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 ,导致其血流障碍引起眩晕综合征 ,该症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及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等。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常反复发作 ,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很多 ,我科自 1999年~ 2 0 0 2年间对 48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配合扩管药物治疗 ,并与单纯扩管药物治疗对比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共选取 48例颈性眩晕患者 ,均符合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1]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及…  相似文献   

2.
颈椎眩晕症是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而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眩晕为主症,常伴有头痛、耳鸣、视物疲劳、体位性猝倒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近三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加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症68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又以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居高.该病病因是由于椎体退行性改变,椎体间隙变窄,颈长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容易受曲,或邻近骨赘压迫引起,症状有眩晕、视力减弱、晕厥、耳鸣等,呈间隙性发作.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近年来 ,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及患者的年轻化 ,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笔者运用红外线照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 :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72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1 ]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7例 ,男 1 9例 ,女 1 8例 ;年龄 2 1~ 73岁 ;病程 1~ 2 0年 ;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1 1例 ,混合型颈椎病 2 6例。对照组 35例 ,男 1 6例 ,女 1 9例 ;年龄 2 0~ 74岁 ;病程 1 0个月~ 2 1年 ;单纯椎…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造影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推动脉造影的X线观察,认为:椎动脉纤细发育不良者及椎动脉于颈椎1~2段走行异常所致血管痉挛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不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以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为主,血管造影系由于钩椎关节退变、钩突增生肥大压迫致椎动脉狭窄,或因颈椎节段性不稳刺激椎动脉痉挛者,应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椎动脉造影应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骨关节性病变、颈背部软组织损伤而导致椎动脉缺血引起的,属于“颈椎病”的范畴,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本病近几年刚被发现,以往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等,常得不到有效地治疗。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推拿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就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5例均为2003年1月 ̄2004年12月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5岁,平均39.2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3d。55例均有眩晕,伴头部沉重不适感,多在体位改变时诱发,颈背部受凉、…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症候群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机械压迫及交感神经刺激,体液因子、血管病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针刺颈椎夹脊穴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并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笔者从1998年采用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62例,并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耳鸣、眼花等。有人称该病为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也颇棘手,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寰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绝对长度增加,发生扭曲,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该病的发生。若非寰椎关节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年来,临床上由于没有客观的检查方法,故难以确诊。通过我院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不同变化以确定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或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椎牵引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探讨不同角度颈椎牵引对颈性眩晕的影响,我们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当病情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我科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约有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的表现,且有年轻化趋势。颈性眩晕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疗效可靠且无毒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即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遵循物理治疗原则,选择10%乌头酊离子导人治疗颈性眩晕,通过经颅多普勒(TCD)了解治疗前后椎动脉系血流变化,观察10%乌头酊离子导人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缺血十分常见,在早期占20~30%,后期高达60~80%,有关命名既往文献曾称为:巴-刘氏综合征(Syndrome ofBarre-Lieou)、颈后交感性综合征、颈椎综合征、颈性眩晕及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临床上又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综合征,有的为阵发性,有的为持续性,现作简要介绍.一、慢性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此综合征系因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受激惹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所致.典型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失神发作及共济失调等,并常有枕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复杂。1926年Barre和Lieon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致椎动脉受累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现临床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虽然经过近80年的研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病机制。但随着学者们从解剖学、病理学、神经学及临床多方面对CSA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学说,使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也渐趋一致。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颈椎病患者中40%属此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眩晕、恶心、活动时加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护理对该病的康复和预后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护理综述如下。1心理护理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史普遍较长,患者表现为情绪急躁、食欲不佳、焦虑、失眠等,尤其是症状反复发作者,往往处于恐慌状态,故加强心灵沟通、积极交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容易误诊的少见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病常见的颈肩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位置性眩晕、上肢麻木等症状 ,已为临床医生所熟悉。但由于颈椎病变对邻近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刺激和压迫的不同 ,可发生各种不同症状 ,使得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 ,临床上常发生误诊误治 ,因此 ,有必要了解、熟悉这些不典型的少见临床表现。笔者参阅有关文献 ,对此作一综述。1 颈心综合征颈椎病引起的心脏症状、心电图改变称为颈心综合征。由于颈椎病和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 ,多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产生原因是[1 ,2 ] :1颈椎病可引起 C8- T1 的胸前神经内侧…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内科门、急诊常见病,由于颈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大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利多卡因联合灯盏细辛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眩晕患中椎动脉狭窄性眩晕占相当比例,其诊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用转颈、屈颈、头后仰法试验,简单的检查做到对椎动脉狭窄患临床初诊,再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的:评估转颈屈颈及仰头试验与TCD和MR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诊断价值。设计:以患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4—02/04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眩晕的患41例,排除非椎动脉狭窄的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方法:用转颈、屈颈及头后仰法诱发出眩晕症状的41例患,然后用TCD和MRA分别进行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1例患三项检查结果。结果:41例患经转颈试验屈颈和头后仰诱发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出现眩晕32例,检出率为78%,屈颈和头后仰出现眩晕25例,检出率为61%。TCD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在0.5~2.0mm30例,检出率为73%。MRA检查发现血管内径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相差在0.5~2.6mm39例,其余2例患双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5%。结论:转颈、屈颈和头向后仰试验,对诱发患出现眩晕症状,是否为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进行确诊,TCD检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检查确定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