985,P<0.01),而137Cs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则与泛影葡胺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0.386,P> 0.05);在本底区、清水充盈区及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充盈区,各CT衰减校正和137Cs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2、0.912、0.721,P>0.05);在浓度为5%、10%、15%、30%的泛影葡胺充盈区,CT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明显高于137Cs衰减校正值(F=82.571、348.211、569.630、992.746,P<0.01),管电压越高CT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越小.在浓度为15%、30%的泛影葡胺充盈区,不同管电压CT扫描条件下的图像均出现18F-FDG高摄取伪影,以140kV下的图像“热区”范围及强度最小,而相同区域的137Cs衰减校正及无衰减校正图像均表现为圆形“冷区”.结论 高浓度(≥5%)的泛影葡胺可使PET图像出现高摄取伪影或标准摄取值的高估,增加CT扫描管电压值可以减轻图像伪影并减小标准摄取值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