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肥胖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表达及血浆FFA的影响。进而验证大黄酸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饲料诱导建立肥胖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组和大黄酸组。正常组与模型组分别予生理盐水10ml·kg^-1·d^-1,吡格列酮组予吡格列酮10mg·kg^-1·d^-1,大黄酸组予大黄酸100mg·kg^-1·d^-1,分别灌胃8周。测定各组附睾脂肪垫抵抗素基因的表达、血浆FFA及血脂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酸组与吡格列酮组脂肪组织抵抗素的表达均下降,FFA、TC、TG、LDL-C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大黄酸能降低肥胖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抵抗素表达,降低血浆FFA。这可能是大黄酸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对肥胖大鼠脂联素蛋白多聚体构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对照组(NC组)、高脂对照组(HF组)和非诺贝特组(FF组).喂饲高脂饮食制作肥胖大鼠模型,以非诺贝特30mg·kg~(-1)·d~(-1)灌胃4周, ELISA法测定血清总脂联素,非还原非加热变性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中各聚合态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计算高聚体(HMW) 脂联素比例.结果 HF组大鼠血总脂联素、血清和内脏脂肪中HMW脂联素及HMW比例、皮下脂肪中HMW脂联素低于NC组.FF组血清、内脏脂肪中HMW脂联素及内脏脂肪中HMW比例高于HF组(P<0.05).结论 非诺贝特能提高内脏脂肪和血清中HMW脂联素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a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左心室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48 h存活的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CAA组)、非诺贝特组(F组,非诺贝特30 mg·kg-1·d-1)、吡格列酮组(P组,吡格列酮3 mg·kg-1·d-1)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合用组(F加P组,非诺贝特30 mg·kg-l·d-1和吡格列酮3 mg·kg-1·d-1).以假手术组(SH组)为对照,在给药处理8周后观察左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左心室心肌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组比较,CAA组的LVMI、CVF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F组、P组及F加P组的上述指标低于CAA组(P<0.05);F组、P组及F加P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α和γ信号通路激活能抑制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胶原重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对高脂饮食大鼠胰岛内PPAR-α、-γ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C)、单纯高脂饮食组(HF)、高脂+非诺贝特组(FF)、高脂+吡格列酮组(FP).HE染色测定胰岛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岛中各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HF组胰岛面积、胰岛素、PPAR-γ、PPAR-α、NF-кB、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ERKl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明显增加PPAR-γ蛋白水平,降低NF-кB、p38 MAPK、ERKl的表达水平;非诺贝特能使PPAR-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也能够降低NF-кB、p38MAPK的水平.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胰岛功能的异常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保护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可能机制和对血脂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阴性对照(Nc)、高脂饮食(HF)、吡格列酮(Pio)3组。采用高脂饮食对HF组及Pio组大鼠制作IR模型,成功后Pio组给予Pio20mg·kg^-1·d^-1灌胃。8周后检测相应指标。结果与HF组相比,Pio组HOMA-IR、TG、LDL-C、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酶比活性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抑制肝脏PEPCK酶活性,改善IR和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非诺贝特和/或吡格列酮预处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 h后,再加用Ang Ⅱ作用24 h.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PARα和PPARγ的mRNA水平.结果 与Ang Ⅱ组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 Bax蛋白的表达和Bcl-2/Bax蛋白水平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诺贝特组的PPARα mRNA和吡格列酮组的PPARγ mRNA表达增高.结论 PPARα和γ激活可逆转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改变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但PPARα、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果糖饲养的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分别单用非诺贝特或吡格列酮及二者合用干预.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干预后,代谢综合征大鼠在主动脉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结果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均可使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内膜变平滑,抑制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使血管壁变薄;吡格列酮干预还使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弹力纤维排列更为整齐.舍用吡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干预,使主动脉结构更趋向于正常状态.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均可抑制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的病理性重构;但单用非诺贝特作用不如单用吡格列酮明显;合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及逆转代谢综合征状态下的血管重构,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NAsH伴肝纤维化的模型(HF24w),同时高脂喂养大鼠12周后予罗格列酮(1.5mg·kg^-1·d^-1)干预12周(HF24W+RGZ12W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Ins、FP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HF24W+RGZ12W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HF24W组(P〈0.05),脂肪变性与HF24W组无统计学差异;HF24W+RGZ12W组血清MDA、TNF—α、FFA、Ins、HOMAIR均明显低于HF24W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减缓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联合PPAR激动剂罗格列酮、非诺贝特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心肌梗死对照组(组Ⅰ)、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EPCs移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组(组Ⅲ)、内皮祖细胞移植联合非诺贝特治疗组(组Ⅳ),每组10只。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获得较纯的EPCs后,移植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区,罗格列酮组、非诺贝特组分别以罗格列酮(20mg·kg^-1·d^-1)和非诺贝特(20mg·kg^-1·d^-1)灌胃。8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改变,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组化观察心肌内移植EPCs及大鼠心肌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移植8周后,组Ⅱ、组Ⅲ和组Ⅳ大鼠心功能,左室收缩舒张功能较组Ⅰ明显改善(P〈0.05),且组Ⅲ和组Ⅳ改变更显著(P〈0.05)。结论EPCs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EPCs移植联用罗格列酮和非诺贝特,优于单独应用EPCs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姜黄素和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外三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末,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模成功后,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日分别给予姜黄素50 mg/kg和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留取血样和肝组织.统计体/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血清FFA、TNF-α和IL-6水平及肝组织FFA、TNF-α、IL-6、MDA、GSH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NAS评分及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HOMA-IR、FFA、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姜黄素组、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且以姜黄素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ST、NAS积分及肝组织FFA、MDA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结论 姜黄素与吡格列酮均可通过调脂、改善IR、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防治NASH,但前者的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xendin-4(exenatide)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I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IS)改善的机制及对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高脂组(HF)和高脂+Exenatide组(HE)。HE组给予exenatide(2μg/kg,Et二次)腹腔注射6周,用静脉胰岛素耐量试验评价各组IS变化,观察各组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传导、脂肪细胞因子表达和血浆浓度变化。结果6周后,HE组Lee's指数、空腹血浆FFA、TG、TC均较NC组降低(P均〈0.01),IR明显改善;胰岛素刺激后HE组肌肉和脂肪组织IRS-1酪氨酸磷酸化升高(P〈0.05);HF和HE组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但HE组脂联素(APN)血浆水平和脂肪组织mRNA表达明显高于HF和NC组(P均〈0.01)。结论Exenatide明显改善了高脂大鼠IR,其胰岛素增敏机制可能与增强IRS-1酪氨酸磷酸化以及对APN、visfatin等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100例初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0例,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50例,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24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明显降低,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统计学改变。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吡格列酮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对小鼠糖脂代谢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和3-[^3HI葡萄糖为示踪剂的扩展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不同TNF-α剂量组及对照(NC)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的变化,用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测定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HTNF-α组小鼠FBG、Ins、FFA水平及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水平变化较MTNF-α和LTNF-α组更明显。胰岛素钳夹术中,与NC组相比,HTNF-α组Ins对FFA的抑制作用明显障碍,葡萄糖输注率明显降低,基础葡萄糖清除率(GRd)和肝糖输出率(HGP)明显升高。钳夹稳态时,HTNF-α组GRd的增加明显低于NC组,NC组HGP被完全抑制,而HTNF-α组仅被部分抑制。HTNF-α组脂肪组织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mRNA表达及血浆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水平也明显低于NC组。结论脂联素、内脏脂肪素的变化在TNF-α诱导的IR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高脂诱导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胰岛素抵抗(IR)模型,并探讨其糖脂代谢的变化。方法高脂喂养ApoE叫小鼠16周建立IR模型,采用3-^3H葡萄糖为示踪剂的扩展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价其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变化。结果普通饲料喂养ApoE^-/-小鼠(NF组)血浆FFA、TC、TG、LDL-C、HDL-C和Ins明显高于C57BL/6J小鼠对照(NC)组(P〈0.01和P〈0.05),而高脂喂养ApoE叫小鼠(HF组)上述指标又明显高于NF组(P均〈0.01),并且FBG也明显高于NF和NC组(P均〈0.01)。钳夹稳态时,HF组Ins明显高于NF和NC组(P均〈0.01),FFA、TC、TG虽被抑制,但仍明显高于NF和NC组(P均〈0.01);HF组葡萄糖输注率明显低于NF和NC组(P均〈0.01)。在钳夹结束时,HF组葡萄糖清除率明显低于NF和NC组(P均〈0.01),而肝糖输出率则明显高于NF和NC组(P均〈0.01),仅被抑制51%。结论ApoE^-/-小鼠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和IR的遗传特征,长期高脂饲养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毗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IR大鼠肝组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HF)组30只和正常对照(Nc)组10只,其中HF组又分为高脂对照(HFN)亚组和毗格列酮(HFP)亚组,每组各15只。喂养12周后,HFP亚组给予吡格列酮灌胃2周,并测定大鼠体重、FPG、Fins、TG、TC、IS。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免疫沉淀技术检测肝组织PTP-1B及IRS-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HFN亚组PTP-1B表达较NC组增高(P〈0.01),HFP亚组较HFN亚组降低(P〈0.01);免疫印迹:HFN、HFP亚组PTP-1B表达均高于NC组(P〈0.01或P〈0.05),且HFP亚组低于HFN亚组(P〈0.01);免疫沉淀:HFN亚组IRS-2磷酸化程度较NC组降低(P〈0.01),HFP亚组较HFN亚组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改善I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TP-1B表达,从而使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RS-2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向心性肥胖患者的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筛选糖耐量正常的向心性肥胖患者(包括胰岛素抵抗与无胰岛素抵抗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8-iso-PGF2α,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等。结果向心性肥胖组8-iso-PGF2α、MD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F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iso-PGF2α差异最显著(P〈0.01),且与FFA、BMI及甘油三酯(TG)呈显著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亚组的8-iso-PGF2α水平显著高于无胰岛素抵抗亚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8-iso-PGF2α与HOMA-IR相关性最强。结论糖耐量正常的向心性肥胖患者氧化应激增强,且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循环中8-iso-PGF2α水平能更好地反映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