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内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肺内肿块性质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肺内肿块患者(恶性21例,良性8例,炎性5例)行多层CT同层动态扫描(欧乃派克350 mgI/ml、总量50 ml、速率5 ml/s,延迟11 s扫描,扫描速度4层/0.5 s、周规1.5 s、共扫30 s).利用FUNCTIONAL CT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主动脉和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肿块血流灌注参数值,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内恶性和炎性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有明显的上升支,达峰值后走行平缓(恶性16例/21例,76.2%;炎性4例/5例,80.0%);良性肿块曲线走行平坦,无明显上升(8例/8例,100.0%).恶性肿块的灌注值、峰值高、峰值高比值和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大于良性肿块(P<0.01),此四个参数间呈两两正相关;灌注值与到达峰值时间呈负相关.结论CT灌注成像可为肺内肿块的诊断提供定量的功能信息,有助于肺内肿块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2.
多层CT灌注成像结合时间密度曲线对肺部肿块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可以间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质[1].通过注射对比剂后,其组织密度产生变化,运用多层CT计算活体组织微血管的灌注测量值,结合动态增强CT,为评价肿瘤的良恶性质提供可能[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形态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纵隔、腹盆腔淋巴结病变患者行双源螺旋CT灌注检查。所有病例均取得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包括良性淋巴结病变11例,恶性淋巴结病变49例。观察CT灌注TDC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曲线形态变异情况及临床相关性。结果淋巴结病变CT灌注TDC在不同阶段有多种变异形态,良、恶性淋巴结病变TDC在上升速度、上升方式、有无平台期、下降速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开始增强时程、灌注峰值、下降方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淋巴结病变行CT灌注诊断时,分析TDC各个阶段的变异特征,有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5.
MSCT灌注扫描时间-密度曲线鉴别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MSCT灌注扫描时间-密度曲线,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要点。方法 5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和纤维化组,行MSCT灌注扫描,将获得的340幅连续图像传入GE AW 4.2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3软件行后处理,软件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在曲线上计算峰值及达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咽部放疗后局部复发组与纤维化组的峰值、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和纤维化组拟合后的时间-密度曲线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线类型分为 "速升速降"型(Ⅰ型)、"速升缓降"型(Ⅱ型)、"缓升缓降"型(Ⅲ型)和"平坦"型(Ⅳ型)。联合Ⅰ和Ⅱ型拟合后的时间-密度曲线对鼻咽癌复发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88.0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9%、88.00%。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MSCT灌注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达峰时间以及类型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肿瘤灌注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肺部病变进行前瞻性分析.其中肺癌29例,病灶最大直径2~7 cm(平均4 cm).17例良性病灶中,结核7例,肺脓肿3例,非特异性炎症3例,炎性假瘤1例,曲菌球1例,错构瘤2例,病灶最大直径2~5 cm(平均3 cm).采用GE Lightspeed Qx/i Extra 8排探测器螺旋CT,电影模式,层厚5 mm/4层.扫描时间1 s/圈,数据采集时间40 s.非离子对比剂(300 mgI/ml)50 ml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浅静脉注射,速率4 ml/s,延迟5.6 s.CT灌注2-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测定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结果良恶性比较以BV和PS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2和P=0.000).若以BV值≥6作为恶性病变的域值,则灵敏度为100%,特异度64.7%,阳性预测值82.9%,阴性预测值为100%.以PS值≥30作为恶性病变域值,灵敏度为86.2%,特异度88.2%,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为79%.结论螺旋CT肺灌注在肺部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有较大的帮助.灌注参数以BV和PS为佳,BV的敏感度高而PS的特异度高,两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99例直径2~4cm的孤立性肺结节的32层螺旋CT灌注表现,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数值,并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量SPN增强净增值(NE)和达峰时间(TTP);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炎性-BV值均明显高于良性(P〈0.001,P〈0.05),而恶性与炎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S值中,组间均有统计学羞异(所有P〈0.01)。BF值中,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MTT值三者接近;但BF值、MTT值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恶性与炙性结节的TTP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NE值中,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良性、恶性及炎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的价值。 方法 分析63例直径≤3 cm肺孤立性结节的容积CT灌注成像表现,其中恶性结节组30例,慢性炎性结节组17例,急性炎性结节组7例,良性结节组9例。采用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用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得到肺动脉灌注值(PP)、支气管动脉灌注值(BP)、灌注指数(PI)和时间-密度曲线(TDC),评价灌注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恶性结节组、良性结节组、慢性炎性结节组及活动性炎性结节组PP值分别为(67.50±21.78)ml/(100 ml·min)、(30.11±13.24)ml/(100 ml·min)、(81.11±21.11)ml/(100 ml·min)、(106.34±7.80) ml/(100 ml·min),BP分别为(80.40±20.96)ml/(100 ml·min)、(27.00±14.18)ml/(100 ml·min)、(50.75±21.89)ml/(100 ml·min)、(11.06±4.31)ml/(100 ml·min),PI分别为(45.87±7.60)%、(51.13±7.44)%、(48.09±13.12)%、(75.91±10.13)%。4组SPN的TDC类型不同,恶性结节组的TDC A型27例(27/30,90.00%),B型3例(3/30,10.00%);良性结节组的TDC为C型(9/9,100%);慢性炎症结节组的TDC共4种类型,B型7例(7/17,41.18%),C型1例(1/17,5.88%),D型4例(4/17,23.53%),B-型5例(5/17,29.41%);急性炎症结节组的TDC为E型(7/7,100%)。BP在所得参数中鉴别各组最优。以PI>70%作为急性炎性结节的诊断阈值,敏感度100%(7/7),特异度100%(56/56);以PP<45 ml/(100 ml·min)且BP<50 ml/(100 ml·min)作为良性结节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11)、88.46%(46/52)、60.00%(9/15)、95.83%(46/48)。 结论 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对于在肺孤立性结节中鉴别恶性及良性结节,包括急性炎性、慢性炎性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同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研究对比剂在肺动脉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将84例患者按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分为2.0mL/s组、3.0mL/s组,对比剂注射时间均为30s,绘制肺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DC),对肺动脉TDC形态进行判读,并根据胸部增强CT判读有无肩部周围侧枝静脉对比剂充盈;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肺动脉TDC均可见峰值平台期;(2)随着对比剂注射速率的增加,肺动脉TDC无上升的平台期数量有所减少;(3)肺动脉TDC平台期形态的缓慢上升或无上升与肩部周围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相关。结论:(1)绝大多数情况下,肺动脉TDC均出现峰值浓度平台期,无论是缓慢上升的平台期或无上升的平台期;(2)有无肩部周围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可能是肺动脉TDC平台期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参数评价肺恶性肿瘤血管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 对23例肺恶性肿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以CT灌注成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感兴趣区的选择采用高灌注区均值和最大层面全肿瘤区域两种方式,分别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等灌注参数,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并测量肿瘤的CT强化峰值(PH),对各灌注参数值及P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肺恶性肿瘤的PH与CT灌注成像BV的高灌注区均值、全肿瘤均值及BF的全肿瘤均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②肺恶性肿瘤的PH与BF的高灌注区均值及P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肺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大部分灌注参数与PH有共同的组织学基础,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评价肺恶性肿瘤的血管功能状态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与螺旋CT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肺栓塞(PE)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综合检查确诊的PE患者20例,将超声心动图与CT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例PE中,CT显示9例肺动脉一级分支内有血栓,11例肺动脉2级及以下分支出现血栓,超声仅发现肺动脉一级分支血栓1例.在超声检查中,11例单侧PE中有2例,9例双侧PE中有7例同时出现右心室(RV)和右心房(RA)增大、右心室与左心室比值(RV/LV)增加、肺动脉(PA)扩张、肺动脉收缩压(PASP)≥40 mmHg的征象;1例单侧PE和6例双侧PE出现"D"型征(P均<0.05).9例单支PE中有1例、11例多支PE中有8例同时出现RV和RA增大、RV/LV增加、PA扩张、PASP≥40 mmHg;单支PE无"D"型征,多支PE中7例出现"D"型征(P均<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左、右肺动脉内血栓的检出率低;双侧PE及多支PE超声心动图多出现急性右心压力负荷过重的表现,可提示PE;单支PE患者的右心功能可以轻度异常或正常,超声心动图难以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一种合适的AM中值滤波窗口,以使通过示踪剂动力学模型得到的功能参数和功能图片可以准确表征肿瘤的生长状态。方法 对原始CT序列图像进行不同窗口下的AM中值滤波,通过示踪剂动力学模型获取相应的功能参数及其功能图片;对功能图片中的肿瘤进行分割和测量,比较不同滤波窗口下肿瘤形态的差异性。结果 滤波窗口越大,所获得的功能参数值越准确;同时肿瘤区域逐渐增大,肿瘤的面积变大,由于边缘的毛刺、突起等得到平滑,周长反而减小;不同滤波窗口下肿瘤区域的灌注参数与正常组织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滤波窗口越大,差异性越明显。结论 在3×3 AM中值滤波预处理基础上得到的功能参数和功能图片可以准确地表征肿瘤的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接受增强扫描。 结果 13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7例,左肺6例;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2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11例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病灶最大径3.0~8.3 cm,平均4.9 cm;肿块密度不均匀,10例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3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5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单侧胸腔少量积液。 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支气管肺隔离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结果 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21例,20例由胸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供血动脉为腹腔干的分支,引流静脉均进入肺静脉系统;叶外型1例,由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CC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6例患者中中央型ACC 24例, 周围型2例;颈段气管病变5例,胸段气管病变11例,段及段以上大支气管病变8例,段以下小支气管病变2例;19例肿物向腔内外生长,7例肿物局限于腔内生长;病灶边界清楚,平扫密度较低、均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 ACC CT常表现为低密度的中央型肿物,增强无明显强化.CT可显示病灶向腔外生长、管壁浸润性增厚等侵袭特性,对于ACC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