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测定血吸虫在自然环境中钉螺体内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 方法 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 ,以钉螺∶毛蚴为 1∶2 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 ,感染后放回现场环境饲养 ,以逸蚴确定感染性钉螺 ,连续记录现场温度 ,根据变温动物发育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 (K =∑ (Tn-C)或K =N(T -C) ) ,计算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 ,并与室内恒温条件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现场自然环境 (平均温度 2 5 .5 2℃ )尾蚴成熟逸出螺体的最低积温为 163 5 .70日度 ,最高积温为 2 813 .5 7日度 ,平均积温为 (175 2 .0 8± 176.0 0 )日度 ,平均有效积温为 (611.77± 82 .62 )日度 (95 %可信区间为 44 9.83~ 773 .71日度 ) ,显著低于室内恒温环境所需的有效积温 (t =11.76,P <0 .0 1)。 结论 自然环境规律性的昼夜温度变化对血吸虫在钉螺体内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积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现场环境中日本血吸虫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积温。方法 采用人工感染后放回现场环境饲养定期逸蚴的方法 ,连续记录现场温度 ,计算钉螺逸出尾蚴的积温。结果 长江流域 4省 5地 6 6 8只钉螺经 1∶2 0毛蚴感染后 ,共逸得感染性钉螺 15 5只 ,感染率为 2 3 .2 0 % ,逸出尾蚴的最低积温为 1489.43日度 ,最高积温为 2 96 0 .38日度 ,平均积温为 1793 .93± 2 32 .45日度 ;其中日本血吸虫在江滩型、水网型、山丘型环境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平均积温分别为 176 3.0 1± 2 0 3 .5 1日度、192 9.49± 30 6 .38日度和 1734.19± 10 3 .39日度。结论 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钉螺体积温达到 1489.43日度就能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广德流洞山丘指名亚种钉螺与江苏省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的相容程度。方法 采集广德流洞现场无感染钉螺,用无锡地区血吸虫毛蚴,以钉螺毛蚴1∶10、1∶20、1∶40、1∶80比例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并用江苏省邗江新坝钉螺作对照,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计算和比较尾蚴成熟积温。结果 实验组钉螺毛蚴比1∶10、1∶20、1∶40、1∶80各组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59%、3.39%和5.96%,随着感染毛蚴数量的增加,感染率呈升高趋势,其毛蚴感染剂量与钉螺感染率的理论方程为y=-7.49+2.98lnx(r=0.971,4,P<0.01);对照组邗江钉螺感染率为28.62%(钉螺毛蚴比1∶10),高于广德钉螺的感染率(x~2=157.16,P<0.01);血吸虫在广德流洞和邗江新坝钉螺体内尾蚴成熟的平均积温分别为(1756.94±122.90)日度和(1729.55±99.31)日度,其发育成熟所需积温差异无显著性(t=0.221,P>0.1)。结论 广德流洞山丘指名亚种钉螺与无锡地区血吸虫呈低度相容,而两地血吸虫发育成熟所需积温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不同种群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方法 从长江流域的潜江后湖、彭泽马当、贵池涓桥、邗江新坝和广德流洞5地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毛蚴(无锡地理株)为1∶2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感染后放回现场环境饲养,定期逸蚴的方法,连续记录现场温度,根据变温动物发育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T_n—C)或K=N(T—C)),计算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用近似F检验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潜江后湖、彭泽马当、贵池涓桥、邗江新坝和广德流洞5个种群钉螺体内血吸虫成熟的有效积温分别为(695.20±143.15)、(611.99±38.84)、(633.41±133.09)、(611.77±82.12)日度和(602.94±42.65)日度,血吸虫在长江流域S个种群钉螺体内发育所需有效积温差异无显著性(F~1=2.47,P>0.05)。因此,无锡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平均有效积温为631.44日度,95%的可信区间为(426.76—836.12)日度。结论 日本血吸虫在长江流域不同种群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起点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 方法 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与毛蚴1∶20比例感染,感染后置于30℃、27℃、24℃、21℃和18℃环境中饲养,计算钉螺体内血吸虫的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分析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21℃、24℃、27℃、30℃时血吸虫的尾蚴平均开放前期分别为(128.89±16.05)d、(95.00±21.03)d、(71.93±12.74)d和(62.74±14.19)d。尾蚴开放前期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730.68x-0.8918(r=0.9976,P<0.01)。血吸虫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235ln(x)-0.0639(r=0.9973,P<0.01)。从此方程中推算出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17℃±0.43℃。 结论 环境温度降低,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发育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钉螺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世代发育的有效积温。方法 将钉螺按常规方法饲养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其从螺卵生长发育至成螺并产卵所需的发育历期与积温,并按公式T=Σ(Ti-C)计算其完成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结果 钉螺从螺卵发育至成熟产卵(即完成世代发育)的平均历期为(334.22±7.52)d、平均积温为(5821.38±70.05)日度,平均有效积温为(3846.28±32.59)日度。结论 本方法观测的钉螺发育有效积温较精确,为气候变暖影响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的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7.
叶巢外睾吸虫感染钉螺对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对抗性。 方法 通过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对湖北钉螺的双重感染 ,计算血吸虫的感染率和尾蚴逸出量 ,常规石蜡切片观察钉螺组织学变化。 结果 钉螺在感染血吸虫 37d后再感染外睾吸虫 ,经一定时间后检查发现 ,血吸虫的感染率为 5 2 9% ,显著低于同时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的感染率 (75 9% ) ;先感染叶巢外睾吸虫 ,经 10、 32、6 0、 10 0和 12 0d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 ,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6 4 %、 6 6 7%、 6 5 2 %、5 6 4 %和 5 7 1% ,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 90 5 % ,经统计检验 ,各双重感染实验组血吸虫与对照组的感染率间差异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对各试验组及对照组钉螺逸出尾蚴试验发现 ,试验组钉螺血吸虫尾蚴逸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逸出量。组织学观察发现各双重感染组钉螺消化腺萎缩 ,消化腺盲囊间隙只有少量血吸虫子胞蚴 ,血吸虫子胞蚴皱缩、变形及不规则 ,且子胞蚴中只含稀疏的尾蚴胚球 ,有的子胞蚴中已无胚球 ;而单独感染血吸虫的对照组中血吸虫均发育到成熟的子胞蚴或尾蚴。 结论 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之间存  相似文献   

8.
解剖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紫皮独蒜液(下称蒜液)杀灭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和钉螺(Oncomelania)的效果,并记录所需时间;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皮肤已涂抹不同浓度蒜液的小鼠,计算感染率。另设去离子水对照组。结果,蒜液原液杀灭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为(77.33±25.01)s,浓度为0.79%~50.00%蒜液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为(299.67±18.96)~(73.00±1.73)s,而对照组中尾蚴在600 s内一直有活力;蒜液原液在1 d内可全部杀灭钉螺,而对照组钉螺2 d内死亡率为0;皮肤涂抹不同浓度的蒜液的小鼠感染率均为0,对照组小鼠感染率则为100%。表明蒜液有较好的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和钉螺的效果,涂肤具有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北钉螺先感染外睾吸虫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血吸虫幼虫在其体内被击杀(唐崇惕等,2008;2009),本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接触已感染外睾吸虫21d的钉螺和阴性钉螺,观察血吸虫幼虫在此2组实验钉螺体内发育情况。从感染外睾吸虫钉螺再感染血吸虫的28个(73.7%)阳性螺,查获4~82d血吸虫幼虫共300条(侵入率26.74%),全部虫体结构异常停留在早期母胞蚴阶段。从单独感染血吸虫的25粒(69.4%)阳性螺,查获5~61d正常血吸虫母胞蚴67条(侵入率13.96%)和许多不同发育期子胞蚴,感染后75d阳性螺含血吸虫成熟子胞蚴和尾蚴。单独感染血吸虫钉螺的血淋巴细胞增生情况与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血吸虫的钉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进行了安徽贵池、湖北监利、广西桂平、四川天全、云南洱源及福建福清6地日本血吸虫和钉螺的人工交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各地日本血吸虫与钉螺呈现不同的相容性。湖北、安徽两地的血吸虫幼虫与钉螺的相容性无差别。湖北、安徽两地血吸虫幼虫很难在云南、四川两地钉螺体内发育成熟逸出尾蚴:反之,云南、四川两地血吸虫幼虫与湖北、安徽两地钉螺却可相容。广西的血吸虫幼虫或钉螺与安徽的钉螺或幼虫亦可交互感染而相容,但尾蚴逸出前期均较感染本地钉螺的为长;广西的血吸虫幼虫与四川、云南、福建的钉螺并不相容。福建的钉螺与安徽、云南两地血吸虫幼虫均可相容。本文还提出了在研究日本血吸虫与钉螺的相容性时,必须包括逸出尾蚴的钉螺感染率和尾蚴逸出前期的数据,才能正确评价两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灵敏、特异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 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18S-rRNA)基因设计1对引物,建立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测定PCR产物的DNA序列,稀释血吸虫毛蚴DNA进行PCR方法的灵敏性试验,扩增单尾尾蚴感染的钉螺DNA进行交叉反应试验,并根据不同稀释度的感染性钉螺DNA的扩增结果来验证PCR的群体检测效果。 结果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得到了与靶DNA片段位置相同的产物,测序片段长度为469 bp,与靶DNA相同且序列一致,并将序列登录GenBank(注册号:DQ442999)。扩增阴性钉螺无产物出现。灵敏性试验提示,PCR可检出日本血吸虫毛蚴DNA的最低浓度为40 pg/μl;交叉反应试验显示,PCR方法不能扩增出单尾尾蚴感染钉螺的DNA;群体检测试验表明,PCR可检出感染性钉螺提取的DNA最高稀释度为1∶640。 结论 初步建立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PCR方法灵敏、特异且具有良好的群体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重组日本血吸虫生殖相关蛋白WD40(SjWD40)多克隆抗体对天然SjWD40的结合活性,观察SjWD40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从阳性钉螺体内逸出尾蚴,感染家兔,于感染后42 d剖杀收集成虫和虫卵制备石蜡切片,利用抗重组蛋白SjWD40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探讨SjWD40在虫体内的分布。结果SjWD40广泛分布于雌虫的卵黄腺、雄虫的睾丸,虫卵的毛蚴体壁,尾蚴的头腺、钻腺、腺管等部位。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SjWD40蛋白主要分布于血吸虫成虫的生殖腺、毛蚴体壁及尾蚴腺体等组织。  相似文献   

13.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控制和消灭钉螺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根本措施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钉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有关环境植被、钉螺密度等生物因素对钉螺的繁殖与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并对今后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以及钉螺的研究方向等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钉螺对不同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钉螺对不同终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差异。方法收集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的虫卵,孵出毛蚴,以毛蚴和钉螺5:1的比例感染同一地钉螺。同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死亡率。结果实验组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钉螺,获得的阳性率分别为1.42%、8.67%和19.87%,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5%、13.5%和24.5%;对照组钉螺阳性率分别为2.63%、2.02%和11.66%,死亡率分别为24.0%、49.5%和18.5%。结论不同宿主源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易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生态特征及与血吸虫的相容性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该类研究对防控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温度、湿度、植被、土壤等影响钉螺生存的生态因子和钉螺密度、钉螺异地生长繁殖,以及钉螺与血吸虫相容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感染性钉螺检测在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发出一种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荧光法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18.
单独感染外睾吸虫的湖北钉螺,螺体分泌物和血淋巴细胞剧烈增加;螺体表分泌物含大小不等颗粒及晶体状物, 体内分泌物为金黄色或褐色小颗粒,各颗粒团附近均有极小细胞核。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钉螺,体内外分泌物和血淋巴细胞等产物同样大量产生;体内分泌物颗粒及其附近小细胞核、3种血淋巴细胞及副腺细胞,出现在血吸虫幼虫周围并进入虫体内;所有血吸虫幼虫结构异常,停止发育并死亡。阴性钉螺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它们体内外分泌物及血淋巴细胞的数量均少;分泌物颗粒和血淋巴细胞虽有在血吸虫幼虫附近,但都没有进入虫体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过程。方法用毛蚴重感染钉螺后在不同时间对钉螺进行解剖,检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用鲍氏液固定,卡红染色,中性树胶封片。结果1~24h的母胞蚴体内可见神经环,2d后消失。母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增多聚集成胚球,一个胚球发育为一个子胞蚴。子胞蚴体内形成不同发育期的胚球,胚球发育成尾蚴。结论观察到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各个阶段的母胞蚴和子胞蚴,以及形成尾蚴和尾蚴从子胞蚴中逸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