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烧伤中心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背景下细菌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 25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头胞曲松,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全部耐药的菌株占31%,头孢酮/舒巴坦可使52%耐药菌株恢复敏感性。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力,无硝不动杆菌,肠杆菌科耐药率分别为23.8%和51.2%,28.6%和21.4%,9.9%和20.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烧伤中心广泛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背景下细菌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 25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全部耐药的菌株占31%,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使52%耐药菌株恢复敏感性,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无硝不动杆菌、肠杆菌科耐药率分别为23.8%和51.2%,28.6%和21.4%,9.9%和20.4%。MRSA对伊米配能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6.9%和73%,未发现去甲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粪肠球菌对去甲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7%。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机理除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外,部分菌株可能产生染色体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3.
4.
烧伤患者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通过对烧伤患者的细菌学调查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血、痰及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43l株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就其中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的细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7l%,革兰阳性(G^+)球菌占29%。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7%,大肠埃希菌占15%,阴沟肠杆菌占8%,表皮葡萄球菌占7%。铜绿假单胞菌占G^-杆菌的50.7%,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9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91.9%,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与大肠埃希菌相似,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主要有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结论笔者单位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细菌的耐药率高,可能与MRSA及β内酰胺酶的产生,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量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菌群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烧伤创面分离菌群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41例烧伤病人创面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上升,319株细菌的耐药率为60%,不动杆菌感染率及耐药率高,链球菌感染偶有发生。结论 创面分离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增加,各菌种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上升。 相似文献
7.
1986—1996年我院烧伤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对我院1986 ̄1996年烧伤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的调查,分析烧伤感染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变迁。方法 对1986年6月 ̄1991年5月,及1991年6月 ̄1996年6月两个时期的烧伤病人,分别进行血培养和创面培养细菌检出情况及药敏调查。结果 血培养结果表明微球菌上升至第一位,占21.6%;金黄色葡萄球菌退居第三位,其中,G^+球菌占56.5%,G^-杆菌占30.1%。创面培养,绿脓杆菌居首, 相似文献
8.
1993—1996年1312株烧伤感染菌的耐药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长期监测烧伤中心病房感染细菌的菌种和耐药率,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应用VITEK-AMS系统检测1993 ̄1996年我院烧伤中心1312株细菌的检出率及细菌耐药性变化。结果 4年来检出菌种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检出率为31.16% ̄48.48%;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检出率为11.48% ̄16.16%;其后为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不动杆菌等,但各年度位次不一。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9.
烧伤病区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依据,提高烧伤感染的治愈率。方法从1999年至2004年烧伤住院患者血培养及创面分离出的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379株,G 125株,G-241株其中烧伤病区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常见感染病原体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9.8%),金黄色葡萄球菌(18.5%),大肠埃希氏菌(7.7%),不动杆菌(7.4%),肺炎克雷伯氏菌(6.6%)。其中仅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头胞噻肟钠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较有效;大肠埃希氏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68%。烧伤病区耐药菌株以耐5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为主,占全院多重耐药菌株的50.8%。结论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较严重,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烧伤病房细菌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 4年来的细菌耐药性。 方法 从本院 1996年~ 1999年烧伤患者血培养阳性及创面分离出的细菌 ,其中 5 0株以上者 5种 ,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公布的数值作为判断耐药标准。应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 4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 -内酰胺酶 (ESBLs)。 结果 仅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有效 ,而仅多粘菌素 -B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有效。 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阳性者有 38株 ,ESBLs的发生率为 84.4%。 结论笔者医院烧伤病房的细菌耐药率甚高 ,这可能是由于 β -内酰胺酶的产生 ,特别是ESBLs发生率甚高所致 ,亚胺培南依然对ES BLs稳定 ,抗菌效能佳 ;但复合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作用已日趋减弱。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正逐年增高 ,可能是由于大量使用该药 ,引起菌株产生一种新的由质粒传递的金属 β -内酰胺酶 ,细菌外膜蛋白产生减少与通透性的改变 ,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细菌生态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调查分析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近15年来细菌生态学及耐药性的变化。 方法1989年4月—2004年3月,从笔者单位2 269例患者的血培养及创面培养物中分离出5 855株细菌,用K 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每5年为1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标本的细菌检查及耐药情况。 结果 笔者单位烧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 559株占60. 79%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阴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各阶段检出率较高;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 990株占33. 99%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各主要感染菌种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异丁基哌嗪利福霉素等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或呈逐阶段上升趋势,而对临床少用的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耐药率则很低。 结论 气候环境及抗菌药物的应用对细菌生态学的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有直接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学调查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 )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 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 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烧伤早期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变化及其对心肌肌浆网(SR)钙运转功能的影响,探讨烧伤早期心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不予致伤),烧伤组(40只,致30%Ⅲ度烧伤),治疗组(40只,Lisinopril灌胃3天后致30%Ⅲ度烧伤),测定烧伤前(对照组)及烧伤后3,8,24h左心功能变化,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钙离子(Ca2+)含量变化,测定心肌SRCa2+ATPase活性,及SRCa2+运转功能的变化。结果烧伤组大鼠左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心肌组织ACE活性、AⅡ及Ca2+含量显著增加,心肌SRCa2+ATPase活性降低,SRCa2+摄取减少。治疗组预防性给予ACE抑制剂Lisinopril可显著降低烧伤后心肌组织ACE活性,减少AⅡ产生,Ca2+含量降低,增加SRCa2+ATPase活性,SRCa2+摄取增加,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烧伤早期心肌局部RAS迅速激活,抑制SRCa2+运转,可能是心肌RAS促进烧伤早期心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烧伤对垂体—睾丸轴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R I A 法测定了28 例男性烧伤患者伤后30 天内血清卵泡生成素( F S H) 、黄体生成素( L H) 、睾酮( T) 及雌二醇( E2 ) 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烧伤后血清 F S H、 L H、 T 水平明显降低,伤后2 周左右开始有所回升,而 B S A> 30 % T B S A 两组患者,伤后30 天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水平; E2 水平伤后明显增高,尔后逐步下降至正常水平;死亡组平均 T 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平均 E2 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 烧伤后垂体功能本身可能受抑制, E2 、 T 之间的失衡有可能参与烧伤免疫抑制过程, E2 、 T 水平变化幅度随烧伤严重程度增加而加剧,是反映烧伤程度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993~1999年烧伤科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目的 研究笔者单位近几年细菌动态及耐药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对 1993~ 1999年本院烧伤科 784例患者的 345例次阳性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革兰阴性 (G-)杆菌占 5 6 .8% ,革兰阳性 (G )球菌占 39.4 % ,真菌占 3.8%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G 球菌的 6 5 .4 % ,其中耐药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分离率 1993~ 1999年为 5 3 9% ,1998~ 1999年为 6 4 .3% ;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的 37.2 % ;(3)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 ,但耐药率有明显增加 ;(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无 1例耐药。 结论 本院烧伤科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 ,G 球菌次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的常用抗生素 ,但耐药率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MRSA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6.
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氧耗量、CO2排量及用Weir公式计算REE(静息能量消耗)的方法测算烧伤病人需要量,并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烧伤病人热卡计算公式(第三军医大学烧伤营养公式):KJ/d=4184×体表面积m2+105×烧伤面积%,其前半部为病人基础需要量,每平方米1000千卡(4184千焦);后半部为烧伤需要量,对每烧伤面积%需增加105千焦的由来作了说明。介绍了体表面积的简化公式:体表面积m2=(身高m-0.6)×1.5,总能量消耗除REE外,还应包括食物生热及活动耗能,烧伤病人在REE值基础上再增加多少作为每天热能供应总量,这仍是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鼻翼软骨周边连接组织的病理解剖变化。方法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和30例(大于14岁)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及术中病理解剖、组织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单侧唇裂鼻和正常鼻在鼻翼软骨与临近皮肤、软骨、骨组织间,存在有6种特性不同的连接组织,两者间并无组织学质的区别和明显分布差异,但唇裂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的程度与特点却不同,各段畸形特点与其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特性有一定关系。结论单侧唇裂形成时这些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差异可能对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是形成单侧唇裂鼻畸形特征性形态的内在病理解剖学基础。本研究结果对采用合理手段彻底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