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阴病篇在<伤寒论>[1]六经病篇中篇幅最小,仅有8条原文,后世许多医家也因此将太阴病证治局限于8条条文中,现行的多版<伤寒论>教材仅将太阴下利证视为太阴病本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其特有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中医外感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论述.全面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症,外感邪气侵袭不同经络,表现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以六经提纲证为代表的外感辨证思想,并且,多方面通过兼证和变证分析,提出了病机相同或相似的病证均可使用<伤寒论>各经本证所提出的方药,使得<伤寒论>理法方药拓展到了杂病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并无“提纲”字眼,可后人在研究《伤寒论》时,发现六经辨证论治中各有“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阴之为病”、“少阴之为病”、“厥阴之为病”。因其行文构思独特,哲理精深奥妙,故尔认为此即是六经辨证的提纲。由于仲景未明言直叙“提纲”,加上后人在研究时所持的方法、思路及角度不同,因此对“提纲”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将拙识浅析于次,并冀斧正。1 对六经提纲不同认识的回顾1.1 全面肯定六经提纲的作用 六经提纲学说的兴起,始于《伤寒来苏集》。柯琴在《伤寒论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仅有八条原文,是六经证治篇中最为简略的一篇.为此,有关该篇证治意义及有关太阴病辨证论治方法的讨论,尚未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众所周知,在中风伤寒的传变过程中太阴病并非罕见.临床辨治恰当,多数患者可望治愈;反之,正气及阴血亏耗,寒湿或水饮久聚,病情亦会转为危重.为深入理解太阴篇证治意义,掌握太阴病辨证论治方法,笔者特提出如下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1 保胃气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邪正斗争为纲,归纳、总结、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被历代医家尊为医中之圣.  相似文献   

6.
引言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辨六经病脉证并治八篇,但这并不是说除了六经八篇以外就不需要学习了。伤寒论除了讨论六经证治八篇以外,还有那些东西呢?不妨再重复一次把书中的材料写在下面: 1.辨脉法和平脉法 2.伤寒例 3.辨痉湿喝脉证 4.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 6.辨汗吐下三法可不可这些内容,过去有许多学者认为不完全是张仲景原著中的材料,而有许多是晋王叔和在撰次伤寒论时根据自己的意见纂集和补充进去  相似文献   

7.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药组成。伤寒注家一致认为理中丸主治脾虚寒湿证,是太阴病主方,适用于太阴提纲证,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试陈管见如下。 1、太阴提纲证,虽属脾虚寒湿所致,但以湿寒之邪偏盛为特点。《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经倡导将《伤寒论》“六经”改为“六病”,这一提法,个人是赞同的。因为查遍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并无“六经”两字,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字眼,《伤寒论》原著的所有篇名,也都是“辨××病脉证并治”,故将“六经”改为“六病”,既符合《伤寒论》原著的本意,又避免了过去对伤寒“六经”实质的纷争、纠缠、误解。这一改动,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不凡,有所前进。伤寒六病辨证理论的创立,是张仲景对外感病的重大贡献,然而它并不是人为地臆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一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9.
川派名医蒲湘澄遵循《伤寒论》学术思想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师古但不泥古,其所著《中医实验谈·卷八》以六经辨证为提纲,逐次分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的本证、变证、兼证及救误之理、法、方、药,围绕伤寒病的诊治,蒲氏提炼六经病主症,鉴别相似症,提出六经病治疗方药,详述用药方义,重视方药煎服法。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的哲学理论.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其 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 末张仲景<伤寒论>也不例外,<伤寒论>博大精深,创立 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渊于<内经>,<难经>的学术思 想,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些中医典籍的理论支柱,而世人 对<伤寒论>治病认识皆知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即往往忽 视了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标本中气说探《伤寒论》六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无不重视对气化学说的探讨。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他们运用《内经》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弘扬发展《伤寒论》作出了贡献。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等,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因六经辨证与气化及标本中气学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六经实质的研究结合标本中气说,更有重要意义。兹以标本中气学说为中心分述六经病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太阴病,只有八条条文,是全书中篇幅最少的一篇,尽管内容不多,但其中有争议的问题尚不少。现就太阴病的有关内容,谈谈个人看法。太阴病的性质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作为太阴病的提纲,以此揭示太阴病的性质。《医宗金鉴》云:“此太阴病全篇之提纲,后凡称太阴病者,皆指此证而言也。”观其所述证候,均是脾土虚寒之征。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而司大腹,脾虚不运则寒湿不化,气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不大便”涉及六经,然其病位虽不离乎大肠.其病机却不尽乎大肠,其治也尽非为通腑。细分之.有解太阳.和步阳,运太阴,燮少阴,疏厥阴等数法.却未有“不大便”证不除尔。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伤寒论>成书之时,多种火疗方法已较为流行,在<伤寒论>中就有第16条、119条、267条的"温针",117条、29条的"烧针",110条的火熨,114条的火熏,115条、116条的用火灸等5种火疗方法的记载.火逆病为误用火疗所出现的变证,张仲景对火逆为患甚为关注,他在<伤寒论>中,从110条到119条,集中论述了用各种火疗法误治所致的病证,此外太阳篇还有4条、阳明篇2条、少阳、少阴篇各有1条论及火逆病,论述火逆病的条文多达19条.为了加深对火逆病的了解,笔者对<伤寒论>中相关火逆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以便更好地探寻火逆病的证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伤寒病少阳证的一种方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欲参透和解少阳的意义,须要从少阳证和小柴胡汤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何谓少阳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之六经为提纲。少阳是“三  相似文献   

16.
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金匮要略>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论述下利,除此以外,也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病>、<妇人产后病>等篇.<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则散见于六经病篇中.仲景治疗下利内容丰富,所论方法及相应方药代表了当时下利论治的最高水平.因此,重温仲景治利诸法,不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其学术思想,而且对于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六经病与标本中见学说的关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放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故六经辨证与标本中见学说是密切相连而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太阴病中,太阴脾阳虚衰、虚寒之证,本应禁汗、禁下,但确有第276条太阴桂枝汤证之可汗,第279条桂枝加芍药证、桂枝加大黄证之调和脾胃气血阴阳及可下的权变治法。根据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三证疾病发展过程、机理及方药组成可以看出《伤寒论》太阴病中常法中的变法,即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六)对六经提纲应如何认识? 《伤寒论》有没有六经提纲?尽管《伤寒论》成书以来,人们对现在所称的六经提纲约定俗成,相沿袭用,仍不时有人提出异议,引起争端。到底六经提纲是后人强加与仲景,还是《伤寒论》原著已有,只不过是经后人阐明而已?六经提纲是废还是存?其意义何在?本文就此进行讨论。六经提纲之说,由来已久,早在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中就已采用了六经提纲的说法,只不过当时称作:“总揭”。他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揭太阳之总病”;“阳阴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揭阳明之总”;并认为“余经  相似文献   

20.
分外感急性热病(含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经证、温病)、急性腹痛(含太阴病、厥阴病、肠痛、阳明腑实证)、胸痹、血证(含吐血、衄血、理血、尿血、下厥上竭之出血)、厥逆证等共五部分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内科急症的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