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炒炭药是指将药物炒至全部为焦黑色,但中间仍呈黄褐色为度。药物炒炭后,可增加炭素,炭素具有吸附作用,可增强止血作用。但某些药物炒炭后因性味改变和有效成份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反而没有原药材的止血作用好.临床实际运用中,将炒炭药分为温(热)性、平性、凉(寒)性三类,温(热)性炒炭药多用于虚证出血,如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的出血;凉(寒)性炒炭药多用于实证出血,如火热亢盛,迫血妄行的出血;平性炒炭药则虚实证出血皆可选用.血证中正确选用炒炭药,既可治本又能治标,能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消除或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为民国时期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一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对于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张锡纯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提出血证总与气机升降失调相关,并结合西医生理病理提出脑充血证实属中医血证范畴,重视通过双手各部脉象审察一身气机升降.治疗上反对见血止血,审慎使用炭类药,主张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析张锡纯治疗血证组方用药特色,为临床辨治血证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血证方剂的用药与药对配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和药对具体应用情况。结果 张锡纯治疗血证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中药是甘草、山药、三七、白芍、代赭石;常用特色药对有山药、甘草,白芍、山药,代赭石、白芍,三七、山药,代赭石、山药。结论 张锡纯治疗血证注重单味药应用,并且根据病情进行适当配伍,擅用药对相辅相成。针对所治血证之不同,张锡纯谨守病机,遵药性之所长,应病证之寒热虚实,灵活配伍,巧妙组方,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傅东明 《中医杂志》1993,34(10):585-587
通过复习崩漏文献,结合崩临床用药实践,对骨漏治疗中炭药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炭药用于崩漏治疗有标本兼顾的优点,并非单纯为了止血;崩漏的病因和病机,仍是炭药“存性”的作用之“的”。崩漏留瘀的原因较多,不可囿于“血见黑则止”而将崩漏留瘀完全归咎于炭药。崩漏治疗中应用炭药,仍应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才能宽炭药的用药思路,充分发挥炭药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明景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11-1711
炭药用于崩漏治疗的利与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炭药纯属固涩止血之品,且最易留瘀,留瘀后又可导致诸多变证,故主张少用或不用。为了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和正确使用炭药,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血证并非皆忌温药广州中医药大学95级博士生(510407)李振波指导丘和明关键词血证,虚寒性,辨证论治,温热药血证病机复杂,包括寒、热、虚、实、瘀等。临床上虽然以瘀、热、实为主,但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如果此时不注意辨证,拘泥于“血证忌用温药”之说。一...  相似文献   

8.
炭药的炒制与临床应用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421001)郭彩凤主题词炭药/治疗应用炭药的炒制,关键是要掌握火候,将药物炒至外表焦黑,里面焦黄,以"存性"为度。炭药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具有炒炭前的固有的治本作用,同时通过炒炭,可出现新的功效,具有固涩,收...  相似文献   

9.
辨证分型治疗妇科血证30例分析衡阳市中医医院(421001)贺小玲主题词崩漏/中医药疗法,活血祛瘀药[剂]/治疗应用妇科血证是常见多发病症,亦是妇科常见急症之一。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妇科炎性包块引起的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均属...  相似文献   

10.
中医往往习惯用炭剂止血,临床常见血证有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等。常用炒炭止血药有①寒凉药:如生地炭、丹皮炭、黄芩炭、大黄炭等;②温热药:如荆芥炭、炮姜炭、艾叶炭等;③另外还有一种性平的收涩止血药:如藕节炭、棕榈炭、血余炭等。凡出血之证,与任何病一样,皆分寒热、虚实,实证多热,虚证多寒,实热证宜下宜清,虚寒证宜补宜温。现将观察应用炭剂止血的体会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历史上炭药使用的增减及沙炭、煅炭、干馏等工艺改革的进展情况。作者还从炭药和干馏品的化学成分和组成及这些成分的生理活性方面研究了高温对药物的影响,用现代医药学理论来证明“炒炭存性’的科学性。炭药在煅烧过程中虽然被破坏一些成分,但也能产生新的成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对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工艺过程的研究,是有助于对炭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中药材制炭“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尊华 《河南中医》2000,20(6):62-63
中药材制炭包括炒炭和扣锅煅炭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制炭“存性”。“存性”指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制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的原形,如槐花、荆芥之类。现就炭药的制备和“存性”的意义略述己见。1炭药的制备 历代曾使用炭药近200种。虽“药典”和各地“中药材炮制规范”对炭药使用和制备都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地域性和医师用药特点,各地临床使用的炭药品种都超过了“药典”和“规范”所载品种。1.1炒炭 ①制法:炒炭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果实、根、茎、树皮类及质地…  相似文献   

13.
祁宝玉教授总结了眼底血证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指征,提出辨眼底血证时应仔细分析血瘀的症状及原因;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同时应注意其配伍用药,尤其强调软坚化痰药及虫类药的应用;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眼底血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世太 《河南中医》1997,17(1):39-40
血证立安汤治疗血证300例李世太河南省偃师市卫生学校(471900)主题词%血证立安汤/治疗应用血证/中医药疗法祖传秘方“血证立安汤”,经过五十余年之临床实践检验,病位不拘脏腑经络,证情不分寒热虚实,统治癌瘤息肉除外的一切出血疾患,法精而理赅,药简而...  相似文献   

15.
风药是治疗血证新的切入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研究角度,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研究角度 ,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 :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 ;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 ;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 ;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 ;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 ,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制炭为传统的炮制方法之一,制炭药材历代累计多达80余种,我省目前仍在沿用的也有30多种。如果对炮制炭药的方法掌握不当,就会影响治疗效果。现将“炒炭存性”问题浅议如下。有关文献中,常用“烧存性”、“烧灰存性”、“炒炭存性”等来控制炭药的程度。炭药的所谓“黑色”,是指药材外部变化的色泽而言,这是经过高温形成了部分炭素的缘故,炭药必须呈黑色,不黑不称为炭。由于药材本身理化性质的不同,经制炭后,有呈黑色、枯黑色、焦黑色、黑褐色、七至八成黑等色泽上的差异,但都属炭药的范畴,都可称为“黑色”。炭药的所谓“存性”,是指药…  相似文献   

18.
炭药用于崩漏治疗的利与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炭药纯属固涩止血之品,且最易留瘀,留瘀后又可导致诸多变证,故主张少用或不用.为了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和正确使用炭药,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炭药常被用作止血。现代研究认为炭药确有其特殊功效,但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1炭药的发展炭类中药应用始于汉代,有炒炭,焖炭及烫炭等炮制方法。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乱发烧炭,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炭存性,治疗产后腹痛,小便不利的记载。自晋至唐制炭入药又增加了20余种,其中有大黄、  相似文献   

20.
炒炭与煅炭存性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炭药及炭药炮制要求存性的历史沿革,提出古今对炭药存性的三种认识;前从适用范围,炮制质量要求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等方面,对炒炭和煅炭进行了辩析。初步认为炒炭存性优于煅炭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