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液体指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需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液体指导组30例和非液体指导组30例。液体指导组通过液体的流动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在颈内静脉内。非液体指导组通过回抽血液的通畅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在颈内静脉内。结果:液体指导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非液体指导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非液体指导组。结论:液体指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液体通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新的通气模式——液体通气。液体通气有两种类型:完全液体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对新型的治疗途径。该文介绍呼吸介质全氟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液体通气的概况,阐述部分液体通气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和技术要求,并提及部分液体通气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新的通气模式--液体通气.液体通气有两种类型:完全液体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对新型的治疗途径.该文介绍呼吸介质全氟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液体通气的概况,阐述部分液体通气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和技术要求,并提及部分液体通气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液体治疗是危重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严重创伤、感染、烧伤、大手术后、病理产科等危重病患者普遍存在内环境失衡、代谢改变以及组织灌注不足等情况,继而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严重者会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到目前为止,在液体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液体治疗的量、液体治疗的种类以及液体治疗的目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议,系统了解此方面的争议与研究进展对恰当指导液体治疗,减少液体治疗的并发症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春 《河北医学》2007,13(8):952-954
目的:研究小儿腹泻病时静脉输注液体的张力与疗效的关系,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液体疗法,提高疗效.方法:根据静脉输注液体的张力大小将小儿腹泻病患儿分为两组,分析疗效,进行对照.结果:静脉输注1/2~2/3张液体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输注<1/2张液体(X2=4.18,P<0.05).结论:静脉输注液体的张力与疗效的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需正确使用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静滴低温液体在小儿发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常温液体存放于4℃冰箱中制备成低温液体。将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4℃低温液体静脉滴注,另一组用常温液体静脉滴注,比较两组静脉滴注后30分钟、60分钟体温下降的幅度以及24小时体温上升趋势。结果低温液体组中所有发热患儿都有一定程度的退热,且较常温液体组退热快,更持久,无不良反应。结论低温液体静滴在小儿发热中有降低体温的作用,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室温离子液体中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以室温离子液体为介质时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效果.方法:在不同室温离子液体中,进行芳香醛与丙二酸二乙酯等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离子液体回收后重复利用.结果:在室温离子液体中,芳香醛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以85%~93%的产率生成缩合产物,其产率较高,无需催化剂,产物易纯化,离子液体可回收重复使用.所使用的离子液体阳离子部分相同,阴离子不同,作为反应介质时产率相差不大.结论:以离子液体为介质时Knoevenagel缩合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离子液体可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32枚人体离体牙进行了磁性液体充填根管的实验研究,观察了磁性液体的特性,及其根管的充填情况。磁性液体是具有强磁性和流动性的液体,充填根管能够渗透到细小侧支根管及牙本质内。其操作方法简便,于牙根端外加磁场控制磁性液体向根管的尖端及其侧支根管流动。磁性液体在X光照片上显影清楚,有利观察根管充填情况。并能在根管内形成新型复合材料—一磁性塑料。磁性液体在密闭条件下,体积不改变,操作节省时间20倍以上,是比较先进的液体根管充填剂及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孙岚 《浙江医学》2021,43(6):579-581,588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液体活检包括液体DNA、液体RNA、循环肿瘤细胞等的检测,已经在各类恶性肿瘤诊治中崭露头角,但是,其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数据还不丰富。本文就目前液体活检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牛晨阳  李萍  付俊  张洪斌  王颂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4):315-315,317
目前临床已很少采用液体硅胶作为隆鼻材料,但早期液体硅胶隆鼻术者产生的并发症在临床仍时常可见.液体硅胶隆鼻术一旦发生并发症,需尽早清除组织内的液体硅胶,手术难度很大[1].  相似文献   

11.
肺水肿     
肺水肿是肺内血管外的液体过度增多而引起的综合征,其早期表现为间质性水肿,晚期液体进入气道,浸溃肺泡并产生大量的气道内泡沫样分泌物;与此同时,细胞内的液体亦可增多。此过程是由于间质内液体调节的动力机制遭破坏,过量液体由毛细管及静脉进入间质,超过了由淋巴引流离开间质的液体量,从而使液体在肺内潴留。肺水肿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有人统计约10%的各种病例死亡之前并发肺水肿。及时发现并早期处理对抢救此类危重病人十分重要。一、液体在肺内的动态平衡正常肺内的液体交换主要在肺微血管及间质间进行的。与身体其它部分的器官相比较,肺具有较多的间质,其重量约占肺组织(除去血液)1/3,有50%的毛细血管外的液体含于间质之内,这种含有大量间质及水分的特点,是产生肺水肿的基础。液体通过血管内皮表面进入间质是按照Starling  相似文献   

12.
王静 《大家健康》2013,(21):100-101
目的:探讨液体负平衡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护理意义,早期及时发现液体负平衡的出现,避免因液体正平衡维持时间过长而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液体负平衡的出现对疾病的预后有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进行护理观察。结果:出现液体负平衡的患者在住院时间、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率均低于未出现液体负平衡患者。结论:入院3~7天液体负平衡的出现对疾病的预后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茯苓的摇瓶补料培养液体发酵和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的发酵工艺.新发酵工艺缩短了茯苓液体发酵的时间,并提高了茯苓菌体产量.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我科应用百特液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患者在输液的全程中有瓶装液体的穿插,而在更换液体中,当将瓶装液体更换为百特液体时需将输液器的排气管扎死,以往我们都将排气管打个结扎死;当遇到下一组又为瓶装液体时,又要将排气管打开,为了防止液体从排气管流出,我们往往打结打得很结实,这就在需要解开时既费时又费力。  相似文献   

15.
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传统方法是从流体静力学角度推出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高度的上升法,从流体动力学角度推出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高度的下降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欠缺,并用实验数据证实采用下降法测量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高度的方法,使得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系统误差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术,是一项严格的无菌操作。因而,其中空气净化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常用的输液器是由液体瓶和输液管两部分组成。液体因重力作用经输液管和注射针头,滴入静脉之中。同时,外面的空气靠大气压力,经液体瓶上的通气管(或注射针头),不断补充入瓶内,并同液体混合。 如果输液环境的空气不洁净,甚至有灰尘和细菌,就可能进入液体瓶,污染液体而危害机体,甚至发生不良反应。可是,只要在液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青海省基层医生在小儿腹泻液体疗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其正确实施小儿液体疗法。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青海省乡镇卫生院医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300人中,15%~70%者缺乏小儿腹泻液体疗法的相关知识。结论:小儿腹泻液体疗法的诸多问题,制约其在基层医院的有效实施,亟待解决,以提高液体疗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100例腹水患者的平片中,有54例肝侧缘被显示。无论边界被显示或不显示,腹水的原因,液体的比重和蛋白总含量是相似的。由于肝脏和它周围液体之间接触的结果,使腹水中肝侧缘在右上腹的断层摄影中被显示出来。浸泡在液体中的尸解的肝脏的X线照片己证实,液体和肝脏之间的密度差异是可以区分的,在平片的密度测试中肝脏和液体的交界处密度差异被揭示。平均肝的比重与平均腹水液体比重的比较,表示出5%的差异,这些  相似文献   

19.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下为液体、具有离子特性的的新型溶剂,离子液体本身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性质,而且其性质可通过结构组成的不同来调节,目前,离子液体正作为传统溶剂的替代品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主要综述了其中的聚合物负载离子液在有机合成中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吴燕 《吉林医学》2014,(12):2702-270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实验室指标、统计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限制液体复苏组实验室指标较积极液体复苏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治愈率(88.3%)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11.7%),死亡率(11.7%)低于积极液体复苏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积极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能调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