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马缺血性损伤中谷氨酸Glu及其NMDA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缺氧促使谷氨酸(Glu)大量释放,过度激活受体NMDAR,介导兴奋性损伤作用,破坏脑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过度激活所致的兴奋毒性作用可能是缺血缺氧脑损伤中的共同通路.海马的缺血缺氧损伤将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TTC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乙酰胆碱(ACh) 和谷氨酸(Glu) 对梗塞面积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采用皮质脑电图记录方法, 观察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后, Glu、ACh 及ACh 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对脑电图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 Glu 可使梗塞面积扩大, ACh 可使Glu 的这种效应放大30% (P< 0.01); 脑缺血后Glu 使缺血区细胞破坏加重,ACh 可加剧细胞的崩解,Glu 致缺血性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存在量效关系,其阈值为10- 2m ol/L, ACh 可使之降为10- 3 m ol/L, ACh 的这种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断而不被六羟季胺拮抗, 可被氨甲酰胆碱呈浓度- 效应模拟, 而不被烟碱模拟。可见, 脑缺血时, 乙酰胆碱通过M 型受体降低谷氨酸兴奋毒性的阈值而表现出加强谷氨酸的神经兴奋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清醒大鼠脑微透析技术 ,通过观察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 ,探讨NMDA受体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自身调节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 ,横跨海马背部植入一自制的透析探头 ,待大鼠清醒后 2 4h用人造脑脊液灌流 ,灌流速度为 5 μl·min-1,每 2 0min收集一次透析液 ,采用邻苯二甲醛 - β -巯基乙醇衍生化反相梯度洗脱荧光检测透析液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 海马内局部灌流NMDA 5 0 0 μmol·L-1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水平。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MK - 80 1(10 0 μmol·L-1)可拮抗NMDA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单独应用MK - 80 1(10 0 μmol·L-1)对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没有影响。局部灌流NMDA受体协同激动剂甘氨酸5 0 0 μmol·L-1也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局部灌流NMDA受体上甘氨酸部位的选择性阻断剂 7-氯犬尿烯酸 2 0 0 μmol·L-1可以拮抗甘氨酸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结论 本研究发现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受体的激活可增加海马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种NMDA受体可能存在于突触前膜 (兴奋性神经末梢膜上 ) ,即自身调节受体正反馈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谷氨酸作为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正常生理状态下有重要作用,但在脑缺血等多种病理状态下,谷氨酸在脑内大量释放和堆积,导致对神经元的过度刺激,引起兴奋性毒性,并成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主要诱发因素。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主要通过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Na+和Ca2+增加。胞内Ca2+浓度增加会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蛋白酶激活、活性氧增加及NO的释放,从而引起神经元的死亡;胞内Na+增加将引起过量水分进入细胞,造成神经细胞毒性水肿和细胞死亡。因此,深入了解脑缺血后上述谷氨酸通路的调控机制,并针对该通路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将为阻止或减轻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提供有效途径。多种针对谷氨酸通路的脑缺血治疗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如抑制谷氨酸合成或释放、增加谷氨酸清除、阻断谷氨酸受体或抑制细胞内Ca2+浓度增加等。本文将对缺血性脑中风后,谷氨酸引起兴奋性毒性的机制以及该系统的调控机制、相应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NMDA对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为对象,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统计学(方差分析)等技术比较观察不同因素处理后细胞生物学及生化方面的改变。结果05mol/L谷氨酸作用神经元30min后可引起细胞死亡及LDH释放增加,预先2h给予亚致死剂量的NMDA(100μmol/L)能明显阻断上述作用,如果在NMDA给予前5min分别加入MK-801、CCK抗血清、CCKB、A受体拮抗剂L-365260、L-364718及联合给予c-fos、c-jun反义寡聚核苷酸,前3种药物能明显阻断NMDA的神经毒性保护作用,而L-364718及反义c-fos和c-jun抑制不明显。结论小剂量NMDA对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内源性CCK释放或合成增加有关,c-fos、c-jun参与并介导了NMDA诱导CCK合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在体外对新生大鼠中脑腹侧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谷氨酸(glutamate)在体外对中脑腹侧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 用培养的新生大鼠中脑侧神经元,暴露于谷氨酸后,经抗酪氨酸羟化酶(TH)和抗γ-氨基丁酸(GABA)双重免疫细胞染色,观察谷氨酸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以及与其受体的关系,结果 新生大鼠中脑腹侧主要含有多巴胺(DA)及GABA神经元,谷氨酸对体外培养1周的DA神经元的半数致死量为60μmol/L而对GABA神经元的半数致死量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受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在谷氨酸受体的介导下实现其在脑内的众多功能.谷氨酸受体被激活后除参与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外,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的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以及突触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等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1].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是当今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脑缺血时缺血神经元大量释放谷氨酸引起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以及蛋白激酶C(PK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普遍关注。谷氨酸大量释放和蛋白激酶C的移位激活是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本文对其参与神经元缺血损伤的可能机制和一些相关的中药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脑缺血与谷氨酸及抗谷氨酸兴奋和氧化神经毒性研究1984年,Kirino通过沙土鼠所做的实验,首次提出了“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elayedneuronaldeath ,DND)。以往人们在研究脑缺血时,多把重点集中在脑血流和能量代谢上,但近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逐渐转变到脑实质,即神经细胞本身。现已公认,一些因素确实和DND的发生有关。例如,兴奋性氨基酸(EAA)过度释放所致的神经毒作用;细胞内的钙超载;毒性自由基的产生;酸中毒;花生四烯酸的产生;单胺类神经介质代谢失衡等。谷氨酸可通过激活氨基-3 -羟基-5 -甲基-4 -异口恶唑丙酸受体(AMPA)、海人藻酸受体(KA)和N -甲基-D -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产生兴奋性毒性。特别是对NMDA...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神经递质学和神经分子生物学及药理学的进展,谷氨酸及其受体兴奋毒性这一假说的提出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及其分子变化机制。L-谷氨酸(Glutamate Glu)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现将其与之受体在脑缺血时的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与脑损伤相关关系。方法测定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脊液(CSF)中(GIU)、γ(GABA)含量及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合CT扫描进行分析。结果HIE患儿CSF中GLU及中重度组GAB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SF中GLU/GABA比值病例组高于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患儿CSF中GLU含量增高还与LDH、CPK活性增高密切相关,(γ分别为0.599、0.610,P<0.01),同时还有与血压降低及脑水肿严重程度有关。结论CSF中GLU含量升高与脑损伤呈平行关系,GIU与GABA平衡失调可能在兴奋毒性激发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扬  杨洋  张涛  杨卓 《继续医学教育》2005,19(12):59-63
在脑缺血时,谷氨酸大量释放并对谷氨酸受体过度刺激,导致神经元兴奋、溃变、死亡,产生兴奋性毒性.这是造成脑缺血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Y-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使神经元产生突触前或突触后的抑制,可以减低大脑中的谷氨酸能活性.本文对GABA、GABA受体及其用于治疗脑缺血的潜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酸摄取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组织具有很强的谷氨酸 (glutamate ,Glu)摄取能力 ,由位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膜的谷氨酸转运体 (glutamatetransport ers ,GluTs)摄取。转运体蛋白是清除细胞外液Glu的唯一重要物质。目前 ,已克隆得到 5种不同的“高亲和力”谷氨酸 (兴奋性氨基酸 )转运体 :GLAST(EAAT1)、GLT(EAAT2 )、EAAC(EAAT3)、EAAT4和EAAT5 ,它们的首字母缩拼词实际意义并不重要 ,因为它们并不反应转运体之间功能上的差别 ,这 5种转运体蛋白都能转运Na+ 、K+ 偶联的L 谷氨酸以及…  相似文献   

13.
天麻素对谷氨酸致培养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体外神经细胞培养,用谷氨酸建立离体的神经元损害模型,观察天麻素对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μmol/L谷氨酸作用10min能造成培养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明显增高;在培养液中加入天麻素或氯胺酮可明显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减少乳酸脱氢酶的漏出。提示天麻素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4.
参与慢性疼痛形成与发展的神经递质有许多,其中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是介导伤害性信息初级传入的重要神经递质,是诱发慢性疼痛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因素,伤害性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传入神经末梢(A8纤维和C纤维)释放谷氨酸(Glu)等神经递质,Glu与脊髓背角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结合,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阈值降低、兴奋性增高(即发生了中枢敏感化)是慢性疼痛形成的重要起始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谷氨酸神经兴奋毒性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元原代分离培养技术,应用电镜观察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值,并进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CCK-8能明显改善由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结构的破坏和减少神经元损伤后LDH的释放,该作用可被CCK_B受体拮抗剂阻断。结论:CCK-8可通过B受体介导产生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姚扬  杨洋  张涛  杨卓 《继续医学教育》2005,19(12):59-63
在脑缺血时,谷氨酸大量释放并对谷氨酸受体过度刺激,导致神经元兴奋、溃变、死亡,产生兴奋性毒性。这是逐成脑缺血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使神经元产生突触前或突触后的抑制,可以减低大脑中谷氨酸能活性.本文对GABA、GABA受体及其用于治疗脑缺血的潜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八肽胆囊收缩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谷氨酸神经兴奋毒性的作用。方法;采神经元原代分离培养技术,应用电镜观察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值,并进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CCK-8能明显改善由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结构的破坏和减少神经元损伤后的LDH的释放,该作用可被CCKB受体拮抗剂阻断。结论;CCK-8可通过B受体介导产生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所  相似文献   

18.
袁维秀  郭英  徐娟  张宏 《北京医学》2013,35(1):18-21
目的 研究下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调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机制.方法 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给予GABAB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GP55845,进一步观察GABAB受体在苯肾上腺素对突触终末eEPSCs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苯肾上腺素显著降低初级传入末梢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幅度,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5845,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部分拮抗苯肾上腺素对刺激引发的EPSCs (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位于脊髓背角神经元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抑制初级传入纤维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冲动的传入,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下行肾上腺素能系统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与脑损伤相关关系。方法 测定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脊液(CSF)中(GIU)、γ(GABA)含量及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合CT扫描进行分析。结果 HIE患儿CSF中GLU及中重度组GAB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CF中GLU/GABA幽会病例组高于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患儿CSF中GLU含量增高还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是目前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自由基损害、兴奋性毒性、一氧化氮(NO)学说、亚低温疗法、能量衰竭学说、钙通道阻滞等理论。近来对谷氨酸受体介导的神经毒性研究较多,尤其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研究上愈发受到重视,其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与脑梗死的关系已受到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