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变蒸是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诸种生理反应现象,历代医家都有所阐述。古籍中存在大量关于变蒸周期的论说,分别有十变七蒸说、十变八蒸说、十变九蒸说、十小变说等不同的论说。通过对中医古籍中变蒸周期内容的梳理,探讨变蒸周期与小儿性别、体质、脏腑、七情以及精气神等的关系,以期对小儿生理学学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古汉语对"蒸"、"烝"字的释义入手,结合现代医学枢纽龄学说,认为变蒸学说不仅仅表现在变蒸时期是否有定时发热现象,而更多表现了儿童从量变到质变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于变蒸过程中出现周期性的发热应与病理性发热分别论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小儿发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对模拟夜班工作或跨时区飞行造等颠倒光-暗周期动物模型——倒相活动大鼠生理节律的调整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A)、自然恢复组(B)、捆绑对照组(C)3组,在LD12:12条件下驯化10天后,A、B组颠倒光暗周期,第15日电针组选用针刺"百会"穴和"长强"穴。应用小动物用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连续检测记录每只动物的体温数据并分析其昼夜节律时相特征。结果在LD12/12光暗循环条件下,大鼠体温节律与外界环境的光暗循环保持一致。大鼠在颠倒光暗周期后,大鼠的生理节律暂时消失,电针治疗条件下较自然恢复组提前2~4d使其节律相位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电针能使倒相体温节律加速恢复正常,不失为一种有效调整轮班不适或时差反应的疗法。  相似文献   

4.
5.
对变蒸的涵义、规律、脏腑变生次第说、变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进行系统的总结,变蒸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种发育进程学说,对于指导儿科临床及儿童保健工作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变蒸”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述“变蒸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分析,并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认识,提出了作者对这一学说的新认识。认为:“变蒸”是人体在婴幼儿时期时期出现的与发热等症密切有关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指出若剔除此学说中有关“变蒸”周期的机械论述,该学说不乏合理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儿科变蒸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列变蒸专候予以详细讨论 ,变蒸学说遂初步形成。此后 ,经历代医家的探索和实践 ,使变蒸学说不断丰富 ,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蒸学说是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五大代表学说之一 ,自古以来它与纯阳学说 ,稚阴稚阳学说 ,三有余、四不足学说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学说一样受到广大医家的推崇。由于历代医家对变蒸学说争论颇多 ,在当代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而研究进展缓慢 ,也未被纳入高等中医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变蒸学说是古代儿科学的重要理论之…  相似文献   

8.
中药薰蒸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退行性变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退行性变是一种中年以后常见的慢性病变,本病的诊断标志是由于腰椎骨质增生而产生腰部酸胀疼痛症状.笔者近两年来采用中药薰蒸结合推拿治疗本病57例,疗效较为满意,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57例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5岁:病程最短为7个月,最长19年.临床主要表现有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久立,腰部俯仰侧屈等主动活动受限,或伴有下肢麻木疼痛,且晨起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劳累后又加重.检查时均发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压痛,腰部肌张力增高.X线可见腰椎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伴有椎间隙狭窄1 6例,腰椎正常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28例.  相似文献   

9.
松果体对大鼠体温节律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体温调节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毁损SCN和松果体以及在松果体中注入MTX,观察大鼠一天中体温的变化规律。结果毁损SCN后不影响大鼠的体温和昼夜节律性。毁损松果体以及在松果体中注入MTX后,大鼠的体温明显下降,并且昼夜节律性也消失。结论松果体通过MT调节大鼠的体温节律。  相似文献   

10.
"河图"图式由古人观天象、定历法高度凝炼而来,是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变蒸"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在于"变蒸"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属于生理反应还是病理表现,很少有人去认真追溯它的学术渊源。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河图图式来源于古代天文学,而变蒸学说又是对河图图式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三者之间一脉相承。钱乙的思想基础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一方面从历代前贤那里继承了变蒸学说,另一方面又有着对河图图式的深刻理解,他以其广博的学识,近乎完美地将二者交融汇通。在对此做出了精辟论述的同时,又不着雕饰地将其运用到了《小儿药证直诀》全书当中。  相似文献   

11.
"发热待查"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常见的临床诊断,对其机制的研究是有极大的临床意义的。现在西医多用体温调定点学说来解释发热的机制,但用该学说来解释中医学里的"五心烦热"、"潮热"、"骨蒸发热"等低热现象时就显得捉襟见肘,而将体温不高的发热归属于功能性疾病,鉴于西医对功能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不甚清楚,故着重用中医对体温不高的发热机制进行了探讨,扩充了有关发热机制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功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挖掘出中药潜在未知的某些性能,以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阐明中药药性的本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宏观性、整体性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从多维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挖掘中药未知药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藏象辨证体系的层进式构建模式,由概念的确立到思维模式的创建,再到辨证体系的构建。并介绍了藏象辨证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专家征询为依据,以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为重要手段,遵循“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获取与识别病位、病性特征,把握临床基础证与复合证。最后阐明了创建藏象辨证体系的科学意义、研究特色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肺纤维化是由于肺脏微环境代谢紊乱所致,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但其理论内涵不甚系统,基于"开玄充络"理论,结合微环境概念,以改善微环境代谢为治法思路,提出干预肺纤维化新理论,丰富中医理论对于该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外源性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正常光照条件下,24h连续记录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的变化,以不同剂量褪黑素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给药观察体温和活动度节律的变化。结果 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存在昼夜节律性,给药后昼夜节律性不消失;但体温振幅减小,中值降低。黑暗中期给药后,峰值位相显著延迟;活动度振幅增加,中值显著降低,峰值位相延迟。结论 外源性褪黑素不能使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消失,而只是改变昼夜节律的参数。褪黑素可分别调节体温和活动度的昼夜节律,但对活动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放射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放射性损伤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病机理论为指导,认为放射性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瘀热相搏、气阴两伤,放射性损伤有灼伤性、迟发性、损络性、伤阴性、耗气性等致病特点,中医对放射性损伤的诊断一般区分为头颈部、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四个部位,根据所损伤的脏腑、组织、器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提出凉血化瘀、养阴益气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从伏邪内涵的历史变迁、邪伏病位的不同认识、伏邪致病的特点三方面归纳和总结伏邪理论,通过比较伏邪致病特征、规律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之间的各种关联,探讨推论二者的相关性,从而基于伏邪理论认识中风的病因病机。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则根据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肝阳上亢,风火相煽,瘀血阻滞,痰湿壅盛等;按病程分阶,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可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出现诸多变证;若调摄不当,伏邪未净或是因诱再起又可致复中,对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和预防复发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急性期的总则当以祛邪为要,扶正为次。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应以扶助正气或扶正祛邪并重为主。  相似文献   

18.
方剂配伍理论内容丰富,本文主要从气味配伍理论、五脏相关配伍理论两个方面对方剂配伍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体质学说的简单阐述,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来探讨《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说明甘草泻心汤对湿热体质及湿热为患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