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T灌注成像评价甲状腺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良性组33例和恶性组10例,良性组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亚组(17例)和甲状腺腺瘤亚组(16例),恶性组为甲状腺癌10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常规CT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颈总动脉、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甲状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各组BF、BV、MTT、PS值.对灌注参数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TDC为单峰型,良性组的TDC表现为速升-缓降的小峰,恶性组TDC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水平段.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BV、BF、MTT、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0.001);BV值和MTT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F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值恶性组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甲状腺肿组与甲状腺腺瘤组在BF、BV、MTT、P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PI可准确反映甲状腺病变的血流特点;分析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值有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确诊的肺结节(肿块)的各项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r)、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各参数值的临床意义。结果(1)轻中度强化组:恶性肺结节(肿块)的BF、BV、PS值均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肿块),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恶性肺结节(肿块)的MTT值高于良性肺结节(肿块),差异有显著性(P〈0.05)。(2)明显强化组:恶性肺结节(肿块)BV、PS值高于良性肺结节(肿块),差异有显著性(P〈0.05),BF、MTT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有助于良、恶性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 CT 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51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结果良恶性结节灌注后具有不同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lity surface,PS)。良恶性结节的各项灌注参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BV、MTT、PS均高于炎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BF无差异性(P>0.05),而炎性结节的BF、BV、MTT、PS均高于良性结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正确诊断结节性质及做出恰当治疗措施方面显示出了重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2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3软件分别测量肿瘤的灌注参数PV、BF、BV,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SP法)检测RCC中MVD、VEGF的表达;研究VEGF阳性、阴性两组与灌注参数的关系及MVD与VEGF的关系。结果24例肾癌VEGF阳性率约54.2%(13/24),MVD平均值91.3±50.9。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的PV、BF、BV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4.32±32.49,53.38±29.43,P<0.05;938.58±89.63,907.29±112.59,P<0.05;89.73±9.37,62.14±11.23,P<0.05;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两组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3.2±61.7,74.6±41.9,P<0.05;肾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0.591,P<0.01);肾癌的CT灌注参数PV、BF、BV分别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肾癌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99例直径2~4cm的孤立性肺结节的32层螺旋CT灌注表现,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数值,并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量SPN增强净增值(NE)和达峰时间(TTP);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炎性-BV值均明显高于良性(P〈0.001,P〈0.05),而恶性与炎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S值中,组间均有统计学羞异(所有P〈0.01)。BF值中,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MTT值三者接近;但BF值、MTT值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恶性与炙性结节的TTP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NE值中,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良性、恶性及炎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的各项血流灌注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级星形细胞肿瘤组的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MVD及VEGF表达均较低级星形细胞肿瘤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星形细胞肿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S值分别与MVD、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脊柱病变定量、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25例脊柱病变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并分析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对照实际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组,定量、定性分析良、恶性肿瘤的灌注成像规律.结果 良、恶性病变组病变区域的BF、BV和PS值为均明显高于各自正常组织,而MTT值小于正常组织(P〈0 05).恶性病变组病变区的BF值和PS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而BV值和MT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在定量、定性分析脊柱病变血流灌注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灌注参数评价肺恶性肿瘤血管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 对23例肺恶性肿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以CT灌注成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感兴趣区的选择采用高灌注区均值和最大层面全肿瘤区域两种方式,分别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等灌注参数,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并测量肿瘤的CT强化峰值(PH),对各灌注参数值及P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肺恶性肿瘤的PH与CT灌注成像BV的高灌注区均值、全肿瘤均值及BF的全肿瘤均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②肺恶性肿瘤的PH与BF的高灌注区均值及P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肺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大部分灌注参数与PH有共同的组织学基础,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评价肺恶性肿瘤的血管功能状态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癌与肺良性肿物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与肺良性肿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例肺肿物病变进行前瞻性CT灌注研究,其中肺癌25例(腺癌13例,鳞癌12例),肺良性肿物9例(炎性假瘤4例,结核瘤4例,错构瘤1例).采用GE Lightspeed Qx/i plus 16 层螺旋CT,电影模式(5 mm/4层),总扫描采集时间40 s.使用随机CT灌注2-体部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结果肺癌的各种灌注参数值均高于肺良性肿物,其中BV、MTT、P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V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若以BV≥5 ml/100 mg为恶性肿瘤诊断域值,灵敏度96%,特异度78%,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87.5%;若以PS≥25 ml/(100 mg·min)为恶性肿瘤诊断域值,灵敏度68%,特异度67%,阳性预测值85%,阴性预测值4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肺癌和肺良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 ml/(min·100 g)、(75.00± 40.00)ml/(min·100 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 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扫描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兔VX2腹腔移植瘤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肿瘤放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饲养1周.对治疗组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及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前后两次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两组肿瘤大小变化、灌注参数与MV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0只实验兔,放疗1周后治疗组实验兔瘤区BF、BV和PS均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瘤区前后两次BF、BV和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VD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P<0.01).肿瘤实质区BF、BV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及0.63,P均<0.05);而PS与MVD计数无明显相关(r=0.40,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用于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骨巨细胞瘤的检查,分析各CT灌注参数、最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MER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边缘-中心血流量差异率(Rrim-cen BF)、边缘-中心血容量差异率(Rrim-cen BV)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病人的骨巨细胞瘤行CT灌注检查,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14例,良性骨巨细胞瘤10例。术后病理标本常规组织切片及S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分析BF、BV、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良恶性骨巨细胞瘤外周区与中央区之间BF、BV有无差异;比较良恶性骨肿瘤之间MER、Rrim-cen BF、Rrim-cen BV的差异。结果24例骨巨细胞瘤均表现为高灌注,BF和BV图像上均可清楚显示肿瘤;骨巨细胞瘤的BF、BV和MER与MVD均呈正线性相关。MER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但MER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存在较多重叠。Rrim-cen BF和Rrim-cen BV值在良恶性骨巨细胞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最著性意义(P〈0.01)。Rrim-cen BF和Rrim-cen BV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阈值分别为Rrim-cen BF:0.15(敏感度:94.4%;特异度:85.7%);Rrim-cen BV:0.07(敏感度:88.9%;特异度:78.5%)。结论MER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估骨巨细胞瘤的血供情况,但不能单独应用作为鉴别良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指标。Rrim-cen BF和Rrim-cen BV为骨巨细胞瘤良恶性鉴别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定量的影像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飞利浦256层iCT1024矩阵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3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灌注扫描,扫描数据传至EBW工作站,用肺结节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获取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增强峰值(PH)以及SPN与主动脉PH值比值(S/A)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恶性和炎性结节的BV、PH和S/A比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1),而恶性与炎性之间的BV、PH、S/A比值差异则无统计意义(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 结论 256层iCT1024矩阵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应用新型光子探测器与常规探测器行低剂量CT胰腺灌注扫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差异。方法 对36例患者行胰腺灌注扫描,其中对18例采用装配新型光子探测器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A组),另18例采用装配常规探测器(探测器B)的第二代双源双能CT扫描(B组),比较两组低剂量(80 kVp,150 mA)胰腺灌注扫描的总辐射剂量、正常胰腺实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腹部各主要脏器的CT值、噪声、SNR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腹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扫描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腹部各主要脏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图像噪声低于B组(P<0.01),部分脏器SNR优于B组(P<0.01),两组正常胰腺实质BF、BV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 BF和BV标准差均低于B组(P均<0.01)。结论 Stellar探测器在低剂量胰腺灌注CT扫描中能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使灌注参数测定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周围型肺癌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T发现肺部孤立性病变的患者38例,周围型肺癌30例,感染性肉芽肿8例。其中35例经病理证实,3例经临床资料证实。所有患者术前或治疗前均接受IVIM-DWI,b值为0、25、50、75、100、200、400、600、800、1000 s/mm2,分别测量所有病灶的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1例行CD34染色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将D、D*f值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周围型肺癌的f值[(29.29±10.89)%]明显低于感染性肉芽肿[(46.10±12.92)%,P<0.01)];周围型肺癌D值、D*值与感染性肉芽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周围型肺癌和感染性肉芽肿的D值、D*值、f值与MVD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最佳阈值为38.00%,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75。结论 IVIM-DWI技术可用于检查肺部孤立性病变,f值在周围型肺癌及感染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入口CT灌注成像技术分析肺腺癌和肺鳞癌血供特征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胸部容积CT灌注扫描,进行双入口灌注图像后处理分析,由2名高年资医师单独测量记录肺部癌性肿块的支气管动脉灌注血流量(BF)、肺动脉灌注血流量(PF)、肺动脉灌注指数[PI;PI=PF/(PF+BF)]及肿块体积、位置。比较肺腺癌与肺鳞癌、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分析肿瘤体积与各CT灌注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 40例肺癌患者的PF为(54.26±21.07)ml/(min·100 ml),BF为(64.41±22.06)ml/(min·100 ml),PI为(43.38±16.07)%。其中肺腺癌23例、肺鳞癌17例,腺癌的PI小于鳞癌(t=-2.196,P=0.034)。周围型肺癌17例,中央型23例。周围型肺癌的PI高于中央型肺癌(t=2.305,P=0.027)。肺腺癌与肺鳞癌、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之间PF与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体积与肺癌的PI呈负相关(r=-0.39,P=0.01)。2名医师测量病灶的PF、BF、PI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97、0.93、0.91。结论 双入口CT灌注技术可用于评价不同组织类型和位置肺癌的血供特征,肺癌的PI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