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C反应蛋白(CRP)和D-Ⅱ聚体(D、D)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收集的104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按起病6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归入进展组(56例),<18%归入稳定组(48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 h内检测血清CRP和D、D质量浓度.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血清CRP和D、D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各组CRP和D、D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2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3CRP和D、D升高可以为脑梗死的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敏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07-100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监测10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并与5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1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2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3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14d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5d达峰,发病第28d仍维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发病后24h至28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浓度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69例)比较;然后按病程观察CRP的动态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再后进行急性脑梗死轻、重型及大梗死灶型、腔隙性梗死的组间比较,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于发病第3天CRP浓度升高达最高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病第28天,CRP降至基本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轻型患者的CRP浓度升高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前者于第28天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及轻型组(P<0.05);急性脑梗死大梗死灶型较腔隙性梗死患者CRP浓度高,有显著差异(P<0.05),大梗死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28天前者即使处于恢复期,其CRP水平仍高于腔隙性梗死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CRP是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血清CRP水平的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病灶范围及预后的判断,是值得临床推荐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者不同时期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关系。方法: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66例正常人和138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RP检测。结果:心肌梗死患者CRP浓度(12.25±19.92)m g/L显著高于正常人群(2.56±2.03)m g/L;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CRP浓度(19.01±24.02)m g/L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5.95±12.81)m g/L(P<0.01)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39±4.5)m g/L(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之间CRP浓度无差别(P<0.05)并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RP浓度升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危险性的一种敏感和可靠的预测因子,不支持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危险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 ( 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1 6例发病 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 CRP、血脂、纤维蛋白原 ( Fibrinogen,FIB)测定 ,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CRP水平正常急性脑梗死患者与CRP水平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 ,血脂无显著差异 ,FIB有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 CRP水平升高 ,并与 FIB升高相伴随 ,炎症反应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48名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中,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PCI对AMI患者在细胞分子学水平的变化规律,为AMI患者PCI术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2例健康人(健康组)、3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51例直接PCI术的AMI患者(PCI组)的术前即刻、PCI术后12h、24 h、48 h、72h TNF-α、IL-6、CRP的动态变化。结果:(1)AMI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较健康人群升高(P<0.05);(2)IL-6和TNF-α的动态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4h无明显升高(P>0.05),12h升高明显(P<0.05),术后24h达峰值(P<0.01),48h后下降,72h后继续下降(P<0.01);CRP的动态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4b明显升高(P<0.05),术后48h达峰值(P<0.01),72h后下降(P<0.05)(3)常规治疗组IL-6、TNF-α.和CRP均与治疗后48h达峰值(P<0.01)。结论:TNF-α、IL-6、CRP均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的发生,PCI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炎性反应,但比常规治疗能更快速的降低炎性反应,直接PCI术后的患者血清中TNF-α、IL-6、CRP均有明显的快速达峰后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与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0例正常人群及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并根据24h尿蛋白排出率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正常尿白蛋白组(DN1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N2组);临床白蛋白尿组(DN3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N1组、DN2组、DN3组CRP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P<0.01);DN2、DN3组与DN1组比较,CRP升高,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均为P<0.01);DN3组与DN2组比较,CRP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而BUN及SCr,与对照组比较,仅DN3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水平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对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江  温先勇  梁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61-1263
目的:探讨急性时相蛋白(APP)在上呼吸道感染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10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诊断和治过程中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α1-酸性糖蛋白(AAG)进行检测。结果:细菌感染患者三种急性时相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感染APP升高最为显著,革兰阳性菌次之,真菌感染升幅最低;病毒组APP中SAA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1),其余二项无显著增高(P>0.05);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CRP、AAG两项指标显著高于病毒组(P<0.05);SAA浓度均大幅升高,病毒组高于细菌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者APP(病毒组SAA)第3天已有下降,7d明显下降(P<0.01),至21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而预后不良的患者血中APP的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监测急性时相蛋白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以及鉴别诊断均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者37例(A组)、脑梗死无糖尿病者34例(B组)、糖尿病无脑梗死者40例(C组)以及正常对照40例(D组),测定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A组Hcy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Hcy高于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Hcy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酸、维生素B12与Hcy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有必要监测血清Hcy,及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预防或延缓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浓度,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TNF-αI、L-6和CR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TNF-αI、L-6和CRP浓度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TNF-αI、L-6和CRP间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监测其浓度变化对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别定量检测了32例急性左心衰竭、34例慢性充血性全心衰竭治疗前及治疗7~10天心衰显著好转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与40例心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发现,急性左心衰竭组中81.2%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显著升高,治疗好转后CRP浓度迅速下降,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慢性充血性全心衰竭组CRP浓度轻微升高,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正常者CRP无任何变化。同时,急性左心衰竭者CRP升高的程度与EF有直接关系(呈负相关,r=-0.571),提示 CRP升高的程度,对判断急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观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36例ACI患者和21名正常对照者血清CRP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ACI组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情越重及梗死面积越大,血清CRP含量越高(P<0.05,P<0.01)。结论CRP可作为预测AC 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者62例(A组)、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者64例(B组)、糖耐量减低者57例(C组)以及正常对照60例(D组),测定血清CRP、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A组CRP高于B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CRP高于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CRP高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CRP水平与LDL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CRP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预测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与初发脑梗死的关系,探讨IL-8在Hp感染可能导致脑梗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80例初发脑梗死(观察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49例(A组),腔隙性脑梗死31例(B组)。采用病例对照1∶1配对的研究方式选择对照,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标本的Hp特异性抗体IgG(Hp-IgG)、IL-8、C-反应蛋白(CRP)浓度等。结果观察组Hp-IgG阳性率为81%,对照组为5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Hp-IgG阳性率为88%,对照组为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Hp-IgG阳性率为71%,对照组为6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观察组的IL-8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IL-8浓度与Hp-IgG浓度、与CRP浓度、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相关;脑梗死发病后血清IL-8浓度升高,并且与Hp-IgG浓度、CRP浓度、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与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58例,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病情等与之相匹配的窦性心律心脏病患者(窦性心律组)55例,测定血清CRP、BNP、ET-1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F组患者CRP、BNP及ET-1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相同心功能亚组中,AF组CRP、BNP及ET-1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或P<0.05),且以上指标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结论:AF患者血清CRP、BNP及ET-1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评估CRP在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近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68例ACI患者(ACI组)、2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15d时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计算出评分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ACI组、LCI组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ACI组CRP水平高于LCI组(P<0.05);89例患者中CRP异常率50.56%,且ACI组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入院时NDS≥15分组CRP水平明显高于NDS<15分组(P<0.01),NDS评分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14.31,P<0.01);住院15d时NDS评分差值少组比NDS差值多组CRP含量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估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近期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文铠 《河北医学》2008,14(7):777-779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4例脑梗死患者CRP含量,同时选择年龄情况和其他身体一般状况与老年患者具有可比性的老年健康者41例为健康对照组。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经CT/MR I检查确诊。结果:①老年脑梗死患者CRP异常率为68.5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②老年脑梗死患者CRP的水平为(13.07±2.37)mg/L,与正常对照组(2.16±0.76)mg/L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老年脑梗死患者大梗死灶组较小梗死灶组CRP水平升高明显,分别为(17.87±3.64)mg/L和(14.47±2.14)m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④小梗死灶组较腔隙性梗死CRP水平显著增高,分别为(15.45±2.14)和(6.93±1.02)mg/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⑤老年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CRP含量依次增高(P<0.01)。⑥老年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异常率53.33%,明显低于无好转组的71.01%(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与CRP水平关系密切,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CRP可作为老年脑梗死患者判断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及阿司匹林、稳心颗粒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10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组)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CRP、FIB的浓度并进行比较;房颤组分为阿司匹林组(常规组52例)和阿司匹林联用稳心颗粒组(联合组50例),药物治疗3周后再次测定血清CRP、FIB浓度。结果房颤组患者的CRP、FI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联合组和常规组治疗后CR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CRP、FIB均较常规组降低显著(P<0.05)。结论 CRP和FIB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明显升高,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阿司匹林联用稳心颗粒可明显降低血清CRP、FIB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水平的变化,探讨EPO可能存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ACI患者64例,根据头颅CT或MRI梗死灶横断面最大直径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与正常对照组35例作对照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EPO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EPO及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PO与CRP水平经直线相关分析呈负相关(r=-0.643,P<0.01);小梗死灶组血清EPO水平高于中、大梗死灶组(P均<0.01),中梗死灶组血清EPO水平高于大梗死灶组(P<0.05);大梗死灶组血清CRP水平高于小、中梗死灶组(P<0.01),小梗死灶组与中梗死灶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梗死灶的增大,血清EPO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血清CRP水平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内源性EPO在ACI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减轻脑缺血区的炎症反应。外源性EPO有望成为ACI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